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团 刘景
(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六中学;山东省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壮岗镇中心小学)
在美术传统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常以完成一件作品来决定学生的成绩。很显然,这种一刀切的评价,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的作用。相反,还会出现一些应付作品的现象,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们应该从学生学习过程入手,去发现学生的绘画和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保护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学生作品过程的评价,可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意识、认知水平、操作技能等能力的综合评价。同时,教师将这些评价适时反馈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成长性。在七年级的《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课,学生初次接触,对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大多一无所知,想让他们完成一幅中国画可谓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将课堂以游戏形式展开,与学生一起游戏,让学生用毛笔蘸墨调和不同水分在宣纸上画出不同墨色的点、线、墨块等。让学生在随意的涂鸦中感悟墨色浓淡的变化与调和水分的多少有关。由对作品结果的评价转入作品过程的分析、指导与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体验美术作品创作的快乐。
学生个体的差异决定了学生能力的不同,美术作品的评价不能以同一角度、同一标准衡量每个学生,避免评价的单一性、片面性。对普通的中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来说专业美术知识会让他们感觉枯燥,我们要采用亲近学生的角度去评价作品,找出作品创作的闪光点,给他以鼓励。在《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一课中,主要学习物象立体的表达知识,要解决的是单个物象的立体表达问题,而物象空间的表达则是侧重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的理解与表达。如果评价作品从专业的技能、技巧角度评价,作品以黑白为主色,线条为表现元素去表达形体的结构关系,学生会觉的很枯燥,甚至无法理解。如果采用“真像”“太逼真了”之类的话语评价,那这样的评价过于单一、片面,忽略了作品的内涵、独特的表现方式及与众不同的审美观等。换个角度,从学生的视角、认知出发,去认识、理解学生的作品,避免以成人的角度主观、武断的评价学生作品,对独特风格的作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找到创作的信心与激情。评价角度的转变,给学生的作品创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用评价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创作作品。
在对学生的作品评价中,只有教师个人评价,学生没有自己的发言权,这是美术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受欣赏者个人认知、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不同的评价结果。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评价也应有学生的参与,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反思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写意花卉》一课中,我在评价作品时,让学生先分析自己的作品,让学生找出自己创作比较好的地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和自己以前的作品比较有很大进步,作品画面表现出来对传统笔、墨、生宣性能的把握及写意花卉的构图能力。学生对作品认真地进行理性分析后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样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使自己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学生分析自己的作品,发现作品中有许多完美的部分与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从而引发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尽管有时显得较为幼稚,但这是一种自我发现美、自我获得美、自我创造美的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平时的学习中有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常常会被老师批评,作品多不敢展示给同学,怕受到老师的嘲笑。但是,同学的评价会让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爱好,喜欢上美术课。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眼光要比教师的评价和自己的自我评价会更加敏锐,这是美术评价中不可替代的。有个班的学生在班里是出了名的调皮的学生,到了他们班的美术课我特意的走到这个所谓的差生的桌子边上看了一眼他的美术作品,发现他的画面线条有力,抓住了画面的主要景物。当我正想看他的画时,他却不让我看,让他自己发表对自己画的评价时也是一言不发。作品评价时让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班里的一个学生发现了他的画面,用文字在他的画面下方写上了几句话:“画面景色优美,选景很好。线条流畅,画面远近层次分明。”这样的话让这个所谓的差生发现了自己不是什么多不如人比人差,找到了自信。
作品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学生的作品分出好坏,而是通过评价保护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用我们多样化的作品评价使美术课堂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