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历史定位与时代价值*

2018-02-09 20:05林爱珺陈瑞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舆论工作

■ 林爱珺 陈瑞华

自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新闻舆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从未缺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逐渐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缜密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习近平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这是在传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实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丰富和完善,充分体现习近平新闻思想的系统性、创新性与时代性。本文旨在梳理自建党以来新闻舆论在治国理政历史进程中的观念演变、实践经验,研判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定位,以期改进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新闻舆论(1921-1949):我们的报纸是革命的报纸,是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

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推进源于对近代中国革命失败的反思。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在思考中国革命道路、革命对象、革命性质等基本问题,这构成民主革命时期主要任务。

向反革命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传。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青年》《劳动周刊》和《向导》等刊物非常注重新闻舆论在革命中的影响。其中,瞿秋白在《新青年》季刊创刊时指出:“继因社会现实生活的教训,于‘革命’的观念,得有更切实的了解,知道非劳动阶级不能革命,所以《新青年》早已成无产阶级的思想机关,不但对于宗法社会的思想进行剧激的争斗,并且对于资产阶级的思想进行同时攻击。”①1925年创办《政治周报》时,毛泽东指出新闻工作目的是为了革命,责任就是“向反革命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传”②。把新闻用之于革命事业,为革命路线、方针与政策服务,鲜明的体现了新闻舆论作为革命斗争武器的功用。

我们的报纸是革命的报纸,是阶级斗争的有力武器。随着革命进程推进,新闻舆论在政权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如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指导现实工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总结农会所做的十四件大事,其中包括以各种新闻形式进行的政治宣传,“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讲演,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③。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亦强调了宣传工作的意义,“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由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实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④。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一文中,毛泽东提出:“《时事简报》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在新争取的区域对于推动群众斗争更有伟大的作用。”⑤首次明确办报目的是发动群众,突显新闻舆论在革命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关于我们的报纸》一文中,张闻天亦指出:“我们的报纸是革命的报纸,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报纸,是阶级斗争的有力的武器”⑥。

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在革命根据地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与反共宣传,中国共产党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与敌人展开新闻舆论战。毛泽东在1928年10月召开的湘赣边界各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⑦。抗日战争爆发后,“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也成为新闻舆论的重点。1937年10月25日,毛泽东在与英国记者贝特兰谈话时提出:“我们的(新闻)工作,是以不疲倦的努力,解释现在的形势,联合国民党及其他一切爱国党派,为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⑧面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毛泽东1939年9月1日对新华日报记者谈话时,批判了反动资产阶级的种种阴谋,以及帝国主义“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⑨舆论欺骗行为。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闻舆论(1949-1978):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矛盾与执政环境均发生巨大改变,中国共产党既要对帝国主义军事威胁进行反抗,又要在政权、经济与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稳固新政权。毛泽东认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⑩。新闻舆论在巩固政权、恢复经济与维护社会安定方面,再一次发挥重要作用。

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面对反革命势力的疯狂反扑,新闻工作继续坚持了舆论的斗争性。早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针对艾奇逊提出“有见识的、批评性的舆论”,毛泽东在《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中进行反驳,认为“艾奇逊们对于舆论的看法,混淆了反动派的舆论和人民的舆论”,其实就是被美国政府操作下专门说谎和威胁人民的宣传机关。在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小组会上,毛泽东鲜明指出:“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毛泽东在《驳“舆论一律”》指出,“我们的制度就是不许一切反革命分子有言论自由,而只许人民内部有这种自由”。1962年9月,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提及:“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这充分表明政权建立初期的舆论重要性。

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党报不能批评同级党委。随着党的政权巩固,新闻工作的重心逐渐由“斗争利器”逐渐转变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舆论监督。

1950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提出“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该《决定》阐释了吸引人民群众对工作展开批评的重要性,要求教育党员干部、报刊工作者对批评持正确的态度,同时亦规定实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各项办法。

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任意批评党委、损害党的形象的现象。例如,1953年3月4日中共广西省宜山地委机关报《宜山农民报》在一篇社论中批评宜山地委,引起激烈的争论。广西省委宣传部就“党报能否批评同级党委”向中共中央宣传部请示。中宣部就此批示,“不经请示不能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或利用报纸来进行自己与党委会的争论”。

1954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总结了建国后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完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具体方法。《决定》特别强调“各级党委要经常注意,把报纸是否充分地开展了批评、批评是否正确和干部是否热烈欢迎并坚决保护劳动人民自下而上的批评,作为衡量报纸的党性、衡量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委领导强弱的尺度”。进一步指出党委机关报是党委的工作部门,强调党管报纸的原则,这是政治任务。

以上两份文件,奠定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基本导向,形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舆论监督的工作指南,并开创读者来信等多种新闻舆论监督的方式方法。

揭露和批评仍然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肯定和强调成绩。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需要讨论的新命题。

新政权巩固,不仅要关注外部舆论环境,也要在国家内部创造积极舆论氛围。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反思照搬苏联道路的弊端,提出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以来的成就,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加强执政党建设,指出“报纸在报道各方面的工作时,对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进行揭露和批评仍然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肯定和强调成绩,防止批评的片面性和副作用”。面对国内形势、阶级关系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毛泽东1957年3月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中提到,“现在我们要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不像过去搞阶级斗争(当然也夹杂一些阶级斗争),心中无数是很自然的”。这要求新闻工作在处理团结与批评问题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新问题。随后,时任中宣部长的陆定一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对新闻工作者提出要求,“敌我斗争,叫做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对人民内容矛盾,就要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才能解决”。

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十年动乱,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新闻为政治服务”,媒体成了炮制舆论的旗手。1968年9月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以“两报一刊编辑部”的名义,使陈伯达等人发表《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文章强占新闻舆论话语权。从此,新闻媒体被各种势力所操纵,宣传个人崇拜,大鸣大放大批判,新闻舆论彻底沦为阴谋家的政治传声器与宣传工具。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舆论(1978-1992):党的报刊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党面临的艰难抉择。面对各种思潮,邓小平大胆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在思想多元而混杂的社会环境中,成为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改革开放初期,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的问题。邓小平多次提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邓小平指出,现行制度存在的弊端,主要是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和特权现象,只有对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极其艰巨,“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实现这个任务的关键”。“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1979年9月17日和10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切实解决上访问题》和《正确对待上访问题》两篇评论员文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邓小平由此强调“单单是报纸的舆论就可以发生这样大的影响”,“我们的工作一定要跟上,包括我们的舆论工具也要跟上。每个地方、每个单位遇到任何问题,都应该主动向群众宣传和解释,做好工作”。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文中,邓小平详细剖析国际国内形势,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新闻舆论要对此进行更多的思想上与理论上的宣传与解释,“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8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邓小平指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继续巩固还是遭到破坏,是这次调整成败的关键”。安定团结,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仍然是关键。邓小平在两次思想战线问题的谈话上强调,只有坚决保证党的统一和战斗力,才能有效完成党的任务。这要求改变新闻工作涣散软弱的状态和对错误不敢批评的倾向。重视思想战线工作,对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培养纯朴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过程中,新闻舆论通过发挥监督作用以实现稳定团结的局面。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详细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近期和长远目标,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十三大政治报告指出,利用各种现代化新闻宣传工具,加强对党务和政务活动的报道,以强化舆论监督的社会功效。相较于建国初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十三大政治报告中的舆论监督观拓宽了监督对象,更加明确了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当然,新闻舆论监督仍然要以社会稳定为大局。邓小平反复强调,“控制局势要注意方法。特别要抓紧立法,包括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新闻、出版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加强控制是为了稳定,是为了更好地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

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80年代,国门进一步敞开,西方各种思潮挟其经济、政治、科技方面的威势,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的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人们,对于西方文化和民主自由有着巨大的渴求,这也给新闻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980年7月波兰工人罢工事件发生后,主管经济的陈云意识到宣传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强调“经济工作搞不好,宣传工作搞不好,是会翻船的”。陈云之所以在谈经济的同时反复强调新闻宣传的问题,一方面是要我们对宣传工作的成绩和缺点做出清醒的估计,另一方面是要我们今后的宣传工作能够适应经济形势和政治形势的要求,能够有助于而不是有碍于经济工作的顺利进行。

面对各种思潮的干扰,邓小平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发表谈话,再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建设以及党的基本路线做了重要论述。1985年,邓小平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作为一个政治家,邓小平深知,经济体制改革解决的是如何做大蛋糕的问题,而政治体制改革,解决的是如何分配好蛋糕的问题。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曾有一句著名的话,“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作为政治经验丰富的改革家与政治家,邓小平深知政治体制改革百倍艰难于经济体制改革。这是邓小平对改革可能出现问题的预判,也是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总要求。他深怕如果缺乏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导致经济改革的成果集中到极少数人手里,所以提出要在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前,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的问题是,要更多地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左’的错误思想不能忽略,它的根子很深。重点是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但只是这样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同时也要纠正右的倾向”。对于错误的思想和犯错误的人,报刊“批评的方法要讲究,分寸要适当,不要搞围攻、搞运动”。

四、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的新闻舆论(1992-2002):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

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局势风云变幻。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中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制度改革与利益调整带来了许多新矛盾和问题。面对这种形势,江泽民一再强调新闻工作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喉舌论”再次得到重申与重视,成为这个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鲜明倡导与工作指南。

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1989年11月,从江泽民担任总书记伊始,就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工作。……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也指出:“新闻舆论对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具有迅速、广泛而深刻的导向作用。”江泽民认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关键在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强调要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

1994年1月,在全国宣传工作思想会议上,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高度概括了新闻舆论的主要任务,及其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后来,在多个场合,江泽民多次强调新闻工作的“喉舌论”,强调要把新闻舆论工作当作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宣传在政治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必须在新闻宣传中旗帜鲜明地坚持不懈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1994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提到:“正确引导舆论,重要的是正确把握形势,增强全局观念,坚持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舆论监督应着眼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稳定”。199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我们党和国家的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1996年,江泽民接见《解放军报》师以上干部时再次指出:“如果(报纸)办得不好,尤其是政治上出了偏差,那就会像古人所说的‘谬误出于口,则乱及万里之外’,不仅容易把人们的思想搞乱,有的还可能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时,江泽民进一步强调舆论引导的重要性,“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996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提出贯彻落实新闻舆论工作,“一是要激励人民、二是要服务大局、三是要加强管理”。

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再一次明确要求“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江泽民看来,“新闻舆论,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都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新闻舆论(2002-2012):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环境破坏、生态恶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这种形势下,以胡锦涛为中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反复强调,舆论引导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重新思考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平衡市场利益与社会利益所提出的治国新思路、新理念。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胡锦涛指出:“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性目标,统筹与协调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发展呈现出可持续性状态,提升经济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与繁荣文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2002年,胡锦涛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反复强调新闻舆论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影响,“现代社会,舆论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200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胡锦涛进一步强调新闻舆论要及时关注国内外形势,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他指出:“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紧扣国家的工作大局,形成与我国实际地位相当的舆论力量,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针对互联网兴起,胡锦涛认为“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重要战场”,要求新闻工作要主动引导网上舆论。2008年6月,胡锦涛视察《人民日报》时再次重申:“舆论引导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胡锦涛执政期间还经常与网民互动,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要求新闻报道注重新闻价值和社会效果,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08年1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强调:“要善于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各种受众群体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主动设置议题,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把我们所倡导的和群众所需要的紧密结合起来,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新闻舆论工作要“努力把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宣传舆论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个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更加注重现实语境,并且尊重多元话语主体,以人为本,关注受众,尊重新闻传播规律,讲究舆论引导过程中的艺术性、策略性,关注舆论效果,强调“和谐社会”视阈下的系统治理。

六、全面深化改革、走进新时代的新闻舆论(2012-至今):治国理政、定国安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走进了治国理政的新时代,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在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习近平强调,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新时期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201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习近平做了重要讲话。2014年12月25日,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对新时期办好军报发表了重要讲话。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上午视察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下午召开了全国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后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网信领导小组的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等,反复强调新闻舆论事关党和国家的安危。这些论述结合习近平在福建、浙江、上海和中央工作期间公开发表的重要讲话、谈话和报刊评论文章,共同构成了丰富的、鲜活的、有时代感的习近平新闻思想。他所提出的“48个字方针”,更是对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的高度提炼和概括。

1.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新闻舆论工作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十八以来,国际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世界媒体格局和传媒生态也面临着重大调整和变革,党中央的各种方针政策在贯彻中也遭遇到利益集团的软硬抵抗,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新闻舆论工作的使命和责任,充分认识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效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凝心聚力的导向作用,在多元多样多变的舆论情势下,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早在福建、浙江等地工作时,习近平就指出:“新闻的党性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我们党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习近平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思想,高屋建瓴,彰显党性,体现人民性,不仅针砭时弊地指出了新形势下坚持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原则的根本体现和必然要求,也强化了新闻舆论工作者“党媒姓党”的信仰,阐明了“党媒姓党”根本逻辑。“党媒姓党”,进一步坚定了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是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是每一位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思想自觉,深化了人们对新闻舆论引导的认知,为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方向。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古人语,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大局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治国经验。早在遵义会议期间,纠正“左”倾错误路线,“号召全党同志像一个人一样团结在中央的周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对大局意识的深刻阐述。习近平多次强调“大局意识”,2007年,调研中央驻沪新闻单位和上海各大媒体时就指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综观全局,讲全局、讲大局,有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准确把握新闻宣传规律,确保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大局意识。比如,“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016年2月19日,在新闻舆论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新闻舆论“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

大局意识作为新闻舆论的重要指导原则,要求媒体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下认识和把握社会的局势,善于用长远、全局的战略目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自觉在大局形势中做好新闻工作,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新闻宣传工作顾大局,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事物发展的主流,以此来确定宣传的重点,解决好‘边界’问题”。新闻报道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多宣传什么、少宣传什么,都要从大局出发,体现大局要求。要多做一些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护稳定的工作,而不是有损社会和谐的事情;多做一些有利于提供咨询、反映诉求、排忧解难的工作,而不是添乱帮倒忙的事情;多做一些有利于凝聚人心、提升士气、鼓舞干劲的工作,而不是挫伤积极性的事情;多做一些有利于因势利导、释疑解惑、理顺情绪的工作,而不是混淆视听的事情。这些“边界”问题解决好了,就能够有效地凝聚起社会的力量,就能够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否做到这一点,是衡量新闻舆论工作是否顾全大局的重要标志。

3.团结人民、鼓舞士气

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新闻媒体要代表人民积极发言,代表人民舆论监督,媒体的公信力也来自人民。习近平认为,“要通过舆论引导,坚定人们对改革的信心,认清改革的光明前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当前,特别要激励大家按照中央的要求,积极投身治、整、改工作,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舆论引导就是通过新闻报道,弘扬社会正气。以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要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所说的正面,都应当努力加以报道”。“正面宣传”,就能够带来一种“团结”“鼓劲”“正能量”的效应,有利于社会稳定。稳定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当然,正面宣传不是一味唱赞歌,不是不要舆论监督,而是要从整体上报道主流、报道正能量,不夸大、渲染黑暗的、灰色的方面。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负面的东西不是社会的主流,如果集中、连续渲染报道,只会夸大社会的黑暗面,影响人们对社会的正确判断和信心。“我们的批评报道,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不是为了展示和渲染落后现象,而是为了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强人们前进的信心。”

4.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就是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凝聚人心。“中国梦”是习近平提出的执政理念之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舆论工作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根本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而核心价值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这就要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力、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5.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就是要帮助人民群众提高对信息的分辨能力。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前所未有的错综复杂。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也比较突出,社会心理压力增大,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不和谐的声音经常出现。在西方舆论的强势围剿下,中国形象经常被歪曲、妖魔化,国内外舆论纷争不断。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舆论场更加复杂、多元与对峙,谬误不断、是非不明。舆论场成为没有国界、没有硝烟的战场。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被削弱,党和政府的话语权受到威胁。所以,习近平强调:“如果我们党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媒体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面对舆论生态的新变化,作为党和人民的新闻媒体,要有强烈的阵地意识,守土有责。占领不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就站不稳新闻舆论工作的新高地,就掌握不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新闻舆论阵地没有真空地带,正确的思想舆论若不去占领,就必然被各种错误的思想舆论占领。党和人民如果不能掌握新闻舆论阵地,就可能犯颠覆性错误。

6.连接中外、沟通世界

谁在国际舆论中掌握话语权,谁在国际事务中就占有主动权和优势。西方三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五大电视网(ABC、NBC、CBS、CNN、FOX)和六大新闻报刊(《时代》《新闻周刊》《经济学家》《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是国际新闻的主要供应商,它们控制着全球的国际舆论,在国际传播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个别西方国家凭借信息技术优势,以及对国际互联网核心基础设施及其资源分配的权力,垄断着议程设置权、规则制定权、国际话语权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舆论中一直是在被动应对和辩解,而且这种声音非常微弱。西方为了遏制中国,不断制造舆论攻击中国,“中国威胁论”成为一个此起彼伏的长期主调。

要争夺国际舆论的话语权,就必须加强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习近平在“2·19”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这从传播观念、策略与路径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外传播框架:在传播观念上,新闻媒体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进而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在传播策略上,新闻媒体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尤其借助“一带一路”等对外交流契机,新闻舆论应积极介入其中,搭建起国际互动的平台,这也是建构新型大国关系、积极参与多边事务的内在要求;传播路径上,积极利用新媒体优势,在全球网络化趋势下打造有影响力的新型媒体。

七、结语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者,贯道之器也。”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舆论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习近平的新闻思想,紧扣时代需求,对有效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新时期新闻舆论和宣传工作的总纲。同时,习近平新闻思想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具有系统性、创新性、时代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发展,它也会根据中国的国情、社情、民情的变化,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新闻工作者应该牢记使命,为党和国家在历史性变革中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舆论支持。党的十九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注释:

① 《〈新青年〉之新宣言》初刊于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第1期(1923年6月,《新青年》改为季刊出版,为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瞿秋白:《瞿秋白文选》,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5、15页。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页。

⑤ 新华通讯社编:《毛泽东论新闻宣传》,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80-181页。

⑦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9页。

⑧⑨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7、582页。

猜你喜欢
舆论工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不工作,爽飞了?
国际“舆论战”对地方舆论工作的启示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选工作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