陶蓉
(山西省阳泉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山西 阳泉 045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重症,多发于中老年人群,要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必须对阻塞的血管进行开通,恢复梗阻的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1]。因此,必须对院前急救流程进行优化,缩短每个环节的急救时间,从而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和提高急救的成功率。本研究探讨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1日-2018年4月30日,我中心接诊转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54例,根据随机表法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27例。对照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是43岁-84岁,平均(59.19±5.0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是1.0 h-8.0 h,平均(3.11±1.22)h;观察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是43岁-83岁,平均(59.10±5.00)岁,发病至入院时间是1.0 h-8.0 h,平均(3.06±0.99)h。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抢救方法进行院前急救 接到患者后,必须让患者平卧在病床休息,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确诊。
1.2.2 观察组对急诊抢救程序进行全程优化护理 (1)优化院前抢救和转运流程:接到呼救电话后,需在5 min内出诊,路途中需要及时电话患者的家属,询问家属关于患者的情况,并且给患者家属进行急救措施指导,让家属和患者尽量保持情绪稳定。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及时给予患者面罩吸氧,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现场抢救等到患者病情逐步稳定以后,需要立即转运患者。(2)急诊接诊流程:对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患者就诊后10 min内给予吸氧治疗,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注意加强心电监护,询问患者病史,依据检查结果和心电图监测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护理:确诊后,建立左下肢静脉通道,然后进行碘过敏试验;对右腹股沟部位行常规备皮,术前告知患者及时地排尿。术后密切观察是否渗血、血肿、鞘管移位。一旦发现异常反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
1.3 观察指标 收集和记录两组患者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院内再行介入治疗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0 软件,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行χ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1 两组进出急诊室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进出急诊室时间(42.80±12.80)min、急诊球囊扩张时间(78.55±13.60)min、住院时间(9.91±3.80)d;对照组:进出急诊室时间(63.81±12.82)min、急诊球囊扩张时间(118.55±23.63)min、住院时间(15.00±3.82)d。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组进出急诊室的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住院时间明显更短(P<0.05)。
2.2 两组复发率和院内再行介入治疗率对比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1例(3.70%),院内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3例(11.11%);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8例(29.63%),院内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9例(33.33%)。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和院内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率明显更低(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患者由于心肌冠脉血管闭塞,造成心肌组织末端缺血缺氧,最后导致心肌组织软化、坏死[2]。该病的抢救是否成功,其关键在于是否可以恢复梗死血管的通畅度,从而帮助缺血缺氧的心肌组织重新恢复灌注功能,并且改善心肌泵血功能和减少死亡率。目前,溶栓治疗、急诊PCI手术是重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的主要方法。发病初期在6 h内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急救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3]。本研究显示,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优化的院前急救措施和流程,包括:优化院前抢救和转运流程、接诊流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流程,既节省了院内急救时间,也能够确保院内急救效果。
综上,采取全程优化的院前急救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满意,可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