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四兰
(安徽省淮北市第三实验小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版块,阅读即将自己所看到的知识进行加工,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里理解、消化知识,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那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递进式的按照自己所计划好的步骤对学生实施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渐地理解语文知识,即学会阅读,并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首先,教师在教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去预习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样学生可以对课文形成自己的初步认知,而不会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先入为主。比如小学三年级的课文《找骆驼》,教师在上这门课之前可以让学生回家去先阅读一遍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教师也可以安排给学生任务:在家长的帮助下去查阅有关于骆驼的资料以及图片,理解骆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提前对课文的预习可以激发学生在上课时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其次,教师在上课时需带领学生品析语句,通过分析重点语句词,加深学生的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深入探究课文的深层含义。比如,在《找骆驼》一课中通过老人和商人的对话可获知这只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而为什么老人会知道这么详细呢?因为他在路上看到了骆驼留下的脚印,路两边有米和蜜,还有骆驼啃过的树叶,通过这些而得出结果的。教师可按照两人的对话依次将课文内容和盘托出,并反问学生为什么老人能够帮助商人找到他的骆驼呢?教师可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得出结论即课文的主旨:因为老人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在商人来问他的时候他才能描述出骆驼的模样。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带着学生从课文中分析才能得出,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技巧,还能从课文中获得对思想的启迪。
最后,教师在讲完课文呈现的内容之后,还可以扩充关于骆驼的课外知识,如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们很能忍饥挨饿,而且还耐饿,在沙漠中行走,它们在没有水的情况下可以存活三个星期,没有食物可以存活一个月左右。这是因为骆驼的胃内有水俘,是用来蓄水的,骆驼的鼻孔能开闭,在骆驼需消耗大量水分时,鼻腔内会形成硬膜,将骆驼呼气吸气产生的水分进行循环,从而为骆驼供给水分。骆驼的驼峰有脂肪,在必要时可以供给骆驼营养。课内外知识的结合,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生活常识,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朗读不仅是锻炼学生交际能力的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利器。让学生朗读出声,一方面,学生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的读音;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朗读获得对课文情感上的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加深。朗读让学生的阅读从调动眼、脑转变到眼、口、耳、脑的多重感官的结合,这样促进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加工,在原有的理解上进一步加深,进行思想艺术的创造。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注意情感的抒发,让学生在教师的阅读中能够体会句子所抒发的含义,然后教师可请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朗读课文。有些课文的理解需要结合朗读才能将课文所寄托的情感抒发出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比如,在上三年级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需通过朗读才能深入体会,教师在示范朗读时,要注意停顿、朗读速度、节奏等方面,同时让学生看着课本,跟着教师的朗读节奏一起欣赏诗歌,以此学生才能渐入佳境,进入诗歌的意境。在读到“异客”“倍”“兄弟”“少”等词时,教师需要重读,提醒学生此处的含义。通过朗读,为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奠定了基础。
写作是在学生具有对文字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也需要重视学生的写作。通过对学生写作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课后去写作从而加深这方面知识的理解。比如,在上完《找骆驼》一课后,教师也在课上拓展了相关的知识,那么可以布置给学生写作的任务:谈谈你对骆驼的感想,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回顾在课上所讲过的内容,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写下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教师的细心引导,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春亚.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读与写,2016,(10) :168.
[2]陈明贵.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6,(07)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