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疗是临床上最普通、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从重症到家庭、从婴幼儿到老年,直至临终关怀,几乎涉及临床每一个学科,几乎伴随患者一生。然而,目前国内氧疗基本处于一种无章可循和随意性较强的状态,其中不乏一些模糊、错误、甚至有害的观念和做法[1-3]。笔者近年来对饱和吸氧(saturated oxygen therapy,SOT)进行了一些实践和研究。饱和吸氧目前临床通常称之为常压氧疗法、舱外高流量氧治疗、常压高流量吸氧。笔者认为,如未配置专用常压状态下饱和吸氧装置,可利用高压氧舱不升压治疗,以实现饱和吸氧的治疗目的。运用过渡舱常规开展饱和吸氧,不但能为缺氧缺血相关性疾病患者提供多元化、个体化及序贯性氧疗选择,还能充分发挥高压氧舱设备效能。
病例来源为2012年11月-2016年12月间高压氧科接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均为不适宜或暂不适宜予以高压氧治疗(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HBOT)的患者,共计489例,其中男性302例,女性187例,年龄 14~92 岁,平均(59.2±13.1)岁。病种及例数:突发性聋79例;脑梗死76例;颈椎术后47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43例;脑供血不足41例;腰椎术后33例;脑出血术后31例;失眠症 31例;颈椎病29例;神经性耳鸣21例;其他58例。治疗次数2~115次,平均(21.4±16.7)次。77例患者病情相对稳定或预适应后转为接受高压氧治疗。
患者于过渡舱接受SOT,治疗总时程70 min,吸氧60 min,中间休息10 min。10次为一疗程。有4例高龄患者治疗初始曾先予以1~3次个性化饱和吸氧方案,治疗总时程45 min,吸氧40 min,中间休息5 min。
依据各种疾病的相应疗效评判标准进行疗效评估,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改善341例,无明显变化148例,有效率69.7%。所有患者在接受饱和吸氧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出现。患者治疗顺从性较好。
SOT作为一种特殊的氧疗方式,称谓存在“各抒己见”的不一局面。与目前临床通常所称之的常压氧疗法、舱外高流量吸氧治疗、常压高流量吸氧等名称相比较,笔者认为“饱和吸氧”的技术名称能更准确地反映该种吸氧方式的技术特点和实际治疗场景,并能更清晰地区别于普通吸氧。原称谓极易混淆于病房床旁均可实施的普通“高流量”吸氧。
饱和吸氧(saturated oxygen therapy,SOT)是指患者借助密闭式吸氧面罩及特制呼吸管路等设施接受高流量纯氧吸入的吸氧方式。饱和吸氧的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压氧舱内吸氧治疗时的吸氧、供氧和排废特色。
SOT概念的倡导,是基于其以下四个特点:(1)氧浓度相对“饱和”,该吸氧方式实际吸入氧浓度可达85%以上;(2)氧流量相对“饱和”,特殊呼吸管路中单向阀的适时开启和闭合,氧流量能顺应患者的呼吸按需“饱和”;(3)血氧饱和度的“饱和”,吸氧者血氧饱和度迅速达到或接近100%的;(4)血中物理溶解量的“饱和”,患者血中物理溶解量明显增加,较快达到同等压力状态下的最高状态。
从理论上探讨,SOT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地看,饱和吸氧依据吸氧时所处环境的不同,可分为常压饱和吸氧和高压饱和吸氧两种方式,后者即“高压氧”。高压氧治疗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必须依赖高压氧舱才能完成的特殊饱和吸氧方式。笔者认为可将SOT作为常压饱和吸氧的“默认”指代,即通常所说的SOT特指常压饱和吸氧,以“狭义”论之。
3.2.1 理论研究进展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氧疗进行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SOT已引起不少非高压氧医学专业学者的关注。有研究结果表明,常压高浓度氧对大鼠脑缺血有保护作用,是一种有效的脑缺血保护剂[4]。高浓度氧可明显降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Caspase-9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提高大鼠的神经功能[5]。常压高浓度氧通过升高动脉血氧分压,使脑组织氧分压升高,改善脑组织氧供,恢复线粒体功能,改善脑细胞代谢,减轻血脑屏障破坏及减轻脑细胞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受损区脑血流量,改善脑电活动,无论是肺泡还是脑组织未见氧化应激反应增加,相对于高压氧容易实施,非侵入性,值得深入研究,临床推广[6]。王俊平等提出,脑卒中缺血后应尽早(<20 min)实施45%氧浓度常压氧疗(normobaric oxygen,NBO)治疗48 h,抓住时机挽救半暗带,促使其向正常组织转化。从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状况,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7]。柴桂等认为高浓度常压氧具有脑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对患者无创伤,具有价格低廉、容易在临床推广应用及可以有效延长脑缺血溶栓时间窗等优点[8]。李娇应用高流量氧疗治疗丛集性头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提出所有丛集性头痛患者均应尝试使用高流量氧疗。目前认为,氧气通过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及抑制副交感传出神经来终止丛集性头痛发作及改善自主神经症状[9]。
3.2.2 氧疗效应比较 目前临床氧疗大多采用低流速设备给氧,如鼻导管、普通面罩、部分重吸入储气囊面罩、无重吸入储气囊面罩等。为提高氧疗效应,传统的氧疗策略常常是通过增加吸入氧浓度(FiO)或机械通气以维持正常(甚至超常)的动脉氧合。对于传统氧气疗法过程中所使用的面罩而言,现有的文丘里面罩无论使用便捷性还是效果都要远远优于传统面罩及鼻导管吸氧[10-12]。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通过空氧混合器提供精确的氧浓度(2l%~100%),提供最高达70 L/min 的流量及温度37 ℃相对湿度100%的气体,并通过减少鼻咽部解剖死腔,提供气道正压,增加呼气末肺容积等机制实现呼吸功能的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氧疗效果[13-15]。
相比而言,SOT的效应和效率明显优于文丘里面罩吸氧,也比HFNC更便捷、更易得、更舒适、更有优势。患者吸入氧浓度为85%~93%,可使吸氧者血中物理溶解氧增加6~7倍[16-18]。仅就吸氧后的氧疗效应而言,高压氧>常压饱和吸氧>普通鼻塞或鼻导管吸氧,三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阶梯”状级差。但SOT保留了高压氧治疗时高浓度、高流量吸氧特点,克服了鼻导管或文氏面罩吸氧相对低效的弊病,广泛适用于缺氧缺血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舒适性、顺从性综合评估,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可以认为,SOT是治疗缺氧缺血相关性疾病的一条较为宽阔的“中庸之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总体而言,SOT与HBOT相比较毕竟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针对一些特殊病理状态或特殊疾病的治疗,如一氧化碳中毒、气栓症、减压病等,HBOT的功效无从替代、无法超越。可以这样认为,SOT是HBOT的延伸及拓展,是“氧疗链”中的重要一环。在临床工作中,有时是一种不错的权宜之计,有时是一种可以退而求其次的有效选项。
3.2.3 常压→高压序贯氧疗 临床实践表明,对于部分暂时不宜接受高压氧治疗或对高压氧心存惧怕的患者,先予以SOT进行过渡性、适应性治疗,是一种较好的序贯氧疗方案。对于一些高压氧治疗意愿强烈,医者权衡利弊、评估风险后认为确实不宜或暂时不宜高压氧治疗的患者,SOT不但能舒缓患者及家属的焦燥情绪,也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氧疗次选方案。
3.2.4 过渡舱效能 过渡舱作用高压氧日常治疗中的应急通道,按氧舱操作规程,一般不能与治疗舱同时安排患者升压治疗。如用于SOT,在遇紧急情况可立即疏散过渡舱患者,不影响过渡舱的应急属性及需要时的紧急启用。日常工作时间段内应用过渡舱开展SOT,操舱人员可以很方便地对HB0T、SOT患者同时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笔者认为,运用过渡舱常规开展SOT,不但能为缺血缺氧相关性疾病患者提供多元化、个体化氧疗选择,还能充分发挥高压氧舱设备效能。可在不增加设备投入的情况下,打造常压-高压“氧疗链”,拓展高压氧学科的氧疗范围。
(1)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伴CO2储留者不宜接受SOT;(2)对于高龄或病情较为复杂的特殊病例,可考虑制定个体化的SOT;(3)需较长疗程SOT者,治疗20次应间歇7~10 d,以避免机体过氧化损害及“氧疲劳”现象的发生。
SOT是HBOT的延伸及拓展,可为缺氧缺血相关性疾病患者提供序贯性、阶梯式氧疗选择,是“氧疗链”中的重要一环。SOT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和推荐。在临床实际应用中,通常是通过专用的常压饱和吸氧装置实现。笔者在不影响过渡舱的应急属性及需要时的紧急启用的前提下,应用过渡舱常规开展SOT,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在不增添饱和吸氧装置的情况下积极拓展高压氧科氧疗范围,使过渡舱物尽其用,充分发挥高压氧舱设备效能,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作者对SOT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SOT应有广义、狭义之分以及SOT的“四个饱和”的临床特点,对饱和吸氧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完善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1]陈宝元,解立新,何权瀛.着力推进我国临床氧疗的规范化[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0):1523.
[2]马艳良,何权瀛.目标氧疗多学科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结核与呼吸病杂志,2016,39(6):492.
[3]张静,陈宝元.临床氧疗相关指南简介及解读[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20):1540-1543.
[4]芦洁,邱立军,郑莎莎,等.磁共振成像评价常压高浓度氧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2):195-198.
[5]陈素艳,高峰,张清勇,等.不同浓度常压氧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保护作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4,31(1):111-113.
[6]冯康,文斌.常压高浓度氧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4,41(1):69-73.
[7]王俊平,金歌,张阳.常压氧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氧疗优化方案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4):52.
[8]柴桂,罗琳.常压氧疗法对于急性脑缺血性卒中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7,5(20):22-23.
[9]李娇.丛集性头痛高流量氧疗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5,44(20):2857.
[10]周斌.左云霞.目标导向性氧合管理:危重病患者的氧疗新方向[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6,37(4):364.
[11]刘凯蒂.关于氧疗中文丘里的使用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5):5311.
[12]杨贞文,李秋满,苏运辉,等.储氧面罩在院前低张性低氧血症救治中的应用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4):66.
[13]王丽娟,夏金根,杨晓军.成人经鼻高流量氧气湿化治疗的应用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2):153.
[14]庄金强,潘纯,杨毅.高流量氧疗:临床值得关注的问题[J].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2016,2(4):240.
[15]蒋争艳.高流速加温湿化氧疗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2):1086.
[16]卢晓欣,彭慧平.舱外高流量氧的临床应用[C].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 2012:44-48.
[17]彭慧平,卢晓欣,汤永建,等.舱外高流量氧疗联合康复治疗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浙江医学,2014,36(8):697-698.
[18]彭慧平,卢晓欣,汤永建,等.常压氧疗法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05,34(5):6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