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儿童发现最好的自己①

2018-02-09 16:25徐颖
中小学管理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段特长校本

徐颖

在兴趣课程论的启发下,我们认为课程的“真正中心”是儿童,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原则建立校本课程体系;与此同时,通过课程的实施研究儿童,发现、认识、陪伴儿童兴趣的持续发展,也可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因此,近年来,北京光明小学结合学校“以德为先,以学生为本,健康治校”的育人理念,以儿童为中心,开展基于学生兴趣·爱好·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实践,助力学生发现兴趣、寻找爱好,并逐步形成特长,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素养提升。

一、以儿童兴趣为取向,系统架构校本课程体系

基于Hidi和Renninger(2006)所提出的兴趣发展阶段模型,学校系统设计了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三阶段发展的校本课程框架。

1. 学段团队情趣课程:关注“兴趣发展”

儿童兴趣发展的第一层次是“兴趣”。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对新异或新颖事物产生直接兴趣,以好奇心看待所有事物;兴趣由外部刺激引起,广泛但不持久,具有不稳定性和一定的盲目性。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丰富的课程体验。因此,学校充分发掘校内教师的特长,以学段团队为单位,基于低、中、高三个学段广泛开发情趣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绪体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校目前已开发了解密篆书、旅游地理、动漫环游记、绿荫王子、NBA在光明、金话筒、快乐线描、电脑大师等70余门情趣课程。学生每周五下午进行情趣课程的体验,每学期可以依据兴趣变化选择不同的课程。学段团队情趣课程给予学生空间,留待他们去逐步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为儿童兴趣发展搭建了第一级台阶。

2. 自主训练拓展课程:重在“爱好发展”

兴趣发展的第二个层次是“爱好”。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儿童不仅仅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特征,而且开始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产生兴趣,逐渐深入摸索事物发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入“爱好”这一层次,学生的视野得以进一步拓展,进而需要固化自身兴趣。我们通过学生兴趣调研问卷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主要聚焦于科普英语、高级编程、机器人高级搭建、围棋等课程。为此,学校基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有针对性地引入社会专业资源,开发自主训练拓展课程,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提供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将兴趣发展为执着的爱好。学生利用每周一、周三、周四下午3:30后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反思、总结课程收获。

3. “院·团·队·堂”特长课程:实现“特长发展”

兴趣的第三个层次是“特长”。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学生拥有了相对较为稳定的兴趣,无论有没有外界支持,都能怀着积极情感继续参与并深入探究相关知识。因此,学校引进专家级教师和挖掘校内优质师资,开设“院·团·队·堂”特长课程,为具有特长潜力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高水平指导,使学生获得专业启蒙,在爱好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长。

“院·团·队·堂”特长课程,包括科学院、艺术团、运动队以及人文堂课程,体现“以德为先”的思想,强调在赋予学生权利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科学院课程侧重学生动脑动手的思维探究;艺术团课程侧重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艺术表达;运动队课程侧重学生的健康体质训练;人文堂课程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大师讲述成长故事,注重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院·团·队·堂”课程时间灵活,班主任及学科教师全力支持配合,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开启绿色通道。

这三个层次的课程形成递进关系,即课程的广度进一步缩小,难度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兴趣在课程学习中得以不断提升和深化。

二、以儿童研究为核心,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实施

为了增强校本课程实施的整体效应,我们在以下三方面進行了探索。

1. 构建兴趣课程资源研发机制

我们探索建设科学的兴趣课程资源研发机制,强调课程研发者也是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并且从校内教师延伸到校外机构和专家;教师团队自下而上研发课程,在实践中完善、在实施中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学校定期联系社会专业机构进行课程介绍、公开招标,挖掘并聘请相关领域的大师或专家,激活研发机制,保证课程资源的质量。同时,学校为校内外教师提供自由的课程开发空间和必要的教具及场地支持,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实践意识和行动能力,研发过程中尤其强调对学生兴趣的研究。

2. 明确课程宣讲招录流程

学期初,三级兴趣课程依次向全体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集中宣讲与发布,并向学生发放印刷成册的选课手册。例如:目前学段团队情趣课程已达70多门,课程种类丰富多元,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授课教师会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如实物、动画、现场演练、实验等方式)向学生进行课程目标和主要内容的宣讲。之后,学生参照选课手册的课程内容,利用网络选课系统进行选课,完成课程招录。其中,低年级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完成,中、高年级更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每位教师在开课前都需要撰写详细的课程纲要,并通过课程部的审核批准。

3. 形成教师共同体课堂观察模式

配合学生兴趣·爱好·特长课程的实施,学校形成了“校内+校内”“机构+校内”“专家+校内”三个层次的“主讲+助讲”的教师共同体模式。主讲教师负责授课,助讲教师利用课堂观察记录表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情况进行形成性记录并着重选择个案进行追踪。学段团队情趣课程以学段团队教师为单位,结合教师个人的特长爱好,打破学科界限,创建2~3人的校内教师共同体,共同备课研究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成长规律、价值取向。自主训练拓展课程和“院·团·队·堂”特长课程分别由社会专业机构的教师和专家主讲,校内教师作为助讲进行课堂观察记录,追踪并陪伴学生兴趣的持续发展。校内外教师在共同做事中发现、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并基于此来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endprint

以下是两位助讲教师的课堂观察记录:“是不是足球课训练的内容过于枯燥?让学生没什么兴趣。过于强调实战,技术练习过大。”“单片机课20人,全部为男生,3~6年级学生。单片机是一门连续性很强的课程,一些学生因为刚一开始没有跟上,会导致后面的课程也跟不上,从而对这门课失去兴趣。”

基于课堂观察记录,我们会在两方面进行后续跟进。一方面是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比如:在开启学生兴趣的情趣课程“足球课”中,就不再安排过多的技术练习;在单片机课程选课设置中,我们会提前下发课程内容,希望学生尽量有连续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是促进对学段学生、个别学生的兴趣发现。比如:基于合唱队教师的观察,学校会对某位不适合参与合唱的同学进行单独访谈,并与家长、教师沟通,从而发现其真正感兴趣的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共同体通过课堂观察共同去发现和认识儿童,而对儿童的认识和发现,又被教师们进一步延伸到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此促进儿童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以儿童发展为旨归,深度拓展校本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是课程反思的起点。通过课程评估,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发现儿童的兴趣。我校的校本课程评估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 学生成长报告:明晰兴趣发展足迹,明确自主发展目标

每学期末,学校会组织学生开展“学生成长报告”交流分享活动,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所在,明确自主发展的目标。在准备和分享报告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整理一学期里能够体现自己兴趣发展足迹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具体事实性资料,对自己的兴趣发展形成深入认识,进一步明晰兴趣发展的方向。一、二年级学生可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三、四年级学生在听取家长建议的基础上完成,五、六年级学生争取独立完成。每位学生在报告之后,其同学、老师、家长代表共同给予该生发展性评估和建议,学生再结合各组对自己的综合评估情况,完成《學生成长报告自我反馈表》。

2. 课程调研反馈:反观课程实施问题,精准把握学生兴趣点

学校会对每学期学生参与课程的满意状况进行调研,课程满意度调研问卷包括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内容。学期末,学校研究部会对反馈数据进行整理,并将其反馈给课程实施者,以推动各层级兴趣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教师以开放的心态阅读调研反馈,作为参与课程实施的主体再反观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时,对学生兴趣点的把握会更加准确细致,课程内容也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当前,从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的调研结果来看,不同性别的学生兴趣发展、如何设定满足学生兴趣发展的课程人数以及课程教学如何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发展等,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注释:

①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创建小学兴趣课程的研究”(课题批准号:ABA13017)的研究成果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段特长校本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老板的特长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取消特长招生与特长教育并不矛盾
特长
钱就是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