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金
(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 528400)
前列腺增生症是男科的一种常见病,临床上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进行治疗,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患者术后常出现焦虑、疼痛、膀胱痉挛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的康复情况[1]。本研究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患者进行护理,现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160例行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的患者,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中,年龄24岁-79岁,平均年龄(50.3±14.3)岁,病程为2年-6年,平均病程为(3.4±1.3)年。对照组中,年龄25岁-77岁,平均年龄(50.6±14.7)岁,病程为2年-7年,平均病程为(3.3±1.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并详细告知手术方法与治疗效果,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而研究组给予舒适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术前注意事项,介绍手术过程及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配合方法,同时对于患者的疑问进行热情的解答,且护士在术中会全程陪同。(2)环境舒适护理:护士应给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治疗环境,可以给患者带来较好的心情。患者入院后,护士应热情招待,采用温和的语音与其进行交流。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对于患者因不同程度的排尿改变,病房气味不适,应定期进行适当的定期开窗通风,可在床旁桌上摆放绿色植物改善环境,去除异味。同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拉上床帘,为其创造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与开放性空间相比,有利于患者隐私的保护,同时也方便对患者给予特殊护理。(3)疼痛护理:术后患者感到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分析患者疼痛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护理,并告知患者术后出现疼痛属于正常现象,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术后留置镇痛泵,可减少术后疼痛,也可预防膀胱痉挛的发生。(4)膀胱与尿管舒适护理:护士应观察导尿管的通常情况,若出现堵塞,可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吸进行冲洗,告知患者阴部应保持干燥、清洁,以防发生感染。此外应保持导尿管固定妥善,引流管不能出现打折或扭曲状态。对患者进行膀胱冲洗,一般采用需依据冲出液的颜色调整冲洗时间,如引流液颜色较红,可提高液柱并加速冲洗。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护理满意度分析,以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分为完全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2)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具体以患者始终对现在的排尿状态是否满意,具体为0分-6分,其中6分为很糟糕,5分为苦恼,4分不太满意,3分还可以,2分大致满意,1分为满意,0分高兴[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完全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分别为43例、34例、3例,护理满意度为96.25%;对照组完全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分别为24例、44例、12例,其护理满意度为85.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护理前与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12±1.13)分、(5.15±1.11)分;护理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53±0.67)分、(3.84±0.80)分,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前列腺增生症是一种老年男性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表现为紧张、焦虑等,同时手术与术后并发症进一步加重患者身心的不适。舒适护理是一种个性化、整体的、创造性的护理模式,主要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与精神上感到愉悦的状态或降低不舒适的程度,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96.25%)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舒适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生活质量,证明该种护理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舒适护理能够提高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患者的满意度,改善其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田文华, 钱洁, 姚宏燕, 等.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汽化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预防及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13, 12(2):141-142.
2 吴海玉, 刘丰, 练燕琼, 等. 综合护理干预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1): 90-92.
3 龙芳, 王春, 拓志勇. 舒适护理在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23): 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