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楹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8-02-09 18:20
中学语文 2018年27期
关键词:联语楹联对联

丁 山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集千百年来华夏儿女智慧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伦理道德,不仅是民族智慧与凝聚力的体现,而且是我们文化的魅力所在。楹联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楹联,俗称“对联”,俗称“对子”,被誉为“诗中之诗”。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开掘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让丰厚的语文内涵彰显出来,让对联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载体。

如何把楹联渗透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的做法如下:

一、课前导入楹联,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恰当的楹联导入新课,激疑设问,启发思考,引出课题,能很快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课堂上接受了有限的对联艺术熏陶,无形中会唤醒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在生活里就会有意无意地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不再是指令性的任务与苦差事了。学生还会把好的联语拿来与师生共享。如学习《石壕吏》这一课时,笔者不介绍作家,仅对“安史之乱”的史实作必要的交代。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板书对联:“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以引起学生的注目,形成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用“饮既不多缘何能醉;所犹未迈奚自称翁。”作为《醉翁亭记》的导语。此联两句的最后一字合在一起正好是作者欧阳修的别号“醉翁”。可让学生找此联与作者有什么联系?当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后,再适时的点拨此联与课文内容有何联系,以此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学生在这种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对优秀的对联大都能过目不忘当场背诵。这不仅对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还延伸了课堂教学,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课内借助楹联,增添教学活力

课堂教学时,主动积极运用楹联,可以增添教学活力。在学习《采薇》时,此文选自《诗经》。介绍《诗经》内容时,我引用了对联:“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对联中的“风雅颂”,指的就是《诗经》的内容分为国风、小雅、大雅和颂诗四部分,小雅和大雅可总称雅。

学习李白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这是学生进中学后,第一次学李白的诗,须要记住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我引用了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生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根据联语中的语言信息“青莲居士”“仙人”,学生就容易记住(李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这些文学常识。

运用对联巧记文学常识,能强化记忆,使记忆更牢固。须要注意的是引用的对联要恰当,内容不能过长,否则反而会增加记忆的难度。

分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时,我运用清代人陈大纲的题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一对联分析课文内容。此联语言高度凝练集中,前句写景,后句议论,联中“忧”“乐”两字来自本文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联突出强调了作者的忧乐情怀。这样联文并举,相得益彰,对课文的分析更加清晰、透彻,更能使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课外收集楹联,拓宽阅读视野

收集对联,既能拓宽阅读视野,又能丰富写作素材。我让学生分门别类收集对联。以下是学生收集的部分对联:

1.惜时:“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恒心:“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书山无阻,学贵有恒”。

3.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内可撑船”。

4.道德:“静坐常思己过,闲谈勿论人非”;“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上这些对联,不但可以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而且还能通过对联所蕴涵的深意,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四、写作巧用楹联,展现文学才情

优秀的联语几乎涵盖了中华文化的所有领域。而联语中的艺术特点也是包罗万象的,仅从锤炼文字的角度讲,优秀的对联能使学生在整体感悟中,通过学生自己的研读赏析、体验反思从而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得到强化。

为了给学生说明锤炼作文语言的重要性。我例举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一诗中的名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联语中诗人针对“敲”字,反复斟酌,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后来请教大文学家韩愈,两人斟酌后,觉得用“敲”字比较妥帖。这一故事意在告诉学生,古人写文章是非常注重锤炼语言的,我们要向古人学习,养成字斟句酌的习惯。

同时,运用楹联介绍写作技法,可化抽象为具体。

我给学生介绍“欲扬先抑”写作技法时。先出示对联“东岳庙死个和尚,西竺国添一如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什么?用什么方法写的?接着讲了讲了此联的来历:清末诗人王凯运,有一次游泰山夜宿东岳庙,碰巧东岳庙里死一个和尚。庙里管事听说鼎鼎大名的王凯运,便央求他为死者写幅挽联。他欣然答应,不假思索写出此联。光看上联,不仅平淡无奇,而且似乎对死者不敬。再看下联,犹如万仞高山拔地而起,对死者评价极高。此联采用的就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它能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采用此法能使构思新颖,行文不落俗套,引起读者心理上的波澜。

教学实践证明,把楹联艺术有选择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趣、实用,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力倡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强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楹联艺术引进语文课堂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激活语文课堂活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笔者认为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猜你喜欢
联语楹联对联
孔府的年节楹联
切瓜分客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对联知识小问答
青藤书屋联语探疑
我与楹联缘不浅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
联语小拾
『对联』一词的出处有了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