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策略

2018-02-09 15:00:04陈理萍
中学语文 2018年36期
关键词:文学语文教师

陈理萍

四十多年来,语文教学始终拘泥于成规定势。按如此教法,学生从小学到高三,充其量获得了文章分析的能力,而文学底蕴、文化根基根本得不到培植,这样的教学无异于得鱼忘筌、南辕北辙。

苏东坡曾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然而,当今的中学生,并非不忠不孝不友之辈,面对这些千年绝唱却表情漠然。为什么古今中外文人所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篇章,学生在面对它们时竟会无动于衷,甚至弃如敝屣?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文学底子贫瘠。

这便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盲点。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教师从逐句讲解到讲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词法句法篇法……而且要求讲“深”讲“透”,学生位于填鸭式课堂中,不但处处被动,而且头脑日趋僵化,感性认识得不到弘扬,阅读美文自然就面无表情了。

要扭转这一局面,培植学生的文学底蕴是当务之急。况且,我们的课本已更新换代多次,美的元素一次比一次丰富,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就必须有所变革和开拓,方能跟上文本改革的步伐。

首先,要重视诵读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感性认识的沉淀,要培养学生“心领神会”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教学方式持扬弃态度。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中国传统的私塾教学都很不以为然。须知,一种教学程序能够延续千年,自有它的可取之处。旧式教育的机械呆板当然不足为训,但它的长处也显而易见。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书中某些无法言说的神韵,然后一遍一遍的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像钉子一样的锲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的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的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的阅历,就会不师自通的”(钱理群)。诵读方式的确可圈可点。放眼几千年的文学史,那些文思敏捷、文采斐然的名士俊才,谁人不是收益于此种教学方法?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谈的便是感性顿悟。美文之为美,它的无穷魅力并不是单靠语言的解剖就能全部传达的,正如陶渊明在《饮酒》诗中所说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更多情况下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意会、感悟,方能领略其妙,而教师过多的讲授反倒成了赘疣。

其次,语文教师要善于横向联想、纵向联系。要培植学生的文学底蕴,教师本身就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中外文学要“观其大略”。如学生对《湘夫人》中“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两句诗感到费解,教师可联系张爱玲散文《爱》中的语句“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作攻玉之析:这是一场多么偶然的邂逅啊,湘夫人和湘君不就是这样千里相会的有缘人吗?他们在不经意中相遇相爱了,并在焦灼的相思中期待着今后的相知相守。这样的缘分能用什么来解释呢?两个原为陌路的青年有缘相识走到一起不就像那鸟儿与水草的亲密接触,鱼网与木块的肌肤相亲吗?还比如,对《边城》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的鉴赏可以联系美学观念:美感最强烈之点就是刚刚触到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这一瞬间会产生“临界点美感”。在这一瞬间,由于距离就有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又由于审美心理得不到满足,就能始终保持着盎然的兴趣。爱情的美丽就在于想象,故事因在充满诗意的结尾处戛然而止,才显得格外令人回味。又如“秋”“月”等意象在中国文人笔下最为常见,常用来寄托离别哀愁之感。教师若不将这类意象联想开去,不联系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学生对于诗文的某些意境便无从感知。笔者在上《雨霖铃》一课时,为使学生对“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有更深的情感体验,便联系了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还用动画演示了各个时代的相关诗句及感性画面,学生便明白了“秋”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和农业生活观念之上的风俗和心理习惯,明白了由此衍生出来的生命意识。“月”之阴晴圆缺可比人之悲欢离合,“隔千里兮共明月”又将异地骨肉、恋人的心紧密联结,“月”便成了相思的媒介。而“中秋”作为最富有人情味的节日又使“秋”和“月”走到一起,成为触动中国文人心弦的意象。理解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和情绪载体,学生在对《琵琶行》《虞美人》《一剪梅》《故都的秋》等课文的把握上也能举一反三。如此,教师“不着一字”,学生也能“尽得风流”了。这就是教师文化底蕴的“润物细无声”作用。

第三,以各种阅读活动助推整本书阅读。网络时代,年轻人大量接触碎片化信息,固然是一种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但这种阅读容易浮光掠影,思维碎片化、浅层化。所以提倡多读书,还要加上“读整本的书”“读经典”,这还可以磨磨性子,养成好的习惯与学风。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书目的多元拟定使各种爱好的同学都能找到愿意涉猎或潜心精读的书籍,提供选择的更大自由度,并辅以读书会的心得交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学在朗读、研读,即便是连滚带爬的阅读中也能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视野,远离工具理性的单向度价值观。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努力寻求各种切近美的途径,而非只是形式主义地作秀或我行我素地填鸭,否则,学生非但不知美为何物,恐怕要与美不共戴天了。

猜你喜欢
文学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
文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