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大部分青少年都存在着牙颌畸形,患者平时发声与咀嚼能力会逐渐减弱,导致口颌器官退化等症状,且对患者的外形美观有一定的影响[1-2]。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应用中逐渐增多,赢得了患者的一致好评。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技术与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治疗错颌畸形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如下。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治疗错颌畸形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2~25岁,平均年龄(17.4±5.3)岁。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2~24岁,平均年龄(17.2±5.5)岁,所有患者均无牙齿松动与龋齿等症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非种植支抗进行治疗,用3B直丝弓金属托槽矫治器,在上牙与下牙排齐整平的基础上,运用滑动的方法将前牙整体内收,关闭拔牙间隙。需要注意的是在牙颌间隙关闭这个时间段,要一直采用口外联合牵引,每天要牵引10~12个小时。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方式进行治疗,在拔牙间隙关闭之前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手术前使用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然后利用自攻型微螺旋钉在其左右两侧都植入1颗微螺钉种植体。之后每隔4周用结扎丝与拉簧给上下颌的种植钉增加负载加力,并且要叮嘱患者每月都要进行1次复查,直到牙间隙关闭为止。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与总用效率。治疗后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多种症状恢复正常,有明显的改善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盖比之前有明显变化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牙齿、面部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为无效。
本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显效10例(50%),有效9例(45%),无效1例(5%),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5例(25%),有效11例(55%),无效4例(20%),总有效率8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牙颌畸形是因先天遗传基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造成,不仅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3-5],如平时咀嚼能力会逐渐减弱,导致口颌器官退化,也给患者的外形美观方面与局部发育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烦恼。但口腔正畸可对患者的口腔器官功能与面部美观进行修复改善,对支抗的控制加强,而在口外弓加强支抗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6-8],所以需要患者不断配合后期的治疗,必须要在间隙关闭的基础上才能对面型进行改善,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增加牙齿支抗。微螺钉种植体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弥补,支抗的效果更好,其稳定性比之前要高很多,对面部改善进一步优化。微螺钉种植体中含有一部分骨肉螺旋,当其进入骨质时可借用外部机械的力量进行有效固定,周围的骨组织不受任何影响[9-10],且微螺钉种植体没有置入方向与实力方向这些因素要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方法比非种植支抗的方法有效,且操作简便,恢复比较快,安全性高,价格也比较低。
综上所述,微螺钉种植体支抗运用于口腔正畸中,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并且安全可靠,缩短了治疗时间,其价格低,稳定性好。
[1]施优灵,马艳.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4): 149-150.
[2]徐珮琼.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16,22(27): 59-60.
[3]单显峰,彭巍.微螺钉支抗种植体用于口腔正畸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1): 43-45.
[4]王洁丽,张瀚文.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错颌畸形患者50 例临床疗效观察 [J].心理医生,2016,22(23): 56-57.
[5]张妍,侯艳妮.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6): 604.
[6]王涛,宋玉.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20):95-96.
[7]罗泽龙,陈名幸,陈文炬,等.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应用对提高口腔正畸预后的有效性[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8): 22-24.
[8]刘小敏,金俊强,叶莉莉,等.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上颌牙前突效果观察 [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20): 42-43.
[9]刘婷婷.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7): 119,122.
[10]吴泽秀,张伟.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10):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