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霞
(河北省唐山市金桥中学)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创设生动、形象、恰当的情境,唤起学生的认知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席慕蓉的《贝壳》时,教师将平时收集到的各种样式、各种花纹的贝壳拿到课堂。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实物展示出来,并将贝壳分发到孩子的手中,让学生与贝壳有了更近距离的接触,同时也让学生与文本紧密地走到一起。这样,就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提高了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也可用故事、图片、录音、录像、歌曲、标本、幻灯或谈话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济南冬天的实景录像,让学生初步了解文本所描写的情境;当讲到济南的水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济南水的清、绿、暖的特点,再展示给学生一些大明湖、趵突泉的图片;为了让学生体会济南雪后小山的秀美特点,教师将雪覆盖下的山的美图展示给学生。这样,在画面的视觉享受中,激起学生对济南冬天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课堂提问是教师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提问的过程也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通过提问巧妙设置一些悬念,是激发学生求知情感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例如,在讲《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教师提问菲利普夫妇为何不认于勒,学生回答说于勒穷。教师追问,为什么穷就不认?这一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中,思维逐渐深刻,文章的主题也慢慢变得清晰。
还有,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也可先自己复述一下课文的具体情节,但要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如何延续。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当讲到范进中了举人时,停了下来问,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这时,学生的猜想积极性空前高涨,且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这样看来,猜测方法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
如教学《春》时,让学生回忆过去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教学《四季的雨》时,让学生回忆故乡雨的景色特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五官,使身心尽情徜徉在这美好的天地间。这样,学生既能触类旁通,身临其境,又深刻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自身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评,可以让学生体验作品流露出的或美或深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激发学生对文字的鉴赏情感。
如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引导学生认真品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鉴赏,通过佳句将学生带进风景优美、远离世俗、风俗淳朴的桃源仙境,感受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如在冰心的《荷叶母亲》中,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在红莲与雨点的关系中,尽显荷叶的款款真情,也书写天下所有母亲的大爱。
绘画作品常常留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也可以故意留下空白,让学生去想象,去回味,从而体验课文中更丰富而含蓄的情感。
如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时,认真引导学生关注结尾句“我不告诉你,妈妈。”通过反复朗读,激发学生想象的潜质,进而去体味孩子此时丰富而细腻、复杂的情感——既有孩子的天真可爱,又有心灵的圣洁高尚,这样的留白,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根据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描绘一幅萧瑟凄凉的秋天晚景图,进而去体会飘泊天涯游子的孤寂之情。
情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启迪学生智慧,开拓学生思维,共同打造出智慧而愉悦的课堂,给学生带来无穷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渗透,时时处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精神享受,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