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健
明朝胡应麟在他的《诗薮》中说“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意为初写文章必须要与众不同,匠心独具。但是高考作文又是有标准答案的,无论怎样个性跳脱的文章,都需要阅卷老师用统一的等级标准去衡量。这个矛盾让考场作文有了不一般的写作要求。
这个“镣铐”当然指作文审题。
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有三句话构成,“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这个作文材料的核心词是“语言”,这一点,考生基本无人出错,都能抓住核心词语行文。
这个作文材料一如江苏往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是命意作文,不仅规定了写作核心词,还规定了写作的意向,考生要在命题者圈定的范围内施展才华。如2017年考生在写“车”时,一定要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转变、代表了社会的发展”这三个范围内。
作文材料的命意提示启发了考生的思维内涵,提高了考生的立意品质,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难度,但是偏偏有不少考生对命题者的这一苦心视若无睹。
今年作文材料的这三句话分别从三个角度提示了考生的写作方向,分别是景语、物语、人语。
从景语的角度行文,其实就是竺可桢在《大自然的语言》的写的“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是我们平时课堂上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一角度行文,考生在审题层面上基本没有偏差,只是普遍思维品质不高,大部分都是用华丽的语言漫无目的的描摹自然之景。
从物语角度行文,一定要写出“不同的世界”的特征,要用基于该领域的专有语言展开评说或者记叙,例如写音乐,那么旋律、节拍、和声就是音乐作品的“语言”,音乐作品流露出来的激昂、悲伤、迷惘等情感是音乐家的“语言”。总之,考生的行文要能“打开不同的世界”,领域特征是暗含在题目中的命题意向。
从人语的角度行文,要点出人语的作用,“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考生顺从命题者的三种意向之一,很多考生的记叙文通篇是对话,妈妈说、奶奶说……认为这就是写语言,既不点题目,也无对主旨的提示,这其实是考生对作文材料的断章取义,没有很好体现命题者的命题意向。
考场作文当然不能是自由奔放的舞蹈,“戴着镣铐跳舞”是考生的常识,只是这个镣铐不是金属的,而是纸做的,考生在翩翩起舞时,稍稍得意忘形,便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挣脱断裂,付出代价。
高考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是尽人皆知的秘密,平均1分钟一篇。这1分钟内要阅尽考生十二年的语文素养,“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高考作文阅卷就是高三语文老师的一场相亲会,始于颜值,陷于眼界,敬于才华,分秒之间,便精准评价眼前的“对象”的等级。
卷面是最好的颜值,几乎瞬间便是永恒。最好的字迹能明显看出体式章法,一看便知临碑多年,几乎让人一见倾心,如果字如其人,应该是金字塔顶的考生。其次是“衡水体”式的卷面,中规中矩,干净利落,做不到卷面漂亮,可以退而求其次,做到卷面端正。但有近一半的卷面要让阅卷老师耐下性子去阅读,更有不少卷面会让阅卷老师“眼残”甚至“眼盲”。
眼界主要体现在考生的阅读积累上。有考生取材于西斯莱油画作品的独到观察和评价,有取材于约瑟夫·海顿的弦乐作品的描绘与顿悟。“亏他这个都知道!”这类考生的阅读眼界直让阅卷老师称叹,这些选材几乎“秒杀”阅卷老师,这些让阅卷老师一下子沦陷。
才华是考生拿到这个题目以后,匠心独具的临场发挥。笔者记得有一个考生把6月7日早上妈妈的唠叨连缀成文,唠叨我的衣着、唠叨我的早饭、唠叨我的文具准备、唠叨爸爸的送行,看似凌乱无心的语言,写出了特殊日的忙乱、家庭的嘱望与关爱,生活气息浓厚。考生对雷同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独特思考,使得这篇文章活力十足、生机盎然。
相对百里挑一的匠心之作,高考作文充斥着大量泛泛而谈的平庸文,记叙文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波澜不惊;议论文以材料的三句原话作为分论点,有的插入三个例子,有的甚至连例子都没有,通篇“喃喃自语”,怎能不让阅卷老师相看不厌?
高考作文绝对不能是考生的“独舞”,在他的背后隐隐站着他们的语文老师,高考作文是由语文老师操控,考生在前台表演的“木偶戏”,是考生用自己的手写老师作文课堂的种种叮咛,审题的注意点、立意的选择、行文的技巧,可以说高考作文既是检验考生十二年的写作成果,也是检验考生的语文老师十二年的作文课堂的教学成果。
那些庸作都是无思想、无技巧、无语言表现力的三无产品,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把十二年来语文老师的耕耘弃之脑后,犹如被剪掉线的木偶,怎么能翻身能跳跃?
考场作文是有标准答案的,这个标准答案就是“作文评分细则”,就是江苏省近几年都实行 “六类评分法”。无论是考生的写,还是老师的教都要牢记这一准则,迎合这一准则,才能写出“讨巧”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