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芙容,夏林,蒋园园,周卫兰
(1.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重庆 401147;2.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重庆 408300)
强迫症主要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1]。在目前临床中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是因遗传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存在着关联性;还有学者认为强迫性性格是主要诱发因素。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意识同时存在所致,预后相对较差。基于此,在现研究中,加强研析在临床治疗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中给予综合心理护理的临床现实意义。现将报告如下。
随机抽选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入院接受诊治的100例强迫症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为50例。对照组(n=50)中,有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19-60岁,平均(34.15±1.80)岁;研究组(n=50)中,有男31例,女19例;年龄为19-63岁,平均(34.82±2.16)岁。2组的一般资料通过统计学计算后得出(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分析。
对照组(n=50)应用常规西药治疗,即给予患者帕罗西汀12 mg,在早餐后服用;待1周后,将药物剂量增加至24-36 mg,具体剂量视患者的实际病状而进行酌情调整;研究组(n=50)施以综合心理护理+西药联合治疗,即西药治疗方式同对照组一致;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当寻找出多种渠道对强迫症患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向其讲述强迫症的诱发因素、治疗方案、护理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疾病知识,一方面可帮助患者大幅提升知晓程度与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还可减缓心理不良情绪;在科普疾病知识中,可采用发放宣传手册、观看视频等渠道进行指导与学习;护理人员有必要同患者分享医院成功案例,目的在于增强治疗自信心,提高配合治疗/护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②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状况。患者在进行药物干预治疗后,密切观察其心理变化状况,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多与患者沟通与交谈。尤其是交谈过程中注意交谈技巧,语言合理、恰当,语气温和、礼貌;充分尊重患者,充分考虑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对于出现强迫行为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进行制止,实行保护性约束[3]。③及时调整不良认知。由于绝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健康知识知晓程度,因此极易产生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最终产生不良认知。再加上该疾病易反复,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生活水平,甚至出现自残、轻生等观念,对自身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护理人员应在沟通过程中鼓励患者主诉内心真实感受与内心体验,便于及时调整不良认知。④鼓励患者参与文娱活动。医院可举办各类文娱活动,例如书画、观看电影、手工制作、友谊比赛等,一方面可转移强迫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可使患者保持轻松愉悦心态[4]。
观察并同步记录2组的干预成效、HAMA评分、Y-BOCS评分。将干预成效的判定标准划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Y-BOCS评分减少75%以上;有效:Y-BOCS评分减少50%-70%;无效:Y-BOCS评分减少低于25%。
在SPSS 21.0统计软件中算出本次研究所有数据。
研究组的干预成效94.00%(47/50),对照组的干预成效68.00%(34/50);研究组的干预成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0.9812,P=0.0009)(P<0.05)。
研究组的HAMA、Y-BOCS评分分别为(6.15±1.10) 分、(10.34±2.51) 分; 对 照 组 的HAMA、Y-BOCS评 分 分 别 为(10.25±3.76) 分、(16.11±3.49)分。研究组的HAMA评分、Y-BOCS评分较对照组少,通过计算得出HAMA评分(t=7.4003,P=0.0000),Y-BOCS 评 分(t=9.4909,P=0.0000),差异较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强迫症在临床中所属焦虑障碍类型,主要表现为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患者在承受着巨大痛苦与焦虑的状态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等[5-7]。在目前临床中该疾病主要是采用药物干预方式进行治疗,但长期用药会不同程度损害机体,且疗效不理想,从而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发展[8]。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健康宣传出发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服务。在本研究中,将加强心理健康宣教、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状况、及时调整不良认知、鼓励患者参与文娱活动等综合心理护理措施贯穿于护理治疗全程中,一方面针对性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能够帮助患者缓解或清除内心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患者纠正不良认知,改善强迫症症状[9-10]。
本研究表明,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干预成效得到明显提升(P<0.05);研究组的HAMA评分、Y-BOCS评分得到明显下降(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强迫症患者的症状中给予综合心理护理,可确保干预成效最佳化,可大幅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医疗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