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昌喜,路丙辉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兴起的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以及各类社交平台和软件的普及应用,使得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大数据的影响而发生深刻的变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容量大、类型多、质量良莠不齐等特点,使其具有速度效益高、预测价值突出和真实可靠性强等应用价值。将其引入作为高等教育重要一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善用其技术优势,努力破除大数据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会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大部分研究者的视角是从宏观和外部的视角出发,阐述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作用、机遇和挑战等,鲜有从大数据应用本身的角度阐述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的影响及如何应对方面的研究。本文所及,即是希望从这一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将大数据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介入,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教学、精细化服务和科学化管理的水平,切实增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水平。
(1)大数据提供了个性化教学菜单。一方面,菜单可供选择。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海量数据信息,教育者可以针对不同学生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行为特点和价值取向,通过数据搜集、整合与提纯,制定出符合大学生群体或个体成长规律与身心需求的个性化教学公共产品和菜单,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菜单即时性强。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根据教育对象个体的大数据“画像”分析,可以较为合理、全面且动态地梳理学生个体或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和消化程度、学习进度、学习兴趣等因素,为教师在后续教学活动中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菜单及其内容、科学制定和修正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支撑。
(2)大数据实现了个性化教学评价。一方面,以往的教学评价多是被动进行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且这种教学评价只能反映整体和宏观的教学情况,无法做到精准。同时,传统教学评价存在无法量化分析和过分关注质性研究的缺陷。大数据时代,通过引入大数据,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全程、动态监控,能有效感知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信息,通过分析学生群体和个体对教学行为的接受和消化程度,能有效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中,对于教师的评价相对较少,虽然各个高校也会组织相关机构和人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审核,但是这种同行评议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和主观色彩,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科学性有待商榷。大数据时代,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增加学生或者用人单位参与评价的次数和比重等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评价,将有效打破原有评价体系封闭性和单一性的缺陷,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以及评价过程的客观性,有助于提高个性化教学评价的可信度。
得益于大数据的引入和应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服务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和使用更加便捷。目前很多高校都启动了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发的“智慧校园”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后勤服务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建设。通过对学生各类综合信息的搜集和整合,将诸如学生家庭、教育背景、在校生活、学习和工作等信息,合法录入“智慧校园”系统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不仅高校学生管理部门、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随时通过系统获取自己所需的学生的相关信息,而且学生也可以通过系统完成课表查询、在线选课、考试报名、打印学籍证明和学业成绩单等事项,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管理部门的服务水平和效率,而且节约了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可谓一举多得。
(2)学生日常生活服务更加高效。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后勤服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高效的后勤服务。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终端登陆数字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传递、图书续借,为学生更加便捷高效地获取知识提供便利;通过Myouth移动新媒体应用服务平台报名,参加素质拓展活动、认证素质拓展学分;通过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在线报修,提高后勤服务管理部门获取需求信息的速度和反应时间;通过自助柜员机圈存饭卡,节省了学生排队等候充值的时间等。
(3)学生差异化需求服务更加精准。众所周知,“管理就是服务,是心甘情愿和润物无声的服务,要做好服务,不仅要花心思,还要有技术”[1]167。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搜集和整合学生的思想行为信息,可以较为准确地掌握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价值取向等信息,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行为倾向,精准把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例如,高校通过对学生在校内食堂和超市的日常消费金额和消费变化曲线的监测,结合班级评议的结果,实现对贫困生的“精准资助”;通过对近年来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整理汇总,实时发布和更新本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情况及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特点和未来的就业环境,积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助力学生“精准就业”等。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1)首先,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更强。依托大数据开发和建设的“智慧校园”平台,通过收集、分析和整合学生的考勤记录、门禁记录、消费记录和人际交往记录等信息,及时呈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性。运用“底线管理”思维,即按照“预先设置的容忍度、临界点或基准点,判断相应的情况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否则就应采取措施扭转不良局面”[2]的原则,通过将大数据平台收集和整理的学生的各项数据信息与高校学生管理机制设定的标准进行比对,如若发现数据异常,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就可以及时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局面。
(2)教育资源配置和管理更加合理。依托大数据开发和建设的“智慧校园”平台,一方面,可以实现海量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从而使校内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的核心预测功能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3]。例如,高校可根据各时间段在校学生数量以及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预测食堂的合理开放时间、饭菜品种和供应量;根据学生在线预约自习室座位的数量和时间段以及借阅书籍的种类和次数,预测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和开放自习室的数量,优化图书选购和订阅的种类和数量等。
(3)教育管理决策更加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策,就是“通过准确把握数据信息,科学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帮助思政工作者进行科学选择和决断”[4]。基于大数据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所产生的数据都能被实时记录,且这些数据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因而依据这些数据所做出的各项管理决策,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有效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数据的引入和应用确实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但是在大数据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硬件设施薄弱、数据壁垒森严、专门人才短缺以及数据安全堪忧等问题。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切实提高大数据应用的成效,必须着力解决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较高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的支撑,就目前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
(1)缺乏大数据收集、处理和整合的专业设备和场地。一方面,在将大数据实际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想及时有效地获取各类数据信息,高校需要配置一系列性能优异、分布广泛的诸如监控探头、报警器、微型计算机、投影仪以及各类数据收集、整合和处理的专业设备,且这些硬件设备要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运算能力和良好的兼容性;另一方面,这些专业设备大多属于精密型仪器,运行、维护和存放都需要专业人员和场地,且对场地的通风、光照、电力供应等条件要求较高。同时,出于数据收集、处理和整合需要高度保密的原因,高校需要对此划定专门的办公和运行场地。然而实际情况是,部分高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们虽然意识到大数据应用的优势,但是受制于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再加上各个高校自身的机制体制、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大数据应用所需的专业设备、场地及维护人员的资金投入和配备上存在明显的不足,导致大数据的实际应用仍然处于低层次和不充分的阶段,数字化校园建设硬件设施投入亟待增强。
(2)校园主干网络建设不足。大数据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产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利用大数据开展工作,必然要求其具备较好的互联网硬件基础。一方面,发达的校园网主干网络必不可少,校园主干网络要同校内各部门、各场所连接;另一方面,校内要建设一体化的局域网平台,方便资源的便捷传输和共享。目前,部分地区和高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限制等原因的影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较大的不足,校园主干网络覆盖和升级存在一定的困难,校内局域网的建设和协同效应尚不能全面发挥,这些都制约了大数据实际应用效能的发挥。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提纯以及共享面临较严重的数据壁垒问题。
(1)数据获取、存储和提纯的难度大。首先,数据存储要求高。大数据应用的首要基础是获取和存储,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获取的各类数据信息的数量可谓是呈“爆炸式”的增长,这就对数据信息的存储和分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高校现有的软硬件设施缺乏性能一流的数据处理和运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以及大容量存储设备;另一方面,传统数据库注重“数据的一致性和容错性,缺乏扩展性和系统可用性,不能有效存储视频、音频等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5],这就严重制约了数据分析和存储的效率。其次,数据兼容难度大。大数据获取和存储的信息类型十分丰富,不仅有文字、图片,还有视频、音频等多种类型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由于在不同的数据存储系统中的编码和格式不一,既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又有编码和非编码的,还有语义和非语义的,相互之间难以直接进行分析处理。随着数据容量的不断增长,要想在体量巨大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这就对算法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算法已经很难适应当下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要求,如何提升算法的效率,有效解决数据兼容性问题,成为当下破解数据壁垒难题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
(2)数据共享程度低。高校内部大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高校内部某些部门和机构虽然掌握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但是由于大数据共享和协调机制的不健全,同时由于相关法规和政策的限制,无法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大数据共享和处理平台尚未建立。当前,部分高校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进展较慢,且地区、学校间差距较大,同时,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管理分散、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等弊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既白白浪费了大量资源,也因数据样本空间过小而无法发挥信息积累的优势”[6]。
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能否有效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前提和基础在于数据技术的成熟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7]。然而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专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严重的不足。
(1)专门人才培养要求高。能熟练掌握和操作大数据技术的专门人才中,不仅要有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人才,还要有大数据管理和决策人才以及大数据平台的运行维护人才等,而这些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必须要经过长期系统和专业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对高校而言,大数据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配置难以达到这样的高度。
(2)专门人才缺口大。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预测:“美国到2018年需要44万~49万深度数据分析人才,缺口14万~19万;需要既熟悉本单位需求又了解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管理者约150万。”[8]中国作为较晚进行教育领域大数据挖掘和应用的国家,面对大数据迅猛发展的态势,大数据专门人才缺口更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面对专门人才紧俏的现实,短期内要想解决人才缺口问题难度更大。
高温烟气与低温蒸汽换热,过热炉出口蒸汽温度是系统的控制指标。焚烧炉出口烟气优先来自气化副产的9.8MPa高压饱和蒸汽,通过设置中间减温器的调节,使过热蒸汽出口温度在520~540℃后送出界区,过热器分为3级,1级低过,2级高过。低过与高过间设计喷水减温装置。9.8MPa饱和蒸汽在进本界区后,在进过热器前需设全通量旁路1.5MPa饱和蒸汽管网。过热器采用高温段顺流与低温段逆流的交叉布置形式。饱和蒸汽先进入低温段与烟气逆流换热,出低温段后进入高温段的入口与高温烟气顺流换热。低过与高过间设置喷水减温装置,控制出口蒸汽温度,防止蒸汽超温。
(3)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不仅要求高,而且难度大。同时,也因为多数的教育者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很难再抽调人员来参与大数据平台的运行和维护。再者,由于大数据专门人才数量的缺口较大,高校在人才招聘过程中难以短期解决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配置问题,这就使得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出现“无人做事”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大数据应用人才无法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牢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具备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反映的情况做出正确决策、解决问题的能力”[9]。很显然,参与大数据应用的专业人员更多的是数据信息挖掘、整合和提纯的能手,却难以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此可见,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业务能力与大数据应用能力的契合,任重而道远。
大数据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甄别、管理和防护等数据安全问题,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1)数据甄别和使用存在风险。一方面,借助大数据平台,我们可以获取容量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信息,而这些浩瀚如海的数据信息中不乏有害和无效的数据信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需要在这些信息中甄别然后剔除有害和无效的数据信息,提取和整合有效的数据信息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而繁琐的任务;另一方面,“从数据来源分类看,数据可分为社会的数据、通过传感器收集的来自物理空间的数据和网络空间的数据”[10],这些数据信息也因其来源不同、类型多样、质量不一而导致其并非都是可信的。同时,也由于在网络环境下所收集和获取的数据信息,在不断量化和转换的过程中,可能由于技术处理方面的原因而导致数据失真或者遗失,数据质量也因此下降。而这种质量受损的数据,通常又是难以被甄别和及时发现的,将其应用于大数据分析之中,会导致不确定的风险。
(2)数据管理面临威胁。①数据安全意识不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大数据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享受其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对其安全性的关注,大数据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较为突出,甚至出现人为控制或修改数据信息的事件。②数据保密技术不完善。目前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数据保密技术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数据加密和防火墙技术。同时,大数据平台由于涉及多个系统和环节的融合,自身也存在一定的系统漏洞,致使其极易遭受攻击,引发数据安全危机;③数据保密制度不健全。大数据平台所收集和挖掘的有关学生思想行为和其他相关信息中,有些可以公开和共享,以供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有些涉及学生隐私的信息是不能公开的。如何准确把握好这个“度”,其界定标准还很模糊。同时,高校利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对学生思想行为信息数据的收集、使用和管理等多个环节,接触到数据的部门和人员也较多。如何对这些环节和人员实施有效的制约和监督,高校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由此看来,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安全的防控和治理工作不容小觑。
大数据时代,面对大数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及亟待破解的数据应用难题,应从树立大数据意识、构建大数据平台、提高教育队伍大数据应用能力、完善大数据管理制度几方面入手,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转变理念,积极树立和培养大数据意识,才能提升大数据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1)正确认识大数据。第一,正视大数据应用的趋势。随着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引入和应用,高校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网络化、数据化和个性化、管理的科学化、协同化以及服务的精细化和人性化等。由此可见,将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大势所趋,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重视大数据的价值。大数据具有容量大、类型多、速度快和价值高的特征,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帮助教育者从“来源丰富、类型多样的数据源中发掘准确反映大学生日趋复杂多变的思想状况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数据信息”[11],还能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信息的全方位动态收集、整合和提纯,获得能够全面把握教育对象实际状况的有效数据信息,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主动学习大数据。教育者应主动学习大数据技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想利用大数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求我们“拥抱”大数据,主动学习和使用各类基于大数据开发的电脑软件,例如数字一体化电子白板、数字投影仪、Edius、Adobe Photoshop等,各类智能手机App,诸如微博、微信、QQ等,熟练掌握并运用这些新技术,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要积极组织和开展大数据培训。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储备大数据人才队伍,高校应当有意识地主动开展大数据相关培训,鼓励和带动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大数据应用的各个环节,充实大数据人才队伍;目前大数据技术尚未普及,相关培训的周期和费用较长,个体一般难以承担,由高校组织开展培训活动,可以提高教育者参与大数据培训的意愿和动力,同时系统化、专业化的大数据培训也有助于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1)科学谋划,加强顶层设计。首先,提高思想认识。高校党委及主管部门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将大数据平台建设纳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积极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步伐不断向前迈进。其次,健全体制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涉及的范围广、人员多,需要统筹各方资源,高校应站在全局的角度,适应“大思政”格局建设要求,由学校党委牵头,组织、学工、后勤等部门密切配合,扎实做好内部机制体制的重组和整合,重新组建新的工作领导机构和部门,统一协调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同时,妥善解决好相关的资源调配、人员配置、晋升考核等问题,解决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最后,加大资金投入。大数据平台建设需要购置大量的精密仪器设备,且这些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在日常经费投入和年度预算中适当增加此部分的资金比重,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申请教育财政补贴或校企合作办学等途径解决部分资金问题。
(2)多方协同,合力构建平台。首先,构建校内大数据平台。众所周知,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资源,以往由于缺乏大数据平台的整合与共享,这些数据信息资源只能长期处于“静默”状态。大数据时代,通过对这些现有数据信息资源的分类、整合与提纯,并将其录入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将学生的思想行为信息及时传输补充进入数据处理中心,以此搭建校内大数据平台,为后续的数据信息分析和整合提供基础。其次,协调外部力量参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大数据平台建设周期长、投入大,仅靠高校自身的力量难以成功,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共同参与大数据平台建设。高校可以“通过与数据资源丰富的相关部门、媒体和企业合作,借助其数据量大等优势,合法合规地挖掘大学生的相关信息”[12],增强大数据平台开发和维护的支持力量。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既具备深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又熟练掌握和运用大数据技术的专门型复合人才。
(1)提升现有教师队伍大数据应用能力。加强大数据技术培训。通过定期举办专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相关专题讲座、开设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专业课程,同时联合校外其他机构和单位,例如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等,开展对教师的大数据应用能力提升轮训、大数据应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等,以此来提升教师队伍的大数据应用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时代,网络上充斥的各类数据中不乏有害信息,教师在进行大数据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稍有不慎,可能会受其影响,出现思想波动和信念动摇,因此,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国内外事件及教育对象的问题,确保教师队伍“又红又专”。
(2)提升新组建教师队伍大数据应用能力。高校要做好校内专、兼职教师,尤其是熟悉大数据技术应用人员的调配和整合,实现校内人才的整合。同时,要有意识地将部分具备较强大数据应用意识和能力的教师培养成为团队骨干,利用他们来带动整个团队业务能力的提升。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招聘“一批工科类、具有大数据技术的硕士、博士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来,分享前沿的大数据应用技术”[13],与现有教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提升学生队伍骨干大数据应用能力。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开设和增加大数据应用能力提升的专业课程,提升学生对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了解和掌握水平。要注意观察和物色“有潜力、有能力、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网络学生骨干、网络学生红人与 ‘意见领袖'等”[14],着重加强对其大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吸纳其参与大数据平台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工作,提升其“实战”能力。由于大学生骨干来源于学生群体之中,将其吸纳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可以通过加强对其网络言行的跟踪和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借学生骨干之手,影响和辐射到其周边的学生群体之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能否被充分运用,不仅需要教育者“掌握相应的大数据应用技术,而且还要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15],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安全。
(1)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收集、管理与利用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早在2013年,国家工信部就颁布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明确要求在收集和利用个人信息之前要获得个人信息主体明确的授权和许可。因此,高校在利用大数据开展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和习惯、生活消费水平以及行为倾向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关键信息的收集和利用的过程中,应当主动报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收集和利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数据信息,对部分涉及学生隐私的信息要严格保密。高校要制定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管理制度,例如哪些部门或人员可以接触到什么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哪些信息可以被采集和挖掘、哪些信息可以公开等,都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约束,防止其“越界”。还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挖掘、管理和利用主体的法律责任,建立健全数据信息泄露责任追究制,做到“谁主管谁监督、谁经手谁负责”,严防数据信息泄露。
(2)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收集、管理与利用的操作流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在原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可行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收集、管理和利用的规范化工作流程,并尽可能地将其制度化和精细化。这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和调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的人力物力资源,避免因为体制机制不畅而导致的“卡壳”,实现高效协作,提升工作效率,而且制度化和精细化的工作流程具有示范和监督作用,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处在监督之下,能够有效规避可能的人为因素对各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的干扰,确保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工作系统良性运转。
(3)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保密和安全防护措施。大数据时代,“数据收集能力远大于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因此完善数据监管、保密和安全防控措施迫在眉睫。”[16]有鉴于近年来持续高发的网络安全事件的警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大数据的过程中,要联合国家网络安全和电信部门,加强对校园网和局域网内不良的、可能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类数据信息的清理和整顿工作,尽可能地排除隐藏的数据“炸弹”。同时,加快推进校园网络实名登记认证制度的落实,采取限制或者禁止不明IP地址访问的次数、审查个人免费网络主页等措施,减少和隔离潜在的网络风险,采购和安装数据防护系统。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可供选择的数据安全防护系统和软件,高校应加强经费投入,积极采购相关产品,定期进行数据安全“体检”,为大数据平台和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安全设置“安全网”和“防火墙”,有效抵御网络黑客的攻击,最大限度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信息安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强势到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大数据的影响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得益于大数据的引入和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因其影响而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一方面,借助大数据速度效益高、预测价值突出和真实可靠性强等应用价值,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精细化服务和科学化管理之中,有效提升了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大数据应用及其相关研究刚刚兴起,各方面的条件和设施还不完备,在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硬件设施薄弱、数据壁垒森严、专门人才短缺和数据安全堪忧等问题的困扰和制约,从而影响了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面对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速融合的现实需求,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解决大数据应用过程中的难题,才能有效推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因此,基于现实情况而言,应当从树立大数据意识、构建大数据平台、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完善大数据管理制度几方面入手,将这些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应对策略付诸实践,才能在既有效发挥大数据应用价值的同时,又较好地解决大数据应用过程中的难题,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初衷,推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改进中加强”。
[1]陈潭,付艳,刘兴云.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周湘林.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管理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25-30.
[3]杨桂兰,刘蕾,鄢章华.大数据思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44-148.
[4]韩继伟.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划刍议[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9-81.
[5]陶雪娇,胡晓峰,刘洋.大数据研究综述[J].系统仿真学报,2013(增刊):142-146.
[6]王寿林.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85-87.
[7]张瑞敏.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8-84.
[8]邬贺铨.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J].求是,2013(4):47-49.
[9]吕洋,李晓兰.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3):12-15.
[10]邬贺铨.大数据思维[J].科学与社会,2014(1):1-13.
[11]周淑敏.浅谈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124-126.
[12]檀江林,吴玉梅.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3):72-75.
[13]廖小琴,李洁.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34-37.
[14]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33-36.
[15]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3-67.
[16]胡子祥,余姣.大数据载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伦理挑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