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职语文审美教学的有效展开

2018-02-09 15:00:04段迎春
中学语文 2018年36期
关键词:蜘蛛网哲思意象

段迎春

到处充满美的事物,但人们仍要不禁要问:“美从何处来”?这是一个永远徘徊在人们嘴边的话题。面对自然万物的美,人们会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却不能用言语描述出美或分析这种美。面对一篇作品,人们常常感叹作者内心的丰富和文笔的神采,但却说不出作品真正美在哪里,怎样分析这种美。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亦是如此。“美”成为一种对事物抽象的描述方式,学生很难具体地进行美的描述,中职语文审美教学尴尬地停留在作品的表层。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深层次追寻,通过感觉、情绪、思维寻找到美,通过对文章的结构、意象、环境、人物、情节、哲思等各个部分探寻“美”从何处来。

一、投入感觉,从作品的意象运用探寻美的来处

培根在《神圣的家族》中说:“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人类微笑”。可以说,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需要我们不断地用主观去消化它投过来的“光彩”,所以我们诉诸感觉,会充满诗意地感受这种客观存在所表现出的美。关于一些文学作品,作者为了使其美观好看,言明心意,会刻画出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是被作者拿来填充主观的需要,所以客观的美,加之作者赋予其主观的美,意象充满不可言尽的美。因此,在进行中职语文审美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思,感受文章之美,教师应引导其投入主观感觉,从作品的意象运用探寻美的来处。

中职语文教材不乏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包括现代诗,也包括古诗词,如食指的《相信未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铃》等。用宗白华的观点来说,“诗与春都是美之化身。我们都会从目观耳听的世界,寻到关于诗与春的踪迹”,但又不能仅仅凭借目视耳听,更主要的是让诗歌的意象入耳入目,然后投入感觉心神统一地去感受。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在进行食指《相信未来》欣赏的时候,教师要有意地使学生感觉诗中的每一意象,包括意象交织成的意境。如“蜘蛛网查封炉台”这句,教师可让学生描绘蜘蛛网及炉台的特点,有学生从客观的形态进行描述:“蜘蛛网有一种粘粘的感觉,是由蜘蛛织成的,通常会大面积地覆盖在墙角、房梁上等很少有人去或久闲不用的地方,”“炉台是生火做饭,制造温暖的地方,人们每天都会使用,是生活的标志”,表面客观的描述还不能使学生感受诗人这句诗的美感,教师仍要继续引导学生探寻:“蜘蛛网与炉台有时候存在联系性,那么在什么时候呢?在主人不去生火做饭的时候,在‘蜘蛛网’查封了‘炉台’的时候。当两者发生关联,蜘蛛网和炉台的意义有什么变化?”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投入了感觉的,并深刻地感知这两个意象深层次的意味。炉台是温暖有火光的地方,代表着美好和希望,但是被蜘蛛网“查封”,这里的蜘蛛网就象征着绝望或黑暗势力。诗人将两个意象联系在一起,使其具有象征意味,体现了艺术的张力,这就是诗歌的美,学生通过感觉,对意象进行分析,感受这种美。

二、投入情绪,从作品的人物塑造探寻美的来处

面对一部作品,我们很难做到对里面人物的冷眼旁观,我们始终会将自己当作是一个参与者,为善良的人物鸣不平,并诅咒作品中的恶势力,有时候,甚至还会被人物感动得落泪。可以说,在阅读一部作品的时候,我们已经投入了自己的情绪,但大部分时候,仅仅是单纯的投入,随悲而悲,随喜而喜,并没有进行过人物形象深层次的挖掘,探寻作者在人物身上展现的哲思之美。因此,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投入情绪,从作品的人物塑造探寻美的来处,发现每个人物身上闪光的哲思,以及其所指向的人物群体。

中职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小说篇章,如《红楼梦》节选《林黛玉进贾府》、曹禺的《雷雨》、鲁迅的《祝福》、沈从文的《边城》等等。这些小说刻画了很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可以称得上是小说丛林中显现的经典人物,具有典型性,体现着美感。所以在进行这些小说审美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探索切入,有效地投入情绪,感受人物内心情感及精神的哲思律动。以鲁迅的《祝福》为例,这篇小说的经典人物是祥林嫂,在阅读的时候,学生能罗列出关于祥林嫂这一人物的诸多缺憾,教师要警惕学生对这种缺憾的罗列,重点引导学生探究这个人物身上所呈现的关于社会、人性的哲思。有学生进行审美,说祥林嫂像一块巨石不仅仅投入到文中“我”的内心,更投入到社会的江河之中,激起巨大的波澜,引人思考。所以说,祥林嫂虽然是低微到尘埃的小人物,但她自身的悲剧色彩却成为抨击社会的力量之源。能解读到这种程度,是需要投入自己的情绪。,换句话说,只有投入情绪,被祥林嫂这一人物的悲剧色彩震撼,才能够获得深刻的思考。

三、投入思考,从作品的情节结构探寻美的来处

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都会首先列一个提纲,所说的提纲便是情节的结构。可以说,情节发展并不是任意为之的,而是有结构设计的。读者进行阅读的时候,也必须有效地投入思考,从作品的情节结构探寻作品美的来处。

以曹禺的《雷雨》为例,这篇小说展现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同父异母的兄弟,一同爱上四凤。但兜兜转转,最后得知四凤的母亲鲁妈原来是三十年前在周家打工与周老爷怀了周萍的女人,而这时四凤已经怀有周萍的孩子。后来真相大白,周萍吞枪自杀,四凤触电而亡,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学生投入思考,从情节结构入手会探求到作者对宿命的哲思。

文学作品是用文字来表现的一种艺术,作者在其中表现的意象、意境、人物、情节都具有美的色彩,而这种美事需要学生投入有效的感觉、情绪、思考而获得的。因此,在进行审美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这种方法,探寻美的来处。

猜你喜欢
蜘蛛网哲思意象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哲思小品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1-11-26 01:23:56
MADE IN CHINA
汉语世界(2021年4期)2021-08-27 05:47:56
哲思小品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蜘蛛网大战
蚊子和蜘蛛网
蜘蛛网
浅谈人生哲思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1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