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居室部》造园思想研究

2018-02-09 18:40胡露瑶郑文俊
关键词:闲情造园居室

胡露瑶,郑文俊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辉煌时期。园林的发展,一方面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1]25。这一时期的文人李渔在造园领域颇具历史地位,他自称生平有两绝技,其中之一便是置造园亭。李渔深谙造园之法,一生参与多项园林实践,为自己营造“伊山别业”、“芥子园”、“层园”三处私家园林。《居室部》是其造园思想的凝练,将造园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中包括房舍、窗栏、墙壁、匾额、山石五大部分内容,涉及造园的各个要素,集中体现了李渔的造园思想,其主张的设计原则和审美情趣对当今风景园林的建设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俭简适用、雅致新美的造园原则

1.俭简

李渔一生为生计所迫,颠沛流离,他颇能体会到劳苦大众生活的艰辛,“身处极贫之地,知物力之最艰,谬谓天下之贫皆同于我”[2]5。《居室部》中李渔主张“土木之事,最忌奢靡”,不仅仅是平常的百姓之家应当崇尚简朴,王公大人亦应如此,建造房屋方面“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2]82。强调戒奢从简、丰俭得宜、倡导节俭的建造方式,不应一味追求华丽,清新淡雅胜过富丽堂皇。

在房屋木作的装饰上,李渔主张“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2]86。他认为设计要追求简约自然,不可过于繁杂,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才可以使其保有长久性。在便面窗的设计中,以“绝无多费,不过曲木两条,直木两条而已”的理念一改传统的繁杂,其设计极具简约、朴素,但又不乏趣味。这也体现了李渔创作思想的先进性,简单的外部形状比复杂更能长久且不过时。在设计时也要顺应事物的本质,遵从材料的自然之性,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园林艺术空间的大美之境。

2.适用

在居室的设计中,李渔否定当时达官贵人为彰显权贵而将居室建造得过于高大的做法,他推崇设计应从人的居住感受、舒适度出发,强调居室的适用性。如文中所提:“堂高数仞,榱题数尺,壮则矣壮,然宜于夏而不宜于冬”[2]82。居室厅堂过于高大在气势上虽然磅礴,但是冬天往往寒冷,并不宜于冬天居住。所以他主张在建造房屋时,应避免过于追求高广,房屋的尺度应该适宜人的居住,房屋和人应彼此相称,“吾愿显者之居,勿太高广。夫房舍与人,欲其相称”[2]82。

关于廊道设计,李渔认为“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廊道设计应实现便捷之适与迂回之妙的统一。在追求廊道迂回雅致之情趣的同时,需要考虑能为使用者提供便捷之道的适用性,“凡有故作迂途,以取别致者,必另开耳门一扇,以便家人之奔走,急则开之,缓则闭之”[2]83,从而达到“雅俗俱利,而理致兼收”的效果。在窗栏设计中,他也特别考虑从实用角度出发,李渔认为窗栏制作的第一要义是关注窗栏是否坚固实用,“具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2]86,其次才是窗棂窗栏是否明透、玲珑,以及做工精致度“此皆属第二义”。从《居室部》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渔无论是在大体设计还是在局部设计上,都充分尊重“以人为本”这一设计原则,注重设计的适用性。

3.雅致

雅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追求,李渔在造园上求雅避俗,“以人之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2]107,反对过度的人工雕饰,强调设计之元素的自然之美和质朴之风,崇尚新奇淡雅。《闲情偶寄》中,关于居室他提出“贵新奇大雅”;关于窗栏,李渔指出简、坚、雅的统一,“雅莫雅于此,坚莫坚于此”;提出“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砌”[2]86的原则。他设计的多种窗栏样式,各具特色,但都遵循此法,达到“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的雅致境界;联匾中“此君联”的设计亦体现出他对雅逸自然之美的追求,“以云乎雅,则未有雅于此者”[2]101。

关于“雅”,李渔认为园林营造的雅俗之别和园主的审美休戚相关,“然造物鬼神之技,亦有工拙雅俗之分,以主人之去取为去取。主人雅而喜工,则工且雅者至矣;主人俗而容拙,则拙而俗者来矣”[2]105,园林的高雅和庸俗全取决于“主人”,反过来也是“主人”艺术情趣的体现,所谓园肖其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4.新美

李渔在造园方面,力求创新,自谓“性又不喜雷同,好为矫异”。主张造园应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反对“事事皆仿名园”、抄袭照搬的风气,“乃至兴造一事,则必肖人之堂以为堂,窥人之户以立户,稍有不合,不以为得,而反以为耻”[2]82。窗栏的设计能变古法为今制,“腐草为萤”推陈出新,有所独创。从新式顶格、窗栏之制、厅壁样式、女墙镂空、联匾设计等皆可以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看出其新颖、独特的美学思想以及对设计以求新美的追求。李渔善创新,同时强调,要“有所取义”,不能一味求新,需“新之有道,异之有方”[2]82。

二、取景在借、虚实相生的造园意境

“借景”是中国造园艺术中创造、扩大园林艺术空间的绝妙手法[3]。“开窗莫妙于借景”,李渔巧妙地运用窗这一元素来借景,手法可谓是极具趣味,步移景异。其湖坊“便面窗”的设计将所有可观之景尽纳眼底,摇一橹,变一像,撑一篙,换一景,物移景异,变幻无穷,一日之内,可观百千万幅佳山佳水。船内之人观窗外山水之景,船外之人观扇头人物画,赏景角度内外统一,所赏之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这种互借之手法,既体现了整体和谐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意蕴,创造出诗意的审美意境。

在房屋中,置一虚窗,借室外天然风景,李渔称之为“尺幅窗”、“无心画”,以窗借景,窗户还起了一种画框的作用,“是山也,而可以作画;是画也,而可以为窗”[2]90。在窗格制作中,李渔借内外视觉之观来设计应用到“山水图窗”、“尺幅窗图式”之中,将传统中国画的意境之美融入园林景观之中,虚实结合,所观似画非画,似景非景,带给观者一种朦胧之感,使人意犹未尽。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藉助于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各种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而且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1]35-36。《居室部》联匾第四中,李渔独创的蕉叶联、此君联、虚白匾、秋叶匾等联匾形式,将极富文化底蕴的中国楹联文学艺术赋予审美的表达,借文字所抒发的情感,扩展了园林美的意境。在园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所见之景,还有不断从联匾文字中所传达出的“景外之情”,园中所见不仅是有限的园林景观实体,还有游人脑海中激发的无限“向外之景”。“虚”与“实”的景观意境,在园林之美中达到高度情景交融的境界。

三、因地制宜、和谐自然的造园追求

李渔在论及房屋的“高下”、“向背”中阐述了“因地制宜”这一设计原则。早于李渔的计成在所著《园冶》中就对这一原则有所论述:“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4]47“因地”是指设计需充分考虑场地的独特性,“制宜”则就需要设计师运用自身的才干来因势利导,找到场地最适合的设计方式。“因地”是自然的因素,“制宜”则是人为的结果,因地制宜这一理论从一定角度上来说,则是强调了人与自然相协调。

“高下”一条中说“房舍忌似平原,须有高下之势,不独园圃为然,居宅亦应如是”[2]83,不论是造园还是造屋,在空间上都应有高低之分,前低后高是一般之理。当地势不能满足此理时,他提出了与地形相协调的因地制宜之法:“高者造屋,卑者建楼一法也;卑处叠石为山,高处浚水为池,二法也。又有因其高而愈高之,竖阁磊峰于峻坡之上;因其卑而愈卑之,穿塘凿井于下湿之区”[2]83,故而要依地势而建,高处可建屋、浚水,低处则建楼、叠石;如果想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则可以在高处“竖阁磊峰”,低处“穿塘凿井”。当然,“总无一定之法”,实际设计中需建造者心领神会、因势利导、灵活运用。

在“向背”中,他也用到了因地制宜这一理论。屋室应以朝南为宜,但如若不能就需要灵活处理,“面北者宜虚其后,以受南薰;面东者虚右,面西者虚左”[2]83,如果三面都不可以,则“开窗借天以补之”。由此可见,李渔所提倡的“人居和谐”观,房屋的建造应与周围的环境、朝向、采光等条件和谐统一,这样既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天人合一”自然哲学观的体现。因地制宜理论是李渔长期造园实践经验的总结,无论是在建筑设计还是在园林设计当中,都应充分考虑场地的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顺应和利用自然之性,创造优美的园林艺术空间。

四、移情于物、追求闲情的造园情趣

对李渔来说,居室并非只是栖身之所。“心之官则思”,他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讲究情景交融、物我合一。居室中的种种设计元素,一经他的用心思考、改变和创造,便立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在《闲情偶寄》中,李渔通过对闲暇生活的精心营造,创造出极富审美情趣的居住空间。他提倡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即使生活困顿也不惜打造赏心悦目的居室环境,追求生活的闲情。“性嗜花竹,而购之无资,则必令妻孥忍饥数日,或耐寒一冬,省口体之奉,以娱耳目。人则笑之,而我怡然自得也”[2]82,从中可以得知他对于怡然自得和生活闲情的追求几近痴迷,宁愿舍弃口体之奉去购花置竹。李渔对于居室的布局设计可谓是做得面面俱到,无论是从室内或者是室外,从居室的布局、窗栏制作、墙壁的装饰、联匾形式、山石的布置当中,无一不体现他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生活之美的追求。李渔追求闲情的艺术生活方式,致力于美的生活,将艺术与个人生活相融合,成为日常生活的直接构成因素,都组成了李渔创作艺术的源泉[5]。

五、结 语

《闲情偶寄·居室部》是李渔园林兴造的实践经验总结,从中体现了他对于居室建造的独特见解。李渔在奢靡之风盛行之际能保持尚俭与求新并举、务实与雅致兼顾的造园原则,这对当代造园诉求亦为警示。李渔在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这一设计原则,考虑人的实际需要和使用,注重设计的适用性。同时,强调设计应“自然适宜”,顺应事物的本质,遵从自然之性,实现和谐自然的造园追求。文中所倡导的因地制宜、取景在借的造园之法,体现了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追求闲情的造园情趣。本文对其中的造园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能通过对传统造园理论著作的研究,为当今风景园林设计行业不断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2]李渔.闲情偶寄:[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3]杜书瀛.论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2):87-95.

[4]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猜你喜欢
闲情造园居室
《闲情偶寄》的植物美学研究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夏日闲情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闲情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进入画家居室的是谁
论色彩在儿童居室中的应用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