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转型创新发展战略争创一流综合性民族大学

2018-02-09 18:20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西藏专业学校

刘 凯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其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西藏公学”,196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60年栉风沐雨,60年春华秋实。

学校建校60年来,从西藏公学,到西藏民族学院,再到西藏民族大学,历代民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秉承“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发扬“担当奉献、求真务实、和谐发展”的民大精神,励精图治,砥砺前行,树立了民大改革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丰碑,创造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培养了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批又一批精英,成为西藏高等教育的孵化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和西藏高等教育史上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陕西、面向西藏、服务国家的办学服务定位,主动适应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准确把握高质量内涵发展新要求,大力实施转型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探索符合西藏实际和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学科专业体系,着力培育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优势,不断深化和凝练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一、本科教学与专业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学校坚持面向西藏,为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将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相结合,坚持以本为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明确“强二推二”发展思路(即做强一流课程、一流专业,推动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建设),全面统筹规划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本科教学与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新增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结合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学校实际,贯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西藏高校率先创新开展学分制改革;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分类型分模块教学,拓宽专业培养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为文化基础水平低的学生增设四门基础课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把双创工作摆在立德树人的关键位置,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不断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实践教学目标,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注重课堂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建设精品课程;强化教师培养培训,开展标准化教研室建设,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深化教学信息化建设,促进课程建设信息化;构建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实施学业预警机制,督促本科教学质量提升。

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导向,整合教育资源,强优势,固特色,凝练专业特色,大力加强专业建设水平。通过开展校级品牌专业建设、校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强化专业优势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现有汉语言文学、会计学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行政管理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临床医学“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有汉语言文学、会计学、新闻学、法学4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民族学、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等3个自治区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临床医学、财政学、新闻传播学、法学4个西藏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项目。通过完善机制、理顺关系,为专业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形成了汉语言文学、会计学、行政管理、临床医学、法学、新闻学、民族学、学前教育、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一批特色优势专业。学校于2016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初步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高水平综合性民族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专业内涵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

二、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迈上新台阶

学校以服务国家治边稳藏方略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围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高原科学与技术两大学科群,确定学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方案,以扶优、扶特、扶需为原则,通过关、并、减、增、转等方法,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11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1个本科专业,覆盖11大学科门类。2013年,学校被列为西藏自治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积极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适应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南亚大通道建设,新增尼泊尔语、印地语两个本科专业,增设理工医类本科专业,扩大师范类专业招生规模,适时撤销调整部分专业。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推进实施“民大2020”计划,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师资培养、职称评聘、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向重点学科倾斜,增强优势特色学科培育力度。学校学位授权点建设取得新突破,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我校新增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网络空间安全、工商管理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税务、社会工作、体育、翻译、工程、临床医学和旅游管理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新闻学、会计学、法律3个专业硕士学位评估合格。学校建设的民族类、藏学类学科群,立志于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复合型实用人才,充分体现了学科建设基本功能与西藏地域特色的融合,彰显办学独特优势。学校开设的西藏宗教事务管理、西藏地方经济、西藏旅游、汉藏双语播音、汉藏英翻译、尼泊尔语等专业方向,高度契合西藏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学(藏学)为西藏自治区博士点建设重点学科之一。涉藏学科专业为中央相关部委确定的8个全国涉藏高端外宣人才培养基地和8个全国重点建设的藏学研究基地之一。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依托“珠峰杯”研究生论坛、研究生学术讲座、学术沙龙、社会实践、田野考察等专业活动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硕士研究生考取国内重点高校博士逐年提高。学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开展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评选工作,大力推进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举办硕士研究生招生夏令营活动,积极落实对口援助高校接纳我校优秀学生进行阶段性深造。

三、科研发展服务西藏能力提升

学校以服务中央治藏方略和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长治久安为己任,主动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积极推动高校智库建设,不断提升科研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牵头组建了自治区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南亚研究所、西藏旅游研究所、西藏高高原经济研究所,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所、藏学研究所等科研实体,围绕“一带一路”、精准扶贫、高原环保等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加强与院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和企业协作,双向协同、联合攻关、集成创新。产出了《西藏经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13对关系)研究》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上报《成果要报》,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多次获国家领导人、自治区主要领导批示。“2011”协同创新中心入围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高校智库MRPA测评(2016—2017)前五十榜单,资源总效能排名第31名,南亚研究所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考相关工作。

近年来,学校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快速增长,在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上均获得了重大突破;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快速增长,科研成果数量逐年递增,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断增加;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实现了从少到多,由弱变强的巨大变化。学校已经成为西藏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藏学研究的重镇。经过数十年的学术积淀,学校在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西藏民族历史文化、西藏当代文学、西藏文学文献整理、西藏区域经济、西藏新闻传播、西藏民族教育、西藏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

四、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校积极落实“人才兴校”战略,以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目标,围绕“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为基本准则,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么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和引导教师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树立为教书育人事业奋斗的志向,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夯实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学校积极推进高端人才培养工程和教师培训培养工程,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积极的引进政策,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明确人才建设目标,有计划地实施各类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以人才队伍保障学科建设;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逐步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制定《西藏民族大学藏秦喜马拉雅·人才发展支持计划》,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促进成长;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积极做好机构编制、人事调配工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有序开展职称评审工作,全面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整合优势力量,加强创新团队建设,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建设和申报博士学位建设点、扩展硕士学位建设点为重点,重点支持、培养、建设了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推进老中青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聚集了一批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人才;积极寻求教育部直属高校“6+1+1”、陕西省高校“4+1”对口支援工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援藏干部优势,落实工作协议。

目前,学校校本部专业技术人员853名,专业技术人员中有正高级职称人员94名,副高级职称人员254名。专任教师710人,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541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8名,研究生导师215人。学校的高水平人才队伍逐步壮大,现有长江学者1人(柔性引进),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18人,享受西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

五、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学校积极落实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两台一标”信息化规范,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坚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分步实施、注重实效、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原则,持续深化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强数据治理、数据融合和大数据应用与挖掘,促进网络服务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服务质量极大提升。2017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授予“第一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

在信息化建设中,学校以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基础服务平台建设为支撑,以管理、服务、标准、安全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数据治理与系统集成为主线,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以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分析为核心,以信息化项目库为落脚点,以信息化机制体制建设为保障,有效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支撑了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学校积极实施“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推进党建信息化平台建设,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发挥信息技术在维护学校稳定方面的作用,以稳定安全综合指挥平台、数据分析中心、网络舆情分析研究中心建设为抓手,支撑学校“432”应急处突和“123”常态管理相结合的稳定安全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工作的运用,教务、人事、学工、后勤等系统地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首期智慧教室建设已经完成;全面建设易班校本化平台,将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成果和易班平台深度对接,建成西藏自治区易班建设和发展中心。

2018年是西藏民族大学建校六十甲子之年。60民大正当时,新时代、新起点、新目标,西藏民族大学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实现与全国高校同步科学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一流综合性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西藏专业学校
都是西藏的“错”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