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学习等已渗入到各个领域且引领变革,从而成为新的引擎,其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对教育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所以,教育要走出传统的主要传授知识的模式,因为语文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一种思维教学。语文教学要以思维培养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学会让自我以及群体的思维能力提升,以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一直以来是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在如今的开放社会,知识只是我们触碰社会的试金石,思维的习惯与能力才是每个人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应有的金钥匙,所以,“知识就是力量”应换成“思维才是力量”。
有人说能够开口谈中国史、世界史,说莎士比亚、伏尔泰……大脑里存储尽可能多的知识,才展现一个人有知识、有文化。殊不知,知识不是用来存放在大脑拿来胡夸海吹的,而是使人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养成思维的习惯,然后形成思维的能力以解决问题。
也有些人说科技信息社会,不用学习知识,随时百度百科都可以搜出任何你想要的信息。即使如此,如果没有相关知识的涉猎,有时候搜索出来的东西你理解不了。甚至,如果没有长时间浸淫在知识体系里面,你连搜索都不会,因为你不知道该输入什么关键词。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语文课应该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的能力,让他们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根据自身、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学习,不断获取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
走出重语感培养而忽视思维能力的误区,并不是说语文教学语感培养不重要,而是课堂不仅仅停留于感性的感动,还应该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以及理性分析。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实施语言教学,其本质就是一种思维的教学,是发展对学生语文思维的敏捷与流畅、开放与深刻的思维品质的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感与思维能力培养要有机结合,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
步入教师这个职业的前两年,我更多地关注学生感性的体验,把语言混同于思维,错误地认为,学生语感增强,思维能力自然就会提升。实不知,在实践中,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已不是培养学生的全部中心,而是以思维为着力点的核心素养才是未来人需要掌握的关键。
后来发现,很有一部分学生语感确实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要把内心的想法诉诸语言文字,在表达中缺乏表达的流畅性、逻辑的缜密性、批判的辩证性以及思考的创新性。比如在阅读文学类作品的过程中,对人物或事物的评价极易陷入“捧上天”或“踩到底”的极端误区。同时,学生多是追求“凭感觉”“拍脑袋”“差不多”就行了,好与不好拿不出证据,缺乏实证精神。
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才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教育不是为了把不同的人培养成相同的人,而是把不同的人变得更加不同,既有形象思维能力,又有逻辑的理性分析,如此,我们培养的人才是社会的人。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认识到,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比着眼于思维的结果更重要。思维方式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贯穿教学始终的中心思想,在实践中创设、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学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教师对教学内容模糊其词甚至不能自圆其说,想要“以其昏昏使其昭昭”,学生的思维能力怎能有所改进、提高?
很有一段时间,只注重在课堂上调出学生记忆库中的材料,而没有激发学生运用记忆库中的材料,举一反三或者由表及里或者触类旁通,学会运用思维;平时只要求学生运用抽象、概述、类比、归纳、系统化、具体化等思维活动进行思维实践,却没有情境的创建,给学生搭建相关思维训练的平台。学生只能按图索骥,只能机械地解决相似的问题,情景一变就不知如何思考,只能看山是山,不能发掘山之外的广阔天地。
西汉目录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善读”是学习的一大捷径,“医愚”即是强化人的思维能力,让不同的个体充分发展各自所善于的方面,使其拥有良好的个性。课堂上,教师要多在实践中创设情境,训练学生归纳推理能力,以美激趣,以情激趣,以教激趣,强化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出具有创造性的成果。
为了释放课堂,解放思维,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模式转变,教育培养更强调人适应未来的发展。
很多学校又着眼于解放学习空间,比如上师大附中化学创新实验室,吊舱室的设计,学生不需要“排排坐”,所有实验操作台、桌椅可以根据教学安排自由组合……因为做实验不是“按方抓药”,而是一个需要“爆发”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传统的实验室相对固定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行动和思维,而这为学生创新素养和思维实践能力提供服务。
尚思才是学习最宝贵的汲取,渗透着思想的教师语言,辅之以清晰严密的思维,使每一次课都似山涧流水,汩汩而来,清新、流畅丝丝扣入学生们的心田,让整个世界都成为学生的教科书。一节好的语文课,就是要让思想绚舞,使教材中的材料站立起来跟人对话,激起人思维的火花,达到“我就是语文、语文和我融为一体”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