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生本教育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尤其注重学生素养的涵育,注重教材的阅读性范例性。这样的课堂既注重学习知识,也重视提高思维能力。聚焦生本理念,就是要针对学生个性、特长的特点,因材施教,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却常常发现各种重教轻学的现象。为此,笔者认为,打造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应从更深层次教学观上进行变革。
教学,教学,是有教的学,学第一,教第二。生本教育观念要求教师要去适应学生,不是不教,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去教。立足生本理念,就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学习《项脊轩志》一文,很多学生意识到细节描写的妙处,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大母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有语言上的,有动作上的,的确形象传神。学生分析出因为用了细节描写所以感人,但学生说不出详细的理由。
于是,笔者通过投影展示,用灰色使这两处“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消失,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分析体会。
事实上此处的关注正是这堂课的关键,这是细节之外、学生未曾注意到的问题。让学生先去思考表达,当他们不能解决时,笔者适时提供帮助,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理由。果然,有学生说,这些语句有回忆味道,抒情成分重,仿佛能把人拉到此情此景中。删去这些语句,细节就仅仅再现了画面,时间感立体感不强,感染力大幅度降低。
在这样的一个消失与还原中,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特定的抒情角度给细节营造了独特的意味。可以说设置怎样的时空,细节就会被涂抹上怎样的感情色彩。随后的印证式赏析,我们又拿《寒花葬志》和《一个人的遭遇》中“父子相认”一节,运用删除与保留富有表征性的语句做对比赏读,使学生比较好地认识到在特定的时空中,情感的表达会格外的有感染力。
这节课本着让学生自己先遇到文本、发现问题的原则,适时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在局部语句消失的体验中,体味到时空处境于细节的作用,完成了文本动人的内在艺术奥秘的探寻。从过程看,教师巧施援手;从结果看,学生认知理解完成生成。
再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在最后的环节,我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读完这篇传记,有什么发现?一个学生说,“我发现在渑池会上,赵王一句话都没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周围同学立刻用服气的眼光看他。这篇文章有很多细节值得推敲,但没想到这个学生提出这个发现。震惊之余,我问他,你认为司马迁为何这样设计?他说,赵王一言不发,可见非常胆怯,在如此情况下,蔺相如代赵王言,就不仅仅是巧言善辩了,更是勇敢,已将个人生死完全置之度外了。这样的人忠正、胆大,并且极有担当。
如果说,还原情景也是一个思辨思维培养的过程,把存在而未写出的东西或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那么,多给学生提供发现的空间时间,则能更好地深化他们的思维。
这两种做法都须要充分用好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索探究中提高,且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成为下次的范例。问题的设置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度、合作度,并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
好的课堂能看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我们倡导的生本理念,应该是以学生的立场而教的教学活动,而不是提前预设好的生成。固定的答案在那里等着学生,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不是以学生为本的,而是人为地“贴标签”的方式。学生的问题应该是在自己的学习中自然地流淌,而不是我们继二连三的抛给学生问题,也不是几个学生会了,就代表全班学生都会了,教学目标就这样的被完成了。教师的视野也应宽广,我们不能把带有固定生成的问题预设拿来,让学生在在教师的思想中去寻找教师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为了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慢慢地将精力花费在揣摩教师的心理上。
2015年秋,山东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有幸听到一位老师讲《锦瑟》。众所周知,这首诗不好理解,学生基础极不理想。怎么实施?这个老师示范了前两句带有赏析性的理解,随后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学生间交流着,展示出对后面三联的赏析性翻译。一步步地完成理解、赏析。课堂完全是一个试着学,慢慢学,直至学会的场所。在讲课老师示范时,有老师悄声质疑这种诗歌散文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基础很差,从课堂效果看,讲课老师也没有设计多么“高大上”的环节来彰显老师的认识高度,但就这样一堂课中,学生越来越愿意表达,由不懂到学会,明显获得了一些鉴赏力的提升。
用一个优秀的教案有人上出好课,有人则未必。区别就在于是否关注到学的过程,学会的结果。优秀的教案从准备上评价教师;优质课堂从学生学的成效上评价教师。教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生本课堂不是不讲,而是讲的时候要有用;不讲的时候,也不可以不准备。
“贴标签”式课堂的另一种呈现是部分或整堂课的表现出老师的忙碌,然后一个概念或词语抛出,且并不予以表述,反倒戛然而止。这时候,老师以为学生明白了,或略作不明确的表达补充,结果都只能是学生懵懂更懵懂。生本位课堂以学生学的过程为主,要求老师尽可能地表达明确,不在语言表达上给学生设置理解障碍,这样坚持久之,还能够不断校正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育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正如《未央歌》(鹿桥著)中所说,“常教育偏如淘金琢玉一样,乱不得,急不得”。语文教育教学尤其如此,要从学生的立场、视角来审视、思考与实施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已知出发,以学生情感体验为本,并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独立学习、思考、体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