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卖炭翁》;《长安志》;《长安图》;刘隆凯;陈寅恪
摘要: 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唐代长安地理背景具备真实性。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当代唐长安城考古发现,对于了解《卖炭翁》诗中东市-大明宫地理,具有决定性作用。《卖炭翁》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节发展的铺垫与突变,同时通过生动传神的人物容貌、动作、心理描写,刻画出勤劳、朴实的卖炭翁形象,霸道、轻佻的宦官形象。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7)04041911
Key words: An old Charcoal Seller; Changanzhi; Changan Map; Liu Longkai; ChenYinke
Abstract: The geographic background of Changan in the Tang Dynasty described in Bai Juyis An old Charcoal Seller is authentic. Song Minqius Changanzhi, Lv Dafangs Changan Map, and modern Changan archeological findings are decisive in understanding the geography of East Fair and Daming Palace.An old Charcoal Seller has outstanding stories, including bedding and sudden change. Furthermore, the characters physical appearance, action,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presented a diligent and plain charcoal seller, and an overbearing and frivolous eunuch.
白居易《新樂府·卖炭翁》,是唐诗名篇。其中若干诗句,包括刘隆凯1958年中山大学课堂提问和陈寅恪课堂答问所涉及的诗句的解释,以及此诗文学成就的理解,似尚有待发之覆。
白居易《卖炭翁》(元和四年,809):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五章《新乐府·卖炭翁》(1950):“此篇小序云:苦宫市也。盖宫市者,乃贞元末年最为病民之政,宜乐天新乐府中有此一篇。且其事又为乐天所得亲有见闻者,故此篇之摹写,极生动之至也。”①
这是对《卖炭翁》的主题、背景和文学价值的概述。
一、刘隆凯的提问和陈寅恪的课堂答问
刘隆凯1955年考进中山大学历史系,1957年秋开始听陈寅恪先生讲元白诗证史选修课,至1958年6月29日最后一课,一共记录下65次听课笔记。以后的课,被政治运动所中断。
*
收稿日期: 20170425
作者简介: 邓小军(1951),男,四川成都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陶渊明、李白、杜甫研究、诗歌思想与艺术研究。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有岭南大学1950年版,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58年以后的版本,兹从略。
刘隆凯《往事不尽如烟——我对陈寅老的点滴回忆》(1997):
我铭记终生的是,自己也能和陈寅老有那么一次特别的接触。大约是1958年5月下旬吧,那是我听了老人讲授《卖炭翁》以后。我听讲后,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忽有一个粗浅的想法:老翁从终南山驾车入市,应是由南而北,后面何以又言“回车叱牛牵向北”呢?我揣度此处或许是省略了一个情节:老翁闻宫使来,定然驾车回逃,后被逼迫,始又向北。这原本是年轻人的想当然,我却自觉有理,写出呈交陈寅老的助手黄萱先生。黄先生是一位很朴实的中年女性,很亲切地收下了我的字条。平心而论,我并不敢有劳动陈先生的想法,只要黄萱先生口头代为作答我已十分满足的了。不想,此后的情况竟然那样地出乎我的意外,令我终生铭记。
6月3日,陈寅老在讲《时世妆》前,特意提到我提问题的事。他笑吟吟地一再肯定我,夸我肯思考,极力奖掖后学。他很详尽地公开回答了我提的问题。课后,黄萱先生特意喊住我,领我进到旁边陈先生内室的书桌旁,在桌上摊开《两京城坊考》这册线装书,告诉我,这是陈先生特意叫她送给我看的。上面画的长安城市格局,不很准确,参看一下还是可以的。[1]
刘隆凯整理《陈寅恪元白诗证史讲席侧记》五《新乐府·时世妆》(1958):
【附记一】 我尝以《卖炭翁》中“回车叱牛牵向北”句提一问题向陈师求教,我以为车本朝北,如何又北,必有一个老翁南逃未果的潜在情节。自然只是我个人的臆度。
(1958)六月三日。蒙陈师当堂作答。录师意于后:
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个情节。理由有三。
其一,今无很好的唐长安图,有者如徐松《两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长安》亦是欠佳。
唐宫的布置大致是:
太极(西内)、大明(蓬莱,东内)、
兴庆(南内)。endprint
南山,即终南山。在长安城南。
唐长安之市有二:东市,西市。老翁入市,不知是哪一个市。若是东市,老翁入城以后,又不知走何街道,不知所走的是否直线。若不是直线,牛头即非正北。只有直线进行,车头才是正北。所以,是否正北,今尚无法说明。
其二,回车之“回”,意是转动,可能转一百八十度,但又不一定就是一百八十度。如,杨贵妃的“回眸”,眸,眼珠。有的本子作“头”,不好。这是指她眼珠的一转。又如《西厢》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亦是一例。也是指眼珠的一转,当然不可能是一百八十度。
故而,若车头不是正北,而是偏东或偏西一点,就要转动一下,让它朝向正北。白诗中的“回”,并不一定说原来是向南的。
其三,这次买卖,除了炭值,还有门钱、脚价钱。普通人买炭,除了給十足的炭值外,脚价钱也要出的,门钱如何则不一定。太监这种买法,除了给不足的炭值外,运炭入宫是不给脚价钱的,门钱还得要老翁出。这“叱向北”也可见出对老翁的多重剥削。太监的恶行,韩愈的《顺宗实录》多有记载。
说到跑,老翁已经够累的了,知道跑不脱,想是不会跑的。
可以作这个假定:老翁的牛车停在市南门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说是假定,是因为今缺当时的长安地图,即便有了当时的地图,又何从知道老翁是从哪个城门进来的呢?所以,只作一个看法提出来。
【附记二】 其后,陈师又两次提到这个问题。我一并附在这里。
六月十四日:
牛头可能向东。
六月二十九日,讲《黑潭龙》时:
市,指的东市。老翁由启夏门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监多是从大明宫来的。[2]150151
刘隆凯提问“车本朝北,如何又北”,是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当时无人发现。陈寅恪回答说,“老翁的牛车停在市南门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
刘隆凯设想“必有一个老翁南逃未果的潜在情节”,陈寅恪答问不需要假定省略了一个情节,老翁“知道跑不脱”,这个回答完全符合实际。按《唐六典》卷三《户部》度支郎中员外郎:“凡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周书》卷七《宣帝纪》大象元年十一月乙丑:“行幸洛阳,帝亲御驿马,日行三百里。”可知骑马速度可以高出车速10倍。
陈寅恪最后答问指出:“《卖炭翁》里的‘市,指东市。老翁从启夏门进入的可能性最大。太监多半是从大明宫来的。”这三点意见,全部是卓越的见地。
第一,按《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上都条:“龙朔后,皇帝常居大明宫。”《旧唐书》卷十二《德宗本纪上》大历十四年(779):“六月己亥朔,御丹凤楼。”又:“建中元年(780)春正月丁卯朔,御含元殿。”又四年冬十月丁未:“泾原军……叛……乱兵已陈于丹凤阙下,……与太子诸王妃主百余人出苑北门。”又兴元元年(784)秋七月:“壬午,至自兴元。……辛卯,御丹凤楼,大赦天下。”又:“贞元元年(785)正月丁酉朔,御含元殿受朝贺。”《旧唐书》卷十三《德宗本纪下》:“贞元四年春正月庚戌朔,上御丹凤楼。”又六年:“五月丙寅朔,上御紫宸受朝。”又七年:“五月庚申朔,上御宣政殿见百官。”又八年:“五月乙卯朔,上御宣政殿受朝。”又九年十一月乙酉:“上亲郊圆丘。是日还宫,御丹凤楼。”又十年:“冬十月癸卯,御宣政殿。”又十二年八月:“庚午,增修望仙门,广夹城。”又十三年:“三月戊子,造会庆亭于麟德殿前。”又十四年二月:“戊午,上御麟德殿。”又十六年春正月乙巳:“南诏献《奉圣乐舞曲》,上阅于麟德殿前。”又十九年二月:“丁亥,修含元殿。”又二十年:“五月甲戌朔,罢御宣政殿。”又:“二十一年(805)春正月辛未朔,御含元殿受朝贺。”又癸巳:“会群臣于宣政殿,宣遗诏……是日,上崩于会宁殿。”复按宋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上述诸殿阙门楼,均在大明宫。由上可知,唐德宗在位二十六年间,除建中四年(783)出幸奉天、兴元元年(784)幸梁州短期时间外,始终居大明宫。故陈寅恪说“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太监多半是从大明宫来的”,是准确的判断。
第二,按宋敏求《长安志》卷七《唐京城一·外郭城》:“外郭城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长安城东市西市之线共计10座坊市,平均每一坊市约18里,东市西市之间相隔6座坊,即相隔约108里。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长安城区为正方形棋盘式格局,故宦官自大明宫至东市比至西市近约108里。唐谚云:“鸬鹚不打脚下塘。”语云:“兔儿不吃窠边草。”《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七《鸬鹚谚》:“鸬鹚不打脚下塘。(注:鸬鹚能没水捕鱼,栖宿之处,虽水深鱼多,未尝犯。”宋阮阅《诗话总龟》卷二十一:“鸬鹚色黑而头长,能没水捕鱼,其疾如飞,栖宿之处,其下虽水深鱼多,未尝犯。谚云:‘鸬鹚不打脚下塘。杜荀鹤(《鹭鹚》)诗云:‘深水有鱼衔得出,看来却是鹭鸶饥。”清翟灏《通俗编》卷二十九“鸬鹚不打脚下塘。《全唐诗》录唐谚云云,谓其栖宿之处虽水深鱼多未尝犯也。按:时谚有云:‘兔儿不吃窠边草,义与之同。”
宦官则不然,偏会打脚下塘、吃窝边草。如《卖炭翁》所示,宦官性格霸道而轻佻。霸道者无所顾忌(唐自肃宗以后,皇帝生死废立皆掌握在宦官手里,宦官何所顾忌),轻佻者好逸恶劳,东市比西市距离大明宫近约108里,宦官自会图近省力,就近到东市实行宫市买炭。故陈寅恪说“《卖炭翁》里的‘市,指东市”,亦是准确的判断。
假如发生在西市,“回车叱牛牵向北”句之解释,亦是原理相同,只是稍微曲折一点。
第三,卖炭翁从城南终南山到东市,从启夏门进入长安城,是最近便的路线,故陈寅恪说“老翁从启夏门进入的可能性最大”,亦是准确的判断。
卖炭翁何以选择东市?当是因为东市东邻南内兴庆宫,西邻最繁盛的冶游之地平康里,附近多居贵胄之家宋敏求《长安志》卷八《唐京城二》东市:“公卿以下居止,多在朱雀街东,第宅所占甚多。”endprint
,卖炭销路当会更好、更快。卖炭翁何以未顾及东市接近大明宫,容易遭遇宦官宫市?按宋蜀本唐韩愈《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外集》卷七《顺宗实录》卷二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旧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可知贞元末东市西市均有作为宦官宫市代理人的白望,并非只有东市才有宫市。卖炭翁早在东市开门前到达市南门,当是心存侥幸,希望市门一开即尽快入市卖出木炭,庶几可以避免宫市。
二、吕大防《长安图》
陈寅恪课堂回答:“今无很好的唐长安图。有者如徐松《两京城坊考》,然亦不好。日人的《唐代之长安》亦是欠佳。”陈寅恪没有提到吕大防《长安图》。
中国传统地理、地图之学,在学术上主要属于史部。陈寅恪《元西域人华化考序》:“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则远不逮宋人。”[3]169《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中国史学,莫盛于宋。”[3]272《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宋贤史学,今古罕匹。”[4]148宋代历史地理学和地图学,即可谓登峰造极。宋敏求(1019-1079)《长安志》,吕大防(1027-1097)《长安图》,以及失名《禹迹图》,是宋代历史地理学和地图学的杰作。
北宋元丰三年(1080),知永兴军府(治京兆府,今西安)事吕大防根据汉唐长安城遗迹实测,参考长安旧图及文献记载,主持绘制出全面准确反映汉唐长安地理的《长安图》全图和唐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三宫图》别图,刻两碑立于京兆府公署。因碑已毁,《长安图》原碑尺寸判断,一说高200厘米以上、宽136厘米以上[5]4,一说约高200厘米、宽150厘米[6]33,一说大致高2359厘米、宽1242厘米[7]。
吕大防《长安图》地图定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与现代地图一致(南宋程大昌《雍录》地图定向犹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绘图方法为定比例尺,亦与现代地图一致,地图比例尺为“二寸折一里”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长安图,元丰三年正月五日,龙图阁待制知永兴军府事汲郡吕公大防,命户曹刘景阳按视,邰州观察推官吕大临检定。其法以隋都城大明宫,并以二寸折一里。城外取容不用折法,大率以旧图及韦述《西京记》为本,参以诸书及遗迹考定。太极、大明、兴庆三宫,用折地法,不能尽容诸殿,又为别图。”
,约合今1∶9000;图例突出地体现该图专题的历史人文要素,地图符号线描,象形、确实、详备,注记规范、明晰,并配有题记;是一幅精确度高、图例完善的大比例尺城市平面图。
金元时期,吕大防《长安图》碑毁于战乱。清光绪年间出土二十多块残石,后大多亡佚,但是有残石拓本及其印本流传于世[7]。其中,《长安图》北部偏东等部分残石拓本,是近代邵章缀合22块残石拓片而成。邵章收藏此拓数量较多,1930年代日本前田直典在西安获得其中一套拓本,后于二战中焚毁[8]。1956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同朋舍出版平冈武夫《长安与洛阳·地图篇》,其中有平冈武夫等人据前田直典所发表的此拓图片和照片复绘的《长安图》残图。1957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平冈武夫《长安与洛阳(地图)》[日]平冈武夫著、杨励三译:《长安与洛阳(地图)》,图版二《长安城图(吕大防)》,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参阅此书平冈武夫《长安与洛阳地图篇序说》,第3738页。又见[日]平冈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此本30幅图版系缩印,图版折叠面未印出标题。
。《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刊布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附录有吕大防刻唐长安图拓片摹绘本,即《长安图》北部偏东等部分残石拓本摹绘本。
唐长安城北部偏东部分,包括大明宫南正门丹凤门东望仙门、东市、连接它们之间的皇城东第二街(朱雀门街东第四街),均在本文主题相关范围内,同时亦均在吕大防《长安城图》今存残图内。
1950年代至2010年代唐长安城考古发掘报告系列,逐步深入地证实了吕大防《长安城图》残图的准确性。
1958年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三)《兴庆宫》:“根据钻探的资料,结合宋刻石碑对照,因北半部各建筑为今之关城及居民住宅占压破坏无遗,很难找出迹象。然就南半部的情况与宋刻石碑图比较,除各建筑之间的距离及宫的围墙等,在比例上稍有出入外,其它基本相同。”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执笔人:杭德州、雒名如、田醒农,《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所谓“宋刻石碑图”,即指吕大防《长安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的发掘》:“宋代吕大防绘制的《长安城图》石刻表明,大明宫的南墙与长安城的外郭城墙东段是一体的,考古勘探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具体材料可参见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員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之图八‘唐长安城探测复原图,《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大明宫》图一至图三,第10、15、16 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的发掘》,执笔者:龚国强、何岁利、李春林,《考古》2006年第7期。
1959-1962年唐长安城遗址勘察发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七《两市》:“吕大防图所画的东市,却与我们实测的形制相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七《两市》,执笔者:马得志,《考古》1963年第11期。
2005-2006年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发掘。《西安市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遗址的发掘》:“关于丹凤门的形制,过去有两种说法。一是古代文献所记载的五门道制,如唐人李华的《含元殿赋》记有‘其南则丹凤启涂,遐瞩荆吴;十扇开闭,阴阳睢盱,唐人李庾的《两都赋》也记载‘其内则有太极承端,通址含元。……涵太液之清澜,龙道双回,凤门五开。另外, 宋代吕大防所制《长安城图》石刻图上,也清楚地标记着丹凤门有5个门道。 原注:平冈武夫编:《唐代内长安与洛阳·地图篇》第4758 页,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同朋舍1956年版。endprint
另一种说法是三门道制,主要是根据1959-1962年间进行初步考古钻探和调查的结果(当时绘有门址平面图)而提出的,并据此认为文献记载是错误的。原注:a.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图一,6,《考古学报》1958年第3期。b.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长安大明宫》,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5、16 页。
后一种说法自公布以后几十年来,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和引用。因此,这次全面考古发掘揭露出丹凤门为五门道的形制,修正了以往考古钻探的初步结论,证实了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最终解决了有关丹凤门形制的学术争议。”
2009年唐大明宫南宫城墙望仙门等三座城门遗址的发掘。2009年2月24日中国新闻网《西安新发现唐大明宫南宫城墙三座城门遗址》:“继唐大明宫规模最大的门址-丹凤门遗址被发现之后,考古工作者近日又在其南宫城墙沿线发现三座城门遗址,分别位居大明宫正门丹凤门遗址的左右两侧。……试掘表明,建福门遗址东西长约三十七米、南北宽十九米左右;兴安门遗址东西长约三十九米,南北宽约二十米左右;而望仙门遗址东西长三十三米至三十五米、南北宽十九米左右……每个城门都有三个约五米宽的门道。”2009年2月16日中国网《唐大明宫新发现:宫门5更启 待漏百官始入朝》:“负责这一考古发掘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岁利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史料记载,大明宫的四面共有11座城门,到目前为止,除南宫城墙上的延政门仍未找到外,我们已发现了10座。”“何岁利告诉记者,丹凤门西面430米处就是建福门遗址,遗址以西220余米就是兴安门遗址,丹凤门以东430米处就是望仙门遗址。”(目前尚未见2009年望仙门遗址考古发掘相关报告发表,一俟相关报告发表,情况应以报告为准。)
在本文主题相关范围内,唐长安城考古1958年勘探证实大明宫南城墙与长安城外郭城墙东段为一体,1959-1962年发掘实测出东市的形制,2006发掘揭露出大明宫南正门丹凤门为五门道形制,2009年发掘揭露出丹凤门东侧望仙门遗址,逐步深入地证实了吕大防《长安图》的准确性。六十年来考古勘探发掘对《长安图》准确性的确认,是对吕大防《长安图》的最高评价。
依据宋敏求《长安志》,参照吕大防《长安图》北部偏东等部分残石原拓石印本曹婉如等编:《中国古代地理图集(战国-元)》,《图版》45《长安城图》残片,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惟此图版较为模糊,不及摹绘本一目了然。
,可以看出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摹绘本望仙门位置比平冈武夫等摹绘本更为准确。按宋敏求《长安志》卷六《宫室四·唐上》:“(东内大明宫)望仙门,南当皇城东第二街。”望仙门南当皇城东第二街,应是望仙门南正对皇城东第二街北口。《长安图》原拓石印本及《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摹绘本望仙门南对皇城东第二街北口仅稍微偏西,三门道之中门道基本对准皇城东第二街北口街心。冈武夫摹绘本望仙门南对皇城东第二街北口则偏东较多,三门道之中门道未对准皇城东第二街北口街心,而是对准皇城东第二街东从北第一坊长乐坊西垣。但此是小疵,不影响其与原拓的基本一致。
吕大防《长安图》为解决《卖炭翁》问题提供了一目了然的可靠地图。
陈寅恪没有提到吕大防《长安图》,也许是因为没有见到此图北部偏东等部分残石拓本。陈寅恪所说“日人的《唐代之长安》”,不知是否指平冈武夫《长安与洛阳(地图)》。笔者不能确定,1958年6月陈寅恪课堂答问时,有没有看(听读)到1956年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同朋舍出版的《唐代的长安与洛阳·地图篇》,有没有看到1957年9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冈武夫《长安与洛阳(地图)》。从当时陈寅恪让黄萱给刘隆凯看徐松《唐两京城坊考》“画的长安城市格局”(当为《西京外郭城图》)来看,也许陈寅恪没有看到《长安与洛阳(地图)》。此时,《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附录吕大防刻唐长安图(同一残图)拓片摹绘本也还没有发表。同时,应该考虑到,当时陈寅恪双目完全失明已经十馀年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四《抗战期间·一九四五年》:“父亲在右眼失明七年多后,不幸于五十六岁时,左眼也丧失功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82页。。
陈寅恪批评徐松《唐两京城坊考》长安图不好,是实事求是的批评。徐松《唐两京城坊考》第一幅图《西京外郭城图》[9]卷首,在本文主题相关范围内,有如下失误:1.在《唐六典》《长安志》等文献明确记载大明宫南面五门、正南门丹凤门东为望仙门(详下文)的情况下,没有标出大明宫南门之一的望仙门。2.将大明宫东墙从与皇城东第二街东自北而南长乐坊、大宁坊、安兴坊、胜业坊、东市之中线略偏东一线,西移到皇城东第二街西从北第一坊翊善坊东垣一线,从而使望仙门与皇城东第二街包括东市外西大街段为一线成为不可能。此外尚有不足之处:街道与两侧坊垣合为一条线,完全不能反映街宽,不能反映东市外东西南北大街街寬宽于沿线大街近一倍。
三、“牛困人饥日已高”
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
“日已高”是什么意思?按《太平广记》卷三十五《齐映》:“齐公曰:‘日已高,公应未
餐。”五代南唐李后主《浣溪沙》:“红(一作帘)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北宋邵雍《击壤集》巻十三《天津敝居蒙诸公共为成买作诗以谢》:“红日已高犹自眠。”可知“日已高”是指早餐以后时间,大约八九点钟左右。
按《唐六典》卷二十:“昔神农祝融氏始作市。《易》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可知长安两市日中为市,即正午十二点打开市门,开始贸易活动。
“牛困人饥日已高”,“牛困、人饥”互文,诗言卖炭翁牛也困牛也饿,人也困人也饿,早饭后时间(约八九点钟)已到达市南门口。言外之意,有两点:第一,此时人还没有吃早饭,牛也没有进食,十分辛苦。第二,卖炭翁提前几个钟点于早饭后时间(八九点钟)到达东市南门口,为的是等到正午(十二点钟)东市开门时,第一时间入市,尽快卖掉木炭。如果说上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卖炭翁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此则是卖炭翁心理活动的潜在描写。endprint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关内道一·京兆府·雍州》万年县:“终南山在县南五十里。”
宋敏求《长安志》卷七《唐京城一·外郭城》:“东西一十八里一百一十五步,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周六十七里,其崇一丈八尺。南面三门,正中曰明德门,东曰启夏门,西曰安化门。……当皇城南面朱雀门,有南北大街曰朱雀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郭外之明德门,自朱雀门至明德门九里一百七十五步……万年、长安二县以此街为界。万年领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长安领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
《长安志》卷八《唐京城二》:“朱雀街东第三街即皇城东之第一街,街东从北第一曰翊善坊……(次南)來庭坊……次南永兴坊……次南崇仁坊……次南平康坊……次南宣阳坊,东南隅万年县廨。”
吕大防《长安图》显示,宣阳坊与东市南半部平行,其间只隔皇城东第二街。
由上可知,第一,自终南山(北麓)至东市南门约50里。
第二,如果以《唐六典》“陆行之程”车日行30里,日行8小时,每小时约行4里计,自终南山(北麓)至东市50里约需要行125小时。卖炭翁的辛苦,可想而知。
四、“市南门外泥中歇”
《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诗言卖炭翁牛车到达东市南门后,在冰雪泥泞中歇息。
按吕大防《长安图》东市部分已残缺不全,但是北面东西两座市门及所对市内西街东街、东面南北两座市门及所对市内南街北街,犹清晰可见,与1963年《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所述勘察结果一致(见下文)。可知东市南门有东、西两座,卖炭翁自长安南门启夏门进城到东市南门,以东市南面之西门为最近,“市南门外泥中歇”之市南门,当指东市南面之西门,此门外即东西向的东市外南大街,此门内即南北向的东市内西街。
此时牛车朝什么方向?东市外南大街宽122米(见下文),如此宽阔的地段,应该足以容纳市南门外等待开门的人群车辆,此时牛车应该是朝北对准市南门。
“市南门外泥中歇”,有何言外之意?
《文苑英华》卷四十六失名《日中为市赋》:“贩缯之子,候当午以员(《广雅》:员,众也)来;抱布之徒,恐移躔而忽至。于是旗亭灭影,贾旅协时。睹稠人之并凑,测端景以交期。”
唐罗隐《谗书》卷四《市赋》:“参杂胡越,奔走孩稚。扶策而来,挈提而至。剞劂形状,圬墁口鼻。童顶而跣,亸肩而帔。兼之以耆艾,继之以谐戏。”参阅白行简《李娃传》:“娃命车出游,生骑而从。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令生拣而市之,计费百金,尽载以归。”可见唐代妇女可以入市,“亸肩而帔”,是指入市的妇女。
参读失名《日中为市赋》“睹稠人之并凑,测端景以交期”,罗隐《市赋》“参杂胡越,奔走孩稚。扶策而来,挈提而至”,可以想见市南门外等待正午十二点钟开门的自由市场人群,人头攒动,人人都在焦急地盼望着正午开门时间的到来。
“市南门外泥中歇”,言外之意是,卖炭翁人虽然是在冰雪泥泞中歇息,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盼望着正午开门时间的到来,盼望着第一时间入市尽快卖掉木炭的心情,越来越焦急矣。此是卖炭翁心理活动潜在描写的继续,亦是下句宦官出现之戏剧式突变的铺垫。
诗人对卖炭翁的潜在心理描写,是通过对卖炭翁的不同动作描写而层层地暗示出来的。
五、“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
《卖炭翁》:“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
宋蜀本韩愈《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外集》卷七《顺宗实录》卷二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旧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朱熹《韩文考异》:疑当作与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资治通鉴》卷二三五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十二月胡三省注:“白望者,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不还本价也。”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德元年九月:“上与泌出行军,军士指之,窃言曰:‘衣黄者,圣人也。衣白者,山人也。上闻之,以告泌,曰:‘艰难之际,不敢相屈以官,且衣紫袍以绝群疑。”
“翩翩两骑”中的“黄衣使者”,是自称皇帝使者的宦官。“白衫儿”,是宦官的协助者白望,是宦官征用的市井无赖,穿白衣的平民。宦官、白望是来实行宫市,即“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
“翩翩两骑来”,描写出宦官得意洋洋、仗势欺人的样子。“来”,是来到了卖炭翁的面前。
“手把文书口称敕”,即《顺宗实录》所述“以宦者为使”,“行文书”,“抑买人物”,宦官作为宫市使,手持文书,口称奉皇帝之令购物,压价强购民之商品。
六、“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
《说文解字》卷六:“回,转也。”“回车”即调转车头。“向北”,是因为大明宫在东市北。
“车本朝北,如何又北?”刘隆凯的问题,十分敏锐。如前所述,东市外南大街宽122米,如此宽阔的地段,市南门开门之前,牛车应该是朝北对准市南门。那么,为什么需要回车亦即调转车头?调转车头是转向什么方向 ?到何处再向北?
按《唐六典》卷七《尚书工部》:“大明宫在禁苑之东南,西接宫城之东北隅。龙朔二年,高宗以大内卑湿,乃于此置宫,南面五门,正南曰丹凤门,东曰望仙门。”
宋敏求《长安志》卷六《唐上·宫室四》:“東内大明宫……南面五门,正南曰丹凤门,……丹凤东曰望仙门,南当皇城东第二街。贞元中,修有楼十间。”
吕大防《长安图》所示相同。
由上可知,第一,望仙门是大明宫南面与外界交通的主要门户之一,是大明宫通向外郭城即长安市区的最近门户之一。endprint
第二,大明宫南门望仙门正对准皇城东第二街(朱雀门街东第四街)。
按宋敏求《长安志》卷八《唐京城二》:“朱雀街东第四街,即皇城之东第二街。街东从北第一长乐坊……次南大宁坊…(次南安兴坊)……次南胜业坊…次南东市。南北居二坊之地。(东西南北各六百步,四面各开二门,定四面街各广百步……)东北隅有放生池。”
吕大防《长安图》所示相同。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五《长安城的街道》(1963年):
长安城的街道,各文献的配载是一致的,全说南北向的街道共11条,宽都是100步。……经过1959-1960年的普遍勘察和1961年的复查结果,东西向的街道探得了皇城以南的十条街,南北向的街道(11条)在皇城以南的部分基本上都勘察出来。
……
(二)南北向的街道 南北向的街道有11条……
朱雀街以东第四街 ……最宽处也是68米。[10]
《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七《两市》:
东市的形制与西市相同,亦呈长方形。实测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924米。大小几与西市相等。
东市遗址大部分被现在村庄所压……市内街道经过几次的勘探和复查,仅找到了西街的北部和南街的西部各一段。街宽都将近30米,较西市之街宽约1倍。……从西街和北街交叉的西北十字的位置来看,东市仍是四条街与西市相同是无疑问的。
市的四面大街保存的尚好,东、西、南三面街宽相同,都是122米,北面即春明门街,宽120米。
东市的东北隅,据记载有“放生池”,我们在此探得一个不规则的、近乎椭圆形的池址,东西直径150余米、南北直径160 米。[10]
考古勘察表明东市外四面大街宽于沿线大街,市内有东南西北四街、结构呈井字形、市内街道狭窄,以及市内东北隅有放生池,吕大防《长安图》所示相同。
根据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当代唐长安城考古发现,《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之句及“车本朝北,如何又北”之问题,可以解释如下:
第一,皇城东第二街(朱雀门街东第四街)北口正对大明宫望仙门,街东从北而南第五坊地面即东市,东市外西大街即皇城东第二街东市段。
第二,东市南北长1000余米,市内街宽不到30米,而东市外南大街、东市外西大街即皇城东第二街东市段街宽均为122米。
第三,如果牛车直北进入东市内北行,不仅是舍弃东市外西大街即皇城东第二街东市段1000余米长、122米宽街不走,而走东市内南北1000余米长、不到30米宽、即将是开市拥挤高峰的窄街(西街);而且出东市内西街北口之后,还是要沿东市外北大街西行到皇城东第二街街口,再转入皇城东第二街朝大明宫望仙门北行。
第四,无论是洋洋得意的宦官,还是被欺凌的卖炭翁,都不会愿意让牛车走不到30米宽、南北1000余米长的东市内窄街,耽误时间、多馀受累,而只会让牛车从北向东市南门掉头,向西走122米宽的东市外南大街西段,再向北走122米宽的东市西大街即皇城东第二街直抵大明宫望仙门。
“回车叱牛牵向北”,诗言宦官令卖炭翁叱牛调转车头,向西走东市外南大街西段,然后再向北,走皇城东第二街直抵大明宫望仙门。
假如卖炭翁事件发生在西市,情况原理相同2016年12月3日,笔者在安徽师大文学院举行讲座时,承安徽师大文学院李伟副教授提出,此刻东市当尚未开门,意见甚好,足见心细,谨此志谢。可以补充一句,即使东市已经开门,无论是宦官、卖炭翁,也不会走进出东市的路线。
。
七、“一车炭,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炭,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诗言宦官驱使卖炭翁驾炭车朝大明宫进发。此三句之后,省略了卖炭翁驾车进入大明宫望仙门。
按宋敏求《长安志》卷七《唐京城一·外郭城》:“南北一十五里一百七十五步。”长安城北自望仙门南长乐坊南至曲池坊之线共计13个坊区,平均每一坊区约115里,东市南门与望仙门之间相隔6个坊区,即相隔约69里。卖炭翁驾车送炭进入大明宫望仙门,仅单程约7里,其辛苦又可想而知。
卖炭翁及其牛车是否可以进入大明宫,进入望仙门?
《文苑英华》卷四十八唐李华《含元殿赋并序》:“其南则丹凤启途,遐瞩荆吴。十扇开闭,阴阳睢盱。容鼎九扄,方驾五车。示王者之无外,不树屏于清都。望仙辟于巽维,建福敞于坤隅。”巽,东南方。坤,西南方。
唐李肇《国史补》:“初,百官早朝必立马建福、望仙门外,宰相则于光宅车坊以避风雨。元和初,始置待漏院。”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乐具库在望仙门内之东壁。”
《唐会要》卷二十七《行幸》元和十五年六月:“幸左右神?军及晨辉楼、九仙、望仙等门观角抵诸戏。”
《册府元龟》卷五十六文宗太和元年四月戊申:“幸教坊回,仰望仙门侧有看楼十间,帝以不复游御,命毁之。”
《旧唐书》卷三十六《天文志下》:“敬宗即位。……四月十七日,染院作人张韶于柴草车中载兵器,犯银台门,共三十七人,入大内。”
由上所述可知:
第一,因为大明宫工作需要,工匠人等可以进入大明宫。同样,因为大明宫买炭需要,卖炭翁送炭当然亦可以进入大明宫。
第二,望仙门是百官早朝进入大明宫的门户之一,亦是宫中观戏表演的场所,更是“示王者之无外,不树屏于清都”的宫门。一句话,大明宫与外界交通往来,望仙门具有多功能作用。賣炭翁送炭应该可以从望仙门进入大明宫。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诗言卖炭翁将一车炭送入大明宫中卸炭后,宦官将半匹红绡一丈绫挂在牛头上,作为付给卖炭翁一车炭的价钱。此二句之后,省略了卖炭翁驾车出宫。诗人剪裁,详主题所需详,略主题所需略。endprint
“半匹红绡一丈绫”,相当于实际炭值的多少?
宋蜀本唐韩愈《昌黎先生文集·昌黎先生外集》卷七韩愈《顺宗实录》卷二贞元二十一年二月甲子:“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说文解字》卷十二:“匹,四丈也。”
《旧唐书》卷四十八《食货志上》:“布帛阔尺八寸,长四丈。”
唐孟郊《孟东野诗集》卷九《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参照《顺宗实录》“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以及“赐农夫绢十匹”,宦官付给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只值大约十分之一的价钱。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参照孟东野诗“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暖得曲身成直身”,雪天的炭,是无价之宝。
为什么宦官把“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双手沾满乌黑的炭粉,整个牛车也沾满乌黑的炭粉、炭渣,半匹红绡一丈绫,放到卖炭翁手里或牛车上,会使干净的红绡、洁白的绫沾黑,即使在宦官看来也显然不合适。宦官没有把半匹红绡一丈绫放到卖炭翁手里或牛车上,看起来似乎还有点人性。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本来,宦官可以把半匹红绡一丈绫放在包袱、篮子或袋子里,交给卖炭翁,可是宦官却把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在了牛头上。这个画面描写,刻画出宦官轻佻、吊儿郎当的性格,捉弄人、欺凌人的态度。诗中宦官的形象,是阿飞、流氓的性格,土匪、强盗的本质。
唐昭宗天复三年,宦官被全部诛灭,唐朝亦随即灭亡。
八、结论
第一,白居易《卖炭翁》不仅具有时事性,诗中的唐代长安地理背景亦具备真实性。
第二,《卖炭翁》诗具有甚高的艺术造诣和文学价值。《卖炭翁》作为短篇叙事诗,具有突出的故事性,包括情节发展的铺垫与突变。同时通过人物容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包括直接心理描写和潜在心理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卖炭翁形象,其性格特征为勤劳、朴实;和宦官形象,其性格特征为霸道、轻佻。顺便说到,过去认为白居易《新乐府》创作概念化、艺术价值低,似未注意到,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已经取得崇高的叙事诗艺术成就,元和四年(809)创作其所高度重视的重要作品叙事诗《新乐府》,怎么可能忽略艺术价值?
第三,宋代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长安图》残图、当代唐长安城考古发现,对于清楚地了解《卖炭翁》诗中的东市-大明宫地理,了解望仙门与皇城东第二街包括东市外西大街段为一直线,从而对于解答刘隆凯提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吕大防《长安图》,尤为一目了然。徐松《唐两京城坊考》之《西京外郭城图》,则将大明宫东墙西移,从而使望仙门与皇城东第二街包括东市外西大街段为一线成为不可能,增添了解决问题的曲折。
第四,对于刘隆凯提问“车本朝北,如何又北”,陳寅恪回答,“老翁的牛车停在市南门外,不是正向北,是斜斜向北”,似未注意到:
1.市南门外的东市外南大街街宽122米,“市南门外泥中歇”、渴望市门开门的卖炭翁,其牛车应该是向北正对市南门。
2.“回车叱牛牵向北”,诗言宦官令卖炭翁调转车头,向西走122米宽的东市外南大街西段,然后再向北走122米宽的东市外西大街即皇城东第二街,直抵大明宫望仙门。无论宦官、卖炭翁,都不会愿意让牛车放弃122米宽的东市外南大街、西大街不走,而去走不到30米宽、南北1000余米长的东市内窄街;而东市外西大街即皇城东第二街朝北正对准大明宫望仙门。
第五,刘隆凯的提问是敏锐的,刘隆凯能够完整记录陈寅恪讲课,并能够历经五十年的沧桑而保存陈寅恪讲课记录,皆难能可贵。
第六,陈寅恪的三次课堂答问,鼓励学生,教学相长,体现出他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和杰出史学家的智慧与学养。如果不是因为运动打断上课,陈寅恪也许会有进一步的回答。
参考文献:
[1]刘隆凯.往事不尽如烟——我对陈寅老的点滴回忆[J].当代作家,1997(4):6467.
[2]刘隆凯. 陈寅恪元白诗证史讲席侧记[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曹婉如,等.中国古代地理图集(战国-元):图版说明[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6]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M]. 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1998.
[7]胡海帆.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吕大防《长安图》残石拓本的初步研究[J].唐研究,2015(1):32.
[8]李芳瑶.《长安图碑》新考[J].文献,2012(3):8997.
[9]徐松.唐两京城坊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发掘队.唐代长安城考古纪略[J].考古,1963(11):595611.
责任编辑:凤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