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进文庙》探析中共执政理念中的儒家元素

2018-02-09 18:35张志刚李权镐
枣庄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家理念

张志刚,李权镐

(1.枣庄学院 办公室,山东 枣庄 277160;2.韩国新罗大学 国际学部)

郭沫若曾于1926年1月1日出版的《洪水》第一卷第七期发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在文章中,郭沫若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一个马克思走进文庙与孔子对话的场景。对话的结果是:孔子对马克思惊叹:“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马克思对孔子惊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外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并不抵触,而在未来社会发展目标方面存在契合之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并被确立为指导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中国成立至今,历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五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中国梦理论。本文取历代中共领导人的核心执政理念这一视角,挖掘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元素,并进行原因分析。

一、建国初期的“为人民服务”理念体现儒家“民本”思想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笔者认为,其核心理念是“为人民服务”。这与儒家“民本”思想有一种内在的关联。

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强调“为人民服务”思想,指出“我们跟群众的关系,就像鱼跟水的关系,游泳者跟水的关系一样”。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P76)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更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综合创新。

毛泽东之所以将“为人民服务”思想作为核心执政理念,是由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

第一,从国号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范围。“共和”一词的英语republic来自于拉丁语respublica(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这个国号表明,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个共和国是独立自主依宪依法治理的国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人也。孔子“仁”的学说开启了儒家重民思想的源头。新中国这个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国家与儒家的仁爱民众思想如出一辙,二者拥有共同的基本出发点,即人民大众。

第二,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外有帝国主义阵营的仇视、孤立,封锁与包围;内有国民党残余军队和特务土匪的威胁与破坏。政权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党和人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稳定局势,赢得民心。因此,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突出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建国初期,毛泽东为巩固政权,以人民的立场出发,采取种种措施,赢得民心,最终赢得全中国人民的一致拥护,平稳渡过了建国之初的困难时期。

二、改革开放时期“发展”理念蕴含儒家“富民”思想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提出一系列治国理念,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等。[2](P268)笔者认为,邓小平的核心执政理念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儒家把富民作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标准。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统治者应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3](P137),即统治者要想真正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必须顺应民情,满足人们的求富心理。孟子的“恒产论”,让民众占有基本生活资料,老百姓如果没有恒产,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统治者的统治就会产生混乱。邓小平的发展理念与儒家的富民思想在满足人民物质需要方面是一致的。

鉴于中国整体贫穷的社会现实和与发达国家间的巨大差距两大现实,邓小平确立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核心执政理念,即以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第一,建国之后,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加之一些错误的方针、政策,导致整个国家依旧贫困、落后。1978年底,邓小平带领全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执政理念。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和党的执政理念的拨乱反正,为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扫清了道路。关于发展经济,儒家思想主张开物成务,强调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经世济民、平治天下等“外王”功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执政的根基、国家发展的前提基础。

第二,1978年1月至1979年2月的一年间,邓小平相继访问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特别是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的经历,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落后面貌,进一步坚定了他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决心。

儒家经典著作《礼记·大学》上讲:“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4](P177)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关键。这段话鲜明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思维方式——求新、创新。

邓小平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改革开放之路。经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中国从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走向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经济强国。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儒家“与时俱进”思想一脉相承

江泽民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5](P3)“三个代表”是江泽民执政时期的核心执政理念。

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重民思想、以德治国等思想理念。这与“三个代表”中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目标追求不谋而合。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有其重要的时代背景,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第一,国际方面:和平与发展依旧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失败的严峻局势;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的重要方针,坚持原则,发挥优势,积极稳妥、策略灵活地开展对外工作,改善中国的外部环境。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与时俱进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国内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由于改革深入引发的各种矛盾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江泽民突出强调执政为民,将能否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作为衡量标准。这与儒家思想中的重民思想、民本思想是一致的。

江泽民执政时期正值国际国内风云变幻之际,通过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

四、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两大理念汲取儒家“社会发展”思想

胡锦涛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他执政时期,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两大核心治党治国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够全面,也不够协调,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胡锦涛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理念。下面笔者依据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内涵同儒家思想展开比较分析。

第一,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和儒家学说的“民本”思想同样扎根人民,突出民众物质需求,强调文化教育重要性,表明二者在政治、经济、思想等内涵方面具有契合之处。儒家持“中”贵“和”的价值尺度体现在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的原则之中。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中有所体现。[6](P236)因此,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充分吸收了儒家思想元素,并在此基础综合创新。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基本特征,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并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的人际和谐思想对于如何处理好社会主义现时代条件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也是有启迪的。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我们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胡锦涛两大核心执政理念的重要思想源泉。由于其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更容易为人民所接受,客观上有利于执政理念的贯彻和执行,该历史时期,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国际地位稳步提高。

五、中国梦是儒家大同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话语表达

儒家倡导“天下大同”,马克思追求的理想社会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与儒家思想“大同世界”思想的结合和交融。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建国6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蓄积了一些新矛盾,如政府公信力下降、经济增速放缓、精神信仰空虚等。以习近平为核心的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直面问题,提出了“中国梦”,引领广大人民明确目标方向,坚定理想信念。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民族复兴,其目标是两个一百年:第一个一百年是在建党一百周年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P1)儒家思想提出了“大同”与“小康”社会的理想追求,同时,也给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路径,这就是《礼记》《大学》篇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认为,只要按照这个17个字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就可以达到“小康”,同时就可以一步步接近“大同”世界。

儒家大同理想是中国梦的重要思想资源,中国梦是儒家大同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话语表达,中国梦与儒家大同思想有内在传承性,二者都强调民本思想,追求大同目标。儒家社会理想在多个方面对实现中国梦有启示意义,比如儒家社会理想倡导构建良好社会秩序,重视公正价值理想,注重道德文明发展等。笔者认为,中国梦符合儒家以人为本,以礼、仁为中心的精神,中国梦要实现的正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重塑了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形成了“中国梦”引领下的治国理政思想体系,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六、结语

儒家思想影响中华民族至深,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起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发展。毛泽东、邓小平等历代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执政理念。本文将中国五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执政理念与儒家思想进行契合研究,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核心执政理念不同程度的蕴含着儒家元素,并存在某些思想契合之处。《马克思进文庙》一文较早的看到了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相通、相融之处,历代中共领导人执政理念中不同程度的体现儒家思想元素。因此,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政治建设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1]方勇.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张峰.邓小平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马松源.论语(第2册)[M].北京:线装书局,2011.

[4]鲁同群.历代名著精选集:礼记[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

[5]刘林元.“三个代表”思想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健,董雪林.传统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文化与创新:第六届东亚科技与社会国际会议论文集[C].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7]王英梅,王晋京.“中国梦”学习读本[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家理念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