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亮
(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儿科,四川 邛崃 611500)
小儿群体中急性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相关研究显示,小儿内科急性腹痛以功能性为主,是由内科疾病引起的腹痛,在临床医学中,也称为内科性腹痛,依然有一部分腹痛是因外科急性腹痛引发,常伴有呕吐、流汗、大声哭闹等[1,2]。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的46例急性腹痛患儿,提出诊断与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采取随机抽签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间收治的46例急性腹痛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急性腹痛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3.5±2.1)岁,最短病程20min,最长15d,平均病程(6.5±3.1)d,伴有发热16例,呕吐8例,咳嗽8例,便秘4例,皮肤紫癜10例。
1.2.1 临床诊断方法
患儿入院以后询问患儿家属患儿疾病史、发病前日常饮食情况,有无呼吸道感染史、外伤史、用药史等,对腹痛位置、时间、腹痛性质、伴随症状、大小便等情况仔细询问与诊断[3]。对药物过敏史与家族遗传史充分了解。然后对患儿全身症状与生命特征观察与监测,开展血常规检查,对白细胞异常现象仔细查看[4];与此同时,应用B超辅助检查与腹部透视检查,进一步核实腹痛位置与程度,有无病变等,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
1.2.2 治疗方法
对小儿急性腹痛采取两种治疗方法,一种是保守治疗,一种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法:肠套解叠、阑尾炎以及肠扭转等外科急性腹痛采用手术治疗,临床诊断出以上疾病需及时行外科治疗[5]。保守治疗法:结合患儿病程与病症特点,给予药物治疗,如果诊断出患儿为寄生虫性腹痛,需给予驱虫治疗,等待疼痛缓解以后再行系统治疗[6]。
如果诊断为感染性腹痛,则要给予抗生素、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果发病期间患儿出现排便不畅,可给予开塞露通便治疗;如果患儿表现出过敏性紫癜症状,可指导患儿家属进行日常护理,比如,腹部热贴、合理饮食、腹部按摩等,配合有效随诊。
应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量表,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腹痛消失,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视为治愈;腹痛缓解,其他症状部分消失,患儿精神状态良好,视为有效;腹痛未减轻,临床症状未改变,病情有加重倾向,视为无效。
本组46例患儿中,均表现出急性腹痛症状,29例表现出腹部压痛感,剩余17例无明显腹部压痛感。大部分患儿脐周阵发性疼痛,部分双侧腹部、脐周、全腹部、剑突下部位疼痛。
46例患儿经诊断后,急性腹痛主要原因为肠系膜淋巴结发炎、急性阑尾炎、胃肠炎、胃炎,过敏性紫癜、药物胃肠道反应、急性细菌性痢疾、胃肠痉挛、粪便堵塞、蛔虫症。
46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33例(71.7%),有效10例(21.7%),无效3例(6.5%),总有效率为93.5%。治疗前疼痛感评分为(65.23±2.4)分,治疗后疼痛感评分为(40.1±0.8)分。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内科的急性腹痛疾病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威胁,腹部疼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就会演变为肠胃炎和胃溃疡等情况,在幼儿年龄小的时候出现了这些疾病,无疑会为后期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患儿也会承受极大的痛苦。儿科疾病中小儿急性腹痛较为常见,包括感染与非感染,内科与外科发病因素[7,8]。为了避免腹部疼痛演变成更严重的疾病需要将患儿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不同的病情都有可能导致腹部疼痛,发病原因多且复杂,需要仔细询问患者家属患儿疾病史,全面、密切观察患儿全身症状、体征,以使诊断更为准确、真实,实现预期治疗效果[9]。治疗中避免盲目用药或者掩盖病症,使诊断与治疗最佳时机错失。依据临床病症,将小儿急性腹痛分为两种,本文研究的腹痛表现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种。功能性疾病包括肠道蛔虫症、胃肠道反应、肠痉挛;器质性疾病包括细菌性疟疾、急性肠胃炎、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紫癜、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诊断时需要对患儿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查看有无发热、呕吐、紫癜症状,这是对症治疗的前提。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组46例患儿的问诊以及全身症状检查、相关指标监测,共诊断出29例腹部压痛感患儿,17例无明显腹部压痛感患儿,常见脐周阵发性疼痛,部分见双侧腹部、脐周、全腹部、剑突下部位疼痛。对症治疗后,治愈33例(71.7%),有效 10例(21.7%),无效 3例(6.5%),总有效率为93.5%。治疗后疼痛较治疗前降低。表明了结合症状表现诊断,对症治疗,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由此可见,本文对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探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与应用,并促进小儿内科急性腹痛的治疗方法得以完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