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
学校是小学生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依靠学校教育而展开的。但长期以来,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和重要性缺少必要的认识与理解,而普遍将安全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并没有真正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和要求。生命教育与生命安全、生命健康教育是不能等同的。生命教育更注重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引导、促使学生建立实现生命价值的意识并努力实现生命价值。可见,两者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作为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将爱惜身体确立为孝的基础,这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却隐含着对死亡的忌讳。人们依然认为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以致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死亡教育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更多以“生”为主题。而对于“死亡”,则对学生缺乏正确、客观、积极的认知引导,教师更多的是回避、淡化甚至于异化“死亡”的概念。这使得多数小学生对“死亡”的概念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导致小学生对生命认识的偏差,有的过于害怕死亡,有的过于轻视死亡,这都已经严重地影响甚至降低了生命教育开展的可能性和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不仅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文学作品的经典内容和语言文字魅力,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生命价值;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知道如何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惑,以及提升生命质量等。生命教育不是一时兴起的课程标准内容,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
语文文本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情感体验的很好载体。情景交融的诗歌,富含哲理的散文,主题鲜明的小说,哀婉动人的戏剧,都蕴含着浓郁的生命教育的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应从从课文中吸取智慧,把课文中主张尊重自然、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因素都可以提取出来加以运用,将生命教育与课文教材进行完美融合。
《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他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20多年等。我在教学类似的课文时就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大自然中动物、植物、人如何勇敢地面对、克服和战胜遇到的逆境与挫折。他们就会懂得痛苦和挫折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在战胜挫折后才会有乐趣和生机,从而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文本情感因素很浓,有情亲、友情、爱情的主旋律,有爱国、思乡、怀人的“乡土情结”,有智者的声音和仁者的呐喊。教师要充分发掘并利用好文本中的生命教育的内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指导学生下笔写一些涉及情感体悟类型的作文,包括涉及动物描写、旅游记录类、读后感等的习作,应特别注意将生命教育观融入其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最美孝心少年颁奖晚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让学生懂得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面对现实、与命运抗争,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教师借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观后感,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
1.尊重学生需求,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学能力、移情、焦虑以及对学生的期望或偏爱等都会影响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应该俯下身来,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情感。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期望、爱心留给学生,以此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以单一传授双基为目的,只为获取考试好成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像训兽场上的动物,因不能自主体验喜、怒、哀、乐而感到孤独”,甚至在“头悬梁,锥刺股”古训的教诲下,形成自虐性的上进心理。学生又如何感知生命的多彩呢?
2.师生平等交流,让学生焕发生命力。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民主和谐的氛围是催生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课堂的民主性不仅体现在师生关系的情感和谐上,而且还应体现在对教与学关系的矛盾处理中。教师要让学生因能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而对学习充满自信。而在这一点上,过去不为大家所重视。常出现师生关系民主而在传授知识上是专制的,学生情绪放松而思维却禁锢。在教学中做到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树立民主作风,实现教学民主,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人格和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民主。
3.课堂上给学生多一点空间与赞赏。给学生多一点“心理自由”。学生进入课堂,就失去了他们需要的自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这就给学生一种“心理自由”。比如,辅导学生作文时,让学生自己先确定题目:书上的题目能做吗?如能且愿做的,可以直接写在练习本上,也可以写在日记本上,文体、字数都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能做但不愿做的,可以自己另拟题目给同学做或自行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各干各的事,有一种“自己作文”的体验。
给学生多一点“赞赏”。学生崇拜老师,却很少留意自身的闪光点,常常把自己的长处忽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优点,说一说自己的长处,想一想自己的成功之处。使学生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觉得自己能行,树立“自信心”。给学生多一点“上场”的机会。大力推行讨论课,使每个学生都有上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大家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有利于师生相互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其好处不一而足,应该大力提倡。
4.尊重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扬。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个性、承认差异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只有当我们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时,学生才能大胆展示自己的个性,提出想法。要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总之,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把健康的生命观根植于学生的心里,从而使学生更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让孩子们奏响生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