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瑾
文本细读指的是挖掘文本中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尝试品味出作品的深意。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精彩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然而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限,很可能挖掘不出其中的深意。针对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尝试通过细细咀嚼的方式探究散文的真谛,真正读懂散文作品。
语境给文章的表达提供了一定的环境和场景,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把握住文章的语境,通过语篇的语境、社会文化的语境等多个角度入手,尝试展开想象,更好地体会作品的内涵。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住散文作品的主线,对散文作品中事件发生的背景,人物的表情语气,社会文化环境等都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学习《囚绿记》时,我便鼓励学生在结合语境的情况下阅读作品,展开想象。如可以让学生阅读“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并鼓励学生结合语境说说这句话的隐藏寓意是什么。首先要围绕语篇的语境进行分析。我先让学生找出上下文,学生发现,前面提到了绿色十分宝贵,是希望,是慰安,也是快乐。所以结合上文可以知道,作者这里表达了对于绿色的期盼。同时,我还鼓励学生抓住其下文进行理解,学生发现后面作者写了自己和绿色“亲密交往”,这样就能更好地了解作者对于绿色的盼望之情。我还鼓励学生结合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分析。学生发现当时的社会处于危难之中,作者逃离了危险的北平,心中自然怀着对于北平的不舍,同时还怀着对于美好未来的希望,结合这点就能更好地理解“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
在鼓励学生结合文章语境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进行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就能融入作品中,在特定的语境下思考文章的词句,寻觅文章的主线,对文章的把握也会更为准确。
不少精彩的散文作品往往会有丰富的情感。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散文作品时,往往鼓励学生融入作品中,体会作品的情感。这样学生能让自己的思维在最大程度上接近作者的思维,设身处地融入作者的情感,在这种基础上品味作品,才能更好地解决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
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我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的情感变化展开文本细读的活动。如鼓励学生找出文章中展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学生发现,作者不仅写了荷塘月色的美景,还写了自己的情感变化。如“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句话就表现了作者在小煤屑路上行走时的心情变化。学生发现作者写了当时的环境十分阴森,因为没有月光,树木又浓密,这样展现出了内心的寂寞和孤僻。除此以外,我还鼓励学生依次找出文章中其他展现人物情感的句子,并分析作者在这些文字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如有学生发现作者在看到了荷塘的美景后,逐步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想法,这是一种自由的感觉,通过分析学生能感受到作者有着十分痛苦的内心,想要反抗现实,但是又做不到,因此有了片刻的宁静后,他十分舒畅。
由于生活的社会环境和阅历的不同,所以学生如果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品味散文作品,则很难从作品中品味到作者最初的思维。我会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并鼓励学生尝试和作者形成共鸣,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的情感。
在阅读散文作品的时候,要细细地品味作品的语言,因为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并有可能使用委婉、隐晦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鼓励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尝试挖掘出作品语言所体现的内涵。
课文《故都的秋》一文的语言十分细腻,给人清新典雅的感觉。然而不少学生只能感受到词句的优美,却不能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我鼓励学生展开文本细读的活动,尝试揣摩文字的深意。如可以让学生分析下面的句子“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说说作者为何用“可是啊”这样口语化的句子。学生发现,这样的语气词让文章显得更为自然,让读者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有亲切、悠闲的感受。这样就多了几分平易近人的感觉,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我还鼓励学生说说作者苇叶用“悲凉”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秋天,说说作者的情绪,学生发现,作者发现,作者用了秋蝉“衰弱的残声”等意象来展现一种生命的没落,体现“悲凉”,但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地渲染这种悲凉的气氛,而是用写意的方法描写蝉,反而体现出闲适感,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分析散文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本身的客观意思,另一个就是作者赋予语言的主观意思。我鼓励学生先从文本出发,读出其客观意思,然后结合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揣摩其主观意思。这样进行语言品析才更为完整。
散文作品具有“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点,十分耐人寻味。我为了让学生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会鼓励学生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阅读散文作品,培养学生散文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