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策略

2018-02-09 17:19洪春鸣伏志强
中学语文 2018年33期
关键词:刘和珍鲁迅文本

洪春鸣 伏志强

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素养和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作为语文课程的主体特征,在语文教学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同时还提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话的过程中,能够关注文本多方面、深层次的价值呈现,充分开发文本的教学资源,用新视角、新思维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考,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

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用语言重组“激活”文本

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语言,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自觉地以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任务,积极地创设情境,这样既能将学生从其他课堂的教学氛围中解脱出来,全身心的浸入到语文课的情境之中,又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刷新和升级语言,用语文的方法实现阅读教学的成功。

比如,本校一位老师在讲授《兰亭集序》时,结合自己的旅行见闻与心得,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丁酉年仲秋之际,余携三五友人共赴都江堰西南之青城。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崇山峻岭间有翠竹郁郁,古木森森。偶闻鸟鸣碧涛之中,乐余心也。此地有揽胜紫云,飞檐斗拱,亦见笔墨丹青,行云流水。虽为重修之景,但目之所及亦不乏古朴沧桑之感,一景一观,然足以感先哲之情怀。”这段文字巧妙仿写,雅驯古色,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老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仿写,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

课例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自觉地运用语文的方法,通过文体再造和语言重组,激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进而有新的发现。这与那些只以文本内容为教学任务的课堂相比,无疑是一个切中语文本质而非常具有教学意义的教学转向。

二、从不同角度“切入”文本

阅读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教师要能够走进文本,对文本进行透彻的阅读。如果教师对文本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就难以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入有效的阅读。课前读透文本,并从不同的角度充分预设文本,课堂上便能应对自如,有效生成。

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研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后,认为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可能会让新生代的学子敬而远之,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鉴于此,他们认真研究文本,寻找到切入文本的黄金航道。

一位老师化繁为简,深文浅读。非常精准地设置了“一线穿珠”的问题,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问题依次是:1.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主要写了什么事?2.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始终强调“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3.鲁迅为什么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句发表的看法。这三个问题逻辑清晰,且层层递进,并从整体上抓住了文本的核心价值。

一位老师教师大胆取舍,巧妙地将文章浓缩为一句话:微笑的刘和珍,永远的鲁迅。把作者和他笔下的人物相提并论,互为参照。刘和珍热忱,有责任担当,勇毅,不屈服,是一位温和善良的爱国青年学生。鲁迅是一位激浊扬清的勇士,一位高瞻远瞩的智者,一位敲击灵魂的诤友,一位诲人不倦的长者。微笑的刘和珍,可敬的周树人,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脊梁,激励一代代有良知有担当的中国人奋发向上。这个设计消除了时代的隔膜,淡去了语言的艰涩,学生很轻松地就走进了文本。

这样的阅读教学课成功,正得益于教师对文本深入通透的阅读。也正因如此,他才能慧眼识珠、匠心独运,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新意,不断拓展文本的阅读空间。

三、以多元互释“拓宽”文本

阅读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能够走进文本,还要求教师要能够跳出文本。在全面参透文本的同时,不被文本、教参和固有结论所束缚。要能够立足学生学情和课堂情境适时的发现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在对文本多角度的解构与重构中,有自己新的发现与思考。而这种发现、思考和结论又必须是基于文本的,切不能游离文本随意生成。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阅读时,往往容易将理解停留在文字的表面,难以深入到文本内核中。这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入该作者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或有意识地引入相关或相反主题的文本进行交叉阅读,创设出超越原文本的新问题,以此达成在文本互释中使理解逐步深入的学习目标。

比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引入其《秋天的思念》一文,更好地感受母亲的形象。学习《读伊索寓言》一文,引入《伊索寓言》中其他寓言和我国古代的一些寓言故事,让学生进行新解。《说“木叶”》一课,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一些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资料,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感性积累。再比如,一位老师在教授完《祝福》之后,要求学生以鲁迅作品作为一个阅读主题,分析鲁迅的创作风格、作品的形象等。学生广泛引证鲁迅的大量小说和写人叙事的散文之后,对人物形象作了进行了分析,认为鲁迅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被封建伦理和科举制度所逼迫的农民和知识分子,以笔为旗,批判了社会人吃人的社会现实。

这样的阅读教学课之所以让人影响深刻,主要在于教师能够基于文本,却又不惟文本。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进文本的同时,又能自如的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利用文本互释,掘进更深层次的阅读与对话。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化阅读模式,开展多角度、多形式的阅读教学,这样既能够深度挖掘文本内涵,实现阅读多元化,还能帮助学生汲取文本蕴含的养分,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方向,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

猜你喜欢
刘和珍鲁迅文本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鲁迅,好可爱一爹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鲁迅《自嘲》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