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 睿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最大的收获与快乐,莫过于桃李满天下。对于一名学生而言,“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其师”,饮水思源,学成念师,师恩难忘,也是尊师重道的应有之义。其实,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是相互成全的。成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多向的。教育不仅仅是成全学生,成全教师,成全家长,成全校长,成全学校,也是学生、教师、家长、校长、学校之间的相互成全。
人们常常将教师比喻为“辛勤的园丁”“燃烧的蜡烛”“春蚕”“孺子牛”“人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更是高度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对于教师这种行业来说,奉献,自古以来就成为了教师的天职。
科教兴国,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毋庸讳言,教师的综合素养与教育的发达程度,也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国民的文明素养,决定了她是否在国际上受尊重、被敬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由此可见,国民素质的提高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紧密相联的。
古语有云:名师出高徒。大凡名师,总会有一些得意弟子,将老师的事业与声名发扬光大,比如说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孟子与他的弟子们,鬼谷子与他的四大高足,黄石公与张良,曾国藩与李鸿章……国外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古希腊时期并称“希腊三贤”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三人全都名声显赫,他们在学术上一脉相承,思想观念影响了人类数千年。
老师的学说能够流传后世,泽及后人,离不开学生的大力宣传。其实,老师教出了优秀的弟子学生,而反过来,杰出的弟子学生,也同样成就了老师,将老师的声名进一步提升。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固然离不开各位统治者的造神运动,但首倡者却是孔子的那些高徒们。尽管孔子生前反对弟子们将他圣化、神化,弟子们却乐此不疲,他们视孔子为天人、圣人。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开始取得统治地位,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多年的历史。
美国教育学家伊莱恩·皮尔·科汉与鲁斯·斯特劳斯·盖纳通力合作撰写的《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中,曾提到过:“谁正被造就,陶工还是陶壶?”它的原意是陶工在制作陶壶的时候不仅造就了壶,也造就了自己的技能。
其实,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到底是老师成就了学生,还是学生成就了老师?经常会有人对此辩论,众说纷纭。其实,好学生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好学生,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好的教育是师生相得益彰。
当然,做一名好学生,并不意味着要成为一名乖学生,亦步亦趋地遵从老师的学说,不敢有任何逾越,遑论背叛。若果真如此,这种学术思想势必会逐渐趋于僵化腐朽,必将遭到淘汰,为新的更有活力的其他学术思想所取代。春秋战国之所以成为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就在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学术思想流派彼此诘难,相互争雄,共同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昌盛,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韩非子·显学》上有云:“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事实上,不仅仅是儒家与墨家,任何学术思想,包括宗教流派,在传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过这种问题。胡适的弟子,著名传记作家唐德刚曾经说过:“儒分为八,墨别为三;佛有十宗,回有两派,耶有百种,马有千家。”其实,孔子、墨子、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马克思这些开宗立派的思想家、哲学家或宗教家,在他们死后对其思想的解读无数、宗派林立。
西方文学鉴赏里面有句非常著名的话:“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尚且有如此之多的看法,更何况一种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与宗教体系呢?
亚里士多德追随恩师柏拉图达20年之久,与柏拉图之间属于亦师亦友的关系,也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对于老师的错误与缺点,却非常勇敢、坚决、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自然,不少人指责他背叛师门,亚里士多德对此回敬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博尔赫斯在《德意志安魂曲》中说:“据说人们生下来不是亚里士多德式,便是柏拉图式。这等于说,任何抽象性质的争辩都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论争的一个片断。”
柏拉图的伟大,并不会因为嫡传弟子亚里士多德的批判而黯然失色。况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样也是为人师者的一种莫大荣幸。因为,学生也是老师的作品与价值的体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名伟大的老师,都会造就一批批的栋梁之材。同样,每一名成功学生的背后,也都有一位或几位伟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