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亚男,姜大巍,王国杰,庚天琦,李 霞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也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虽然由心理危机引起自杀学生仅占大学生群体中极少的一部分,但伴随我国高校大幅度扩招,大学生自杀率已呈上升趋势[1]。据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沈阳、哈尔滨等地高校中随机抽查1000名受访大学生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曾经出现过自杀念头,这个数据是令人震惊的。由于大学生群体性的特殊性及生命的不可逆性,大学生自杀给家庭、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比普通自杀事件更加严重。如今,大学生自杀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高校认真开展积极的危机干预前提下,经常回顾、探索并对我国大学生自杀开展宏观的分析与总结,及时进行预防、干预措施,对正确评价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应对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自杀)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群体角度看,自杀与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密切相关[2],从个体角度来看,自杀是遗传、人格特质、神经生物学和生活重大负性事件互相作用的结果[3-4]。杨振斌等对14所重点高校33例自杀死亡学生的深度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学校负性生活事件,疾病、家庭问题及不良性格是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原因[5]。随后,王晓丹[6]等进行同样的研究发现与其研究结果类似。学校的负性事件是主要诱发因素,在自杀行为中起到催化剂作用,被称为“扳机”事件,如同外因,而在学校生活中,学业困难(包括挂科、被退学或者延迟毕业等)、恋爱困扰、人际关系、就业及考研压力是主要的负性事件,其中学业困难和恋爱问题是最重要的因素。精神类疾病尤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是大学生自杀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显示,在12例患有精神类疾病的自杀大学生中,其中被明确诊断为抑郁症有10例,2例被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所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都可能出现自杀行为,而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主要风险因素[5]。疾病问题、家庭支持系统缺失多为潜在影响因素,有时会转变为诱发因素。在家庭支持系统中,家庭关系紧张、家人期待过高、家庭经济贫困、家庭不完整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在家庭条件良好的家庭中,家长对学生期待较高,要求严格,尤其表现在对待学生考研、出国等未能实现的情况下,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自杀的潜在因素。家庭关系紧张主要指学生和家长之间存在严重矛盾冲突。性格因素不属于自杀行为的诱发因素,但是不良性格往往对诱发因素起到放大的作用。
我国大多高校学生管理实行“分层管理,条块结合”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校、院系有健全的学生事务管理职能机构和人员,学生集中住宿,以学院、年级、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各班由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日常事务。基于这种管理模式,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存在很大可为空间,学生工作者可及时掌握,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避免危机事件发生。构建“全面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1.建立大学生动态心理危机档案。 新生入学时,建立心理危机档案,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贫困生资格认定谈话、辅导员开展谈心谈话,同时,每月通过“学院—班级—宿舍—学生”四级管理体系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排查,筛出曾经存在、可能存在或潜在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群体,建立学生心理危机档案,确定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和心理危机潜在指标。患有或曾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学生;有过自杀行为,包括家人有过自杀或自杀未遂者,曾有过自杀的议论、记叙者;患有严重心理问题,包括严重失眠、严重归罪感或自责感、情绪持续低落者;有明显人格障碍者;面临退学或降级、身患重大疾病、就业无望者;失恋、人际关系紧张、重要亲人突然离世等无法应对者;出现行为反常者,比如,异常焦虑、高度紧张、恐惧、发生情感冲突、给家人、同学不明原因送礼物,诉述告别的话者,这类学生存在心理危险性,将纳入心理危机预警数据库,安排监护学生并给与特别关注。学业预警(面临降级或存在降级风险)、不完整家庭(包括离异、单亲、再婚家庭)、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包括父母矛盾大,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心理普查异常、曾进行心理咨询、同性恋、贫困生、身体重大疾病者可能存在或潜在心理危机。学生心理危机档案的收集,随时补充、动态调整和更新,可以充分反映学生的心理变化,有助于辅导员掌握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开展针对性辅导教育,切实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因此,建立和利用大学生心理危机档案,对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2.敏锐观察,及时识别,结合大数据分析功能手段,做好心理危机监护。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必须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思考,能从学生行为和表情中敏锐地察觉到学生异常行为,及时让同学对他进行重点关注,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并识别心理危机事件。个体在实施自杀行为之前都会在言语、行为留露出预警信号,除了日常观察、个人谈心外,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不能脱离时代发展,可运用大数据分析功能手段提前知晓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通过查询网络浏览记录,QQ,微信,微博等获取大学生的各种大数据,把大数据分析结果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技术人员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及时识别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信息,进行危机排查,进而实现大数据全程、全方位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效对接,预防杀人、借助网络的相约自杀等极端行为发生,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可有针对性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多部门协调合作,多人员全面参与,构造学校、家庭双主体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护体系。 心理学家强调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实现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多方面支持干预体系[7],能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重要的保障。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心理危机高发区,因此,构建心理危机防护体系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学生处、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机构、学生公寓、保卫处、学生会、班级骨干、班级心理联络员及班级同学等各部门,多人员统一行动,协调配合,深入学生,争取第一时间发现异常状况,已成为心理危机工作的基石和保障。如今,由于空间和时间限制、沟通定位不准、思想层次不一等因素[8],家长与子女之间沟通缺乏,而家庭作为大学生最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若其不完善,同样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爆发。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切实为学生解决心理困难,预防心理危机发生,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保障与服务。
尽管,目前很多高校已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心理危机问题。因此,为了维护家庭幸福、学校、社会和谐以及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需要结合现代社会大背景立足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