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作帝
《祝福》的语言禁忌是很明显的现象,鲁迅甚至在文本中直接陈述:“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这里提到的死亡疾病语言禁忌,只是《祝福》诸多语言禁忌之一种。事实上,语言禁忌贯穿《祝福》全篇,几乎凡有人物对话的地方,都避免不了禁忌发生。《祝福》的语言禁忌隐藏了一个老套的悲剧主题,即祥林嫂是鲁迅笔下封建社会“吃人”的牺牲品:“在政、族、神、夫这封建四权的残酷蹂躏下,祥林嫂的苦难高过山岳,深如苍海!”“是不幸的人中的最不幸者。”“活着,她没有出路;死去,她也没有出路!”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祝福》的语言禁忌与封建四权之间结成了链条,读者能够通过它们之间的关联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祝福》中的政治语言主要与当权者、知识分子有关,底层大众远离政治,只能从侧面照射出封建政权给他们带来的灾难。四叔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鲁迅围绕语言禁忌的议论段落以他为落笔重点,可见他掌握着生死予夺的权力。实际上四叔正是封建政权的代表与化身,他极力维护守旧的政治制度,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
《祝福》开头即写到,四叔跟“我”寒暄,“之后即大骂其新党”,后一句通过“我”的附注:“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叙事主人公“我”作为启蒙现代知识分子,对此该持何种态度与立场?小说没有交代,紧接着写道:“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这暗示了两人之间政治态度的分歧,至于我是否反抗和驳斥,语焉不详。“我一个人剩在书房里”“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又无疑塑造了现代知识分子失败者形象。
四叔和“我”谈话的中断和空白为政治语言禁忌留下了空间。四叔作为封建政权的执行人,对于政治新生力量可能带来的威胁,当然无法容忍,索性直接开口大骂新党,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态度与立场极为鲜明。平时四叔不会这样,因为底层大众明白不了时事政治,朝“我”发泄也是带有挑衅和警告的意思。“五四”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多少有热情,“我”因失语催生了政治语言禁忌,显然无法担当起自身的职责。这也为后文祥林嫂询问“我”魂灵的有无,“我”再次逃避和失职埋下了伏笔。所以从一开始就可以肯定,“我”扮演边缘角色比任何人都彻底,是时代造成的“孤独者”。
这就意味着,祥林嫂一类的底层大众饱受封建政权的凌辱和损害。小说的第二段以环境描写为主,一个是“祝福”的民俗环境,以“福礼”和爆竹为客体对象;另一个是具有象征性的政治环境,朱拓、陈抟、《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等人、物为主体对象的集中展示,传递出不可反抗和悖逆的信息,“我”打算离开更是衬托出了这种象征性。
由此,政治语言禁忌像无形的镣铐,禁锢了人的思想,与封建政权紧密镶嵌,其构建的社会秩序及其永久的区分控制,极大地麻痹了祥林嫂哪怕微乎其微的反抗。她除了“被救”,没有其他任何出路。
如果说四叔对祥林嫂的控制是间接性和象征性的,俨然拉开了双方的身份地位,那么在祥林嫂死后,四叔直接对她进行了辱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之死,恰逢鲁镇年终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好运气,这关系到家族兴旺,肯定格外隆重。祥林嫂偏偏破坏了隆重氛围,惹怒了四叔。但为了吉利之势,四叔使用了语言禁忌,“谬种”之骂,无疑怀有对“异类”的排斥和厌恶心理。
小说中运用了死亡语言禁忌的还有四叔家的短工,源自他对“我”的回答:“老了。”显然,同为死亡语言禁忌的“谬种”和“老了”有着本质区别。“谬种”具有专用性和针对性,充满了审慎和煎熬;“老了”相对具有通用性和普适性,充满了随意和平淡。短工说祥林嫂之死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四叔则表现出过于激烈的反应,死亡语言禁忌传达出“卑鄙”的暴行品格。毫无疑问,站在读者的角度,“老了”之语使人感觉平淡无奇;“谬种”之语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具有暗示性,言外之意是,祥林嫂之死对封建族权构成了破坏,她本来就不是家族的人,她的死也就不是家族的事。
“我”和短工的对话使用了最通用的词语来谈论祥林嫂的死亡,即“死”,而且出现的频率最多,计5次,“谬种”和“老了”各1次。既然是死亡语言禁忌,当然是说得越少越好,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语言禁忌被忽略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当短工告诉“我”祥林嫂“老了”,接下来的段落有两处显得很特别。其一,“我”改口且为问句:“死了?”其二,其后的长句传达出惊讶感,也有之前逃避的内疚感。死亡语言禁忌在现代知识分子那里遭到消解,而以正常的词语取代。这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含有鲁迅一以贯之的“反抗”精神。
相对祥林嫂之死的轻描淡写,阿毛之死可谓浓墨重彩。阿毛之死主要是通过祥林嫂的个人重复叙事进行,鲁迅特地安排了两个完全一样的长篇段落,让祥林嫂两次讲述这个悲惨的故事,表明她对阿毛强烈的爱,需要发泄和舒缓心中的痛,同时衬托“看客”的冷漠。其后,祥林嫂多次讲述以及“看客”的鹦鹉学舌,效果有如孟姜女哭长城的震撼之感。不同祥林嫂之死的是,阿毛之死的叙述并没有出现任何的“老”“死”“夭”之类的死亡语言禁忌。这意味着,儿童地位甚至比妇女更劣势,拯救他们也是任重而道远。
严格说,鲁镇的祭祀活动不能算是宗教活动,迷信的成分其实更多。但四叔把它上升到宗教级别,庄重、严肃、洁净,完全不敢怠慢,所以要求很高,“伤风败俗”之人不允许沾手。正是在祥林嫂沦为“伤风败俗”的女人之后,宗教语言禁忌派上了用场,封建神权剿灭了祥林嫂的精神。
宗教语言禁忌运用了重复手法,带上了强烈的象征色彩。祥林嫂丧子之后又回到鲁镇做女工,却在四叔家最忙的祭祀时节变得清闲了。她去分配酒杯和筷子,女主人四婶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她又去取烛台,四婶又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后来听吴妈的话,捐了门槛,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便坦然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每一次四婶都隐藏一个相同的潜台词:“祖宗不吃不干净的饭菜。”祥林嫂最后听出来了,便没去取烛台,从此变化非常大,走向了死亡之路。
纵观四婶的三次语言禁忌,有两个相异之处。其一,称谓的更替,前两次先叫“祥林嫂”,多少有尊重之意,后一次先说“你放着罢”,命令式的祈使句,态度很不客气,无形中消解了后面称谓的尊重之意。其二,语调的变化,前两次是“慌忙说”,后一次是“慌忙大声说”。这就是语言学的“类同”的变化,两个词类为一组且相互独立,但是“语音”的变化可以更新语言的因素。第一个相异之处“祥林嫂”的称谓代表物理和生理的层面,第二个相异之处“你放着罢”代表心理和精神层面,它使主人公产生了意识行为,再加上“大声”的警告,炮烙缩手,脸色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她终于明白,产生了“心智的活动,可以知道目的。”②
四叔禁止祥林嫂接触祭品,其实是以神权压垮了祥林嫂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阿毛死后,祥林嫂捐出门槛,原本可以忘掉痛苦,移情到劳作中来。宗教语言禁忌毁灭了祥林嫂的纯真想法,加速了死亡悲剧的到来。
《祝福》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性爱语言禁忌。小说对封建夫权的表现,除了嘲笑祥林嫂再嫁的社会舆论,还有隐藏的性爱语言禁忌带给祥林嫂的身体和精神伤害。
先梳理一下性爱语言禁忌的三次表现:第一次是面对卫老婆子的夸述,四婶询问道:“祥林嫂竟肯依?……”第二次是柳妈连珠炮拷问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第三次是他们中的“一个”质问道:“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
与宗教语言禁忌类似,性爱语言禁忌也运用了重复手法,带上了强烈的象征色彩。“肯”“依”,这两个动词重复出现,含有与是否违背妇女意愿发生性关系的意思。法国文学史向来把动词比作“入侵者”“独裁者”“篡权者”,清楚地表明动词对理解文本的重要性。米歇尔·福柯倡导语言的动词理论:“语言的入口处在于动词突然涌现的地方。”③据此完全可以判定洞房之夜,贺老六采取强奸祥林嫂的方式。祥林嫂头撞香案,大窟窿鲜血直流,两把香灰和两块红布止不住血,都是暴力的象征书写。封建夫权根本不把女人当人,以凌驾的姿势霸占女人的身体,进而摧毁她们的精神意志。
四婶的性爱语言禁忌带有疑问色彩,省略号表示不确定,因此更多是猜测。柳妈则是面对面,使用法官拷问犯人的方式,直逼细节,逐层辩驳,摆出证据,得出结论,达到了“对簿公堂”的程度。最后“一个”与柳妈最大的不同,加了一个称谓“祥林嫂”,类同法庭审讯完毕,宣布结果:“某某某,你认罪吗?”为定罪与赎罪的最后阶段。
祥林嫂终于被众人绑在了性爱伦理的十字架上,哪怕她第二天捐了门槛,仍然于事无补。封建夫权,不仅是男人给女人的枷锁,也是女人给女人的脚链。每个女人都是受害者,而祥林嫂在做了受害者的同时,也做了殉道者。
总而言之,《祝福》的语言禁忌声势煊赫,上层统治者与底层大众者都掌握了操纵它的本领。当他们以“进步者”或者“审判者”的角色登台之际,往往会为自己话语表达的“无理性”而感到自我满足。祥林嫂作为他者则在社会共同体中感到受约束,并由此引发不安、焦虑、窘迫的症状。语言禁忌的确是语言行为的“无理性”,但还是以普遍性威力杀死了祥林嫂——曾经那么辛勤劳动、顽强抗争、热爱生命的朴实妇女。
①丁尔纲.《鲁迅小说讲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60页。
②[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于秀英译.《普通语言学手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③[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