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继行黄老治国思想论略

2018-02-09 17:05周世霞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黄老文帝汉文帝

周世霞,蒋 波

(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 湘潭 411105)

为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和统治秩序,汉初统治者一改秦朝严刑酷法措施,将黄老思想尊为统治思想,实行“无为而治”。汉文帝即位后,在前几任统治者基础之上,采取一系列“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措施,对黄老思想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汉初黄老思想的实行

春秋晚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之后从战国至汉初,道家内部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若干派别,包括老庄学派、黄老学派、杨朱学派等,其中以黄老学派最盛,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1]的局面。

时入西汉,黄老思想一方面继承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它吸取儒家的礼义仁爱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等,融道、儒、墨、名、法诸家学说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关于黄老思想,王充解释道:“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2]这种以“无为”为核心的黄老思想,与汉初现实状况相吻合,为统治者尊其为社会指导思想提供了可能。

如上所言,汉初黄老思想成为社会指导思想,是有其必然性的。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黄老思想正是满足汉初社会需要的一种理论。经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战争,汉初社会经济极度凋敝,人口大幅减少,《汉书》说:“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4]1127基本上是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史记》中也有关于汉初人口减少的记载,“汉兴……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5]877。人口的减少,使得土地大量荒芜,进而导致社会生产接近瘫痪。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能够满足汉初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经济的需要,进而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

汉初,高祖要求陆贾等人“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4]2113,陆贾援引“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4]2113的实例,总结出将“文”和“武”兼而用之,进而倡导以“无事取天下”,认为“无为”是最理想的治国之道,“夫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6]。于是高祖开始推行黄老思想,他废除秦朝苛法,要求宽待百姓,以实现“清静自定”“休息无为”的目的。刘邦之外,还有一批元老重臣也是黄老思想的实践者,如张良、曹参、陈平等。曹参出任齐相时,就向精通“黄老”的盖公询问治理意见,盖公阐述了黄老的基本思想:“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5]2029由此,齐国得到大治。曹参任汉相时,极力主张清静无为,得到天下称颂,《汉书·刑法志》云:“萧、曹为相,填以无为。”[4]1097颜师古对此解释道:“言以无为之法, 填安百姓也。”[4]1097此外,陈平也是黄老思想的实践者,《史记》载:“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5]2062这些大臣的实践,进一步推动了黄老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惠帝高后时期,国家延续了黄老治国的模式。经过将近30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得到一定恢复、社会秩序较为稳定,司马迁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5]412汉文帝即位后,出于社会需要,也基本承袭了前代统治者以黄老“无为”思想治国的理念。

二、汉文帝继行黄老思想的表现

汉文帝之前的统治者已将黄老思想付诸实践,因“文帝本修黄老之言”[7]96,他继续实行黄老思想,具体表现在他的一系列治国措施上。

首先,轻徭薄赋。文帝继行黄老政治,在经济上表现为轻徭薄赋。秦朝繁重的赋役负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自刘邦至惠帝高后时期,国家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如汉惠帝颁布“减田租,复十五税一”[4]85的诏令,这种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至孝文一朝,赋税更轻,“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税”[4]1097。文帝曾于前元二年、十二年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4]118,即三十税一,此税法成为汉朝定制。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六月,又颁布“除田之租税”[4]125的诏令,即免收全年田租地税。同年,文帝还颁发“除戍卒令”[5]1127,废除了戍边之役。为了进一步使农民安于生产,文帝将算赋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并将丁男徭役由一年服役一个月减为三年服一个月。这些减免措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刺激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其次,躬修节俭。汉文帝在位期间以上率下,提倡节俭。贾山曾说:“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损食膳,不听乐。”[4]2335班固在《汉书》中对文帝的节俭作风大加褒扬。孝文皇帝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没有增加,经常放开各种禁令以便利百姓。史载汉文帝曾想建一个露天平台,造价百金,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文帝觉得浪费,于是放弃了建露台的想法。文帝平日只穿黑色的绨衣,还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摆不得拖地,帷帐不得绣花,以表示自己的敦朴,为天下表率。由此可见,文帝将黄老思想中的反对穷奢极欲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汉文帝的戒奢尚俭还体现在对葬制的改革上。文帝命人修造霸陵时,不用金银铜锡,只准用瓦器装饰,因山起陵,不另选坟。文帝反对厚葬劳民伤财,他在遗诏中说:“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4]132下令禁止人民厚葬,以免“重服伤生”,并规定霸陵周围的山水要保留其原来的样子,不要有所改动。《汉书·楚元王传》中也有“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4]1957的记载。汉文帝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节俭,还倡导人民不要追求奢侈之风。文帝将自身的节俭与治理国家结合起来,不仅在历史上树立了仁君的形象,也为整个社会营造了良好的风气。

再次,简政宽刑。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王朝因“举措太众,刑罚太极”[8]的历史教训,简政宽刑。文帝初,“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5]1160。为了不劳苦百姓,创造安定的生产环境,文帝罢边屯戍,并且在前元二年冬下诏:“其令列侯之国。”[4]115使列侯居住在自己的封地,免去了吏卒输费的苦役。

汉文帝在宽减刑罚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贾山在《至言》中说:“刑轻于它时而犯法者寡。”[4]2336劝诫文帝约法省刑,文帝采纳了贾山的建议,即位后不久便“尽除收帑相坐律令”[4]110。文帝认为群臣不敢直言极谏,自己也无法知道过失,原因在于诽谤妖言之罪的存在,于是他下令废除了“诽谤妖言”罪名,广开言路,鼓励群臣敢于直谏。文帝分析当时虽然有黥、劓、刖三种肉刑,但邪恶仍然不止的情况,认为原因在于“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至”[4]1098,于是对断人肢体、刻人肌肤的残酷肉刑,予以废除。汉文帝还主张断狱从轻,以德化民,以致文帝后期出现“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4]1097。

最后,抚恤孤寡。汉文帝最终被大臣们选为皇位继承人,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贤圣仁孝,闻于天下”[5]414。他即位五个月便下诏曰:“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民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4]113在振贷内容上,规定“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4]113。后又发布“赐天下鳏寡孤独穷困及年八十已上孤儿九岁已下布帛米肉各有数”[5]420的诏令,可见文帝拳拳爱民之心。《至言》中又有文帝“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4]2335的记载。此外,汉文帝还“宾礼长老,爱恤少孤”[4]2296,譬如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十月制诏曰:“孝文皇帝赏赐长老,收恤孤独。”[5]436史书中的这些记载虽然有些是过誉之词,但基本属实。汉文帝实施的抚恤孤寡的措施是其推行黄老政治的又一表现,也是黄老思想在治国中的贯彻执行。

三、汉文帝继行黄老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文帝继行汉初君主尊崇的黄老思想,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措施,除了与其自身经历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社会现状、周围习黄老之人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与文帝早年经历有关。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在亲自镇压了代地陈豨叛乱后,立8岁的庶子刘恒为代王,镇守代地。作为北方草原和中原地区的缓冲地带,代地自然条件恶劣。而刘邦将亲生儿子派往边疆,足以见刘恒备受高祖冷落。刘恒于高祖十一年到他继承皇位(公元前180年),16年间,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以身作则提倡仁孝节俭。经过他的治理,代地大安。公元前180年,吕后一死,周勃、陈平等人联合宗室大臣将吕氏一网打尽。在考虑继承人时,大臣们本着“安刘”的目的,决定迎立代王刘恒即皇帝位。这种继承方式决定了文帝即位初期臣重君轻的局面,所以文帝即位后如履薄冰。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历造就了他沉着谨慎的性格,对他即位后实行黄老政治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文帝继续推行“无为之治”,与社会现实有关。汉初被战争破坏的社会形势和经济状况,在经过高祖、惠帝以及高后实行了将近30年的黄老之治,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出现了“衣食滋殖,刑罚用稀”[4]1097的现象,但因其恢复时间太短,物质基础仍不充裕,整体情况仍不乐观。从内部来看,斗争从未停止,初定诸吕之乱,时藩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4]394,同时,诸侯王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4]2234,更有甚者,部分诸侯王发兵叛乱。如公元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趁文帝征高奴之际起兵叛乱,后又有淮南王叛乱等。从外部环境看,南越王尉佗割据南方,僭号称制;北方匈奴屡屡侵边,贾谊在《治安策》中云:“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4]2240面对内忧外患,文帝继续“尚宽舒”“从民之欲”[4]1097,以黄老思想治国。

再次,周围习黄老之人对汉文帝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中母亲薄氏对汉文帝影响较大。薄氏是刘邦不得宠的姬妾,身份低微。但正是因为其不受宠,为人低调谨慎,才使她在吕后幽闭“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5]1971时幸免于难。刘邦封刘恒为代王后,允许薄姬一同前往代地。薄姬喜欢道家的“清静无为”,无欲无争,所以诛诸吕后,大臣们“皆称薄氏仁善”[5]1971,迎立代王。在与刘恒共同生活的若干年里,薄氏的这些思想和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文帝。她对汉文帝信奉黄老思想、躬修节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上述原因,汉文帝继续实行黄老治国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付诸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赢得了大家的认可。《风俗通义校注》中引刘向的话说:“文帝遵汉家,基业初定,重承军旅之后,百姓新免于干戈之难,故文帝宜因修秦余政教,轻刑事少,与民休息……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7]96景帝继位后,在文帝黄老之治的基础上,将黄老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于是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它也为武帝时期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文帝之前的统治者实行黄老思想,为文帝继行黄老思想提供了经验。经过“文景之治”,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正如司马迁所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5]1420汉初社会经济之所以能够较快恢复,与汉文帝继行黄老思想密不可分。由于黄老思想等原因,汉朝社会稳定,逐步走向繁荣。

猜你喜欢
黄老文帝汉文帝
爱吃大闸蟹的黄苗子老先生
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研究
罗文帝剪纸作品
止谤妙招
胸怀
汉文帝为何没有沦为傀儡
“核潜艇之父”的简单生活
不开“宝马”上班的汉文帝
宝宝国学堂
最意想不到的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