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雪芬
1958年,英国学者波兰尼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波兰尼认为,缄默知识支配着人整个的认识活动过程,所有显性知识都植根于缄默知识,显性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也都依赖于缄默知识。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等,都是缄默知识在古典诗歌学习上的表现。这些知识不能系统表达却又强烈影响人们的认知。在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缄默知识,显化那些沉潜在学生成长深处的底蕴,是高中诗歌教学走向鲜活格局的制控点,是唤醒性灵引领学生走向诗歌深处的关键。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极富内蕴,但解读有着诸多屏障。我们常说“意在言外”“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现代高中生与古典诗歌,更是存在语言和审美的历史隔阂。于是,古典诗歌教学往往就在这样尴尬和困惑里艰难行进。虽然,我们在教学中以饱满的激情,不遗余力地分析、讲解、品味……但收效甚微,意义寥寥。
这样尴尬的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决定了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重视诗歌教学中缄默知识的调动与显化,让学生心灵深处缄默的沉潜的知识被唤醒,从而有心灵的配合与投入,和诗歌真正的相遇、相知,让诗歌真正进入学习者生命的内核。
(1)从创作的角度看,诗歌蕴含着丰富的缄默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含蓄深远,言简意丰,诗人们创作往往讲求“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与极浦书》)。因而诗歌的语言表征之下,往往有丰量的缄默知识。
如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浅白的语言之下,缄默的是陶渊明刹那间感受到的人生真谛。这种人生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正如诗人自己所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从鉴赏者角度看,学生有相当的生命积淀以及相对稳定的认知习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有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情感积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些缄默于其内心的东西支配着他们对诗歌的感悟。
在执教苏轼《定风波》时,对于结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试着让学生从自己遇雨后的心理世界出发分析此时苏轼的心理世界。有的学生说风雨双关人生,说明此时苏轼心里颇为宁静;有的说无风雨无晴朗是暗示苏轼内心的洒脱乐观;有的说“归”字写出苏轼遇风雨后心里上有一种顿悟和通达……同一句诗,不同的学生头脑中缄默知识的不同便截然有了不同的内涵。如此看来,只要调动并显化学生的缄默知识便会得到一个鲜活而又有个性的诗歌课堂。
古典诗歌教学不宜空讲知识,枯燥分析,它只会抹杀高中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反之,我们应积极创设体验情境,触动高中生缄默的情感投入,以一种代入者的体验去发现探索诗歌内在的意旨。
特级教师韩军老师十分注重这一点。在教授杜甫的《旅夜书怀》时,他先引导学生进入杜甫所处的时代和人生际遇,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在塞外风尘中漂泊异乡的老者,这样学生便能将自己相关的缄默知识(情意)与诗词契合在一起,以体验者身份很好地进入本诗探究氛围中,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孤独、伤感、苦闷、惆怅,准确地抓住诗歌的感情基调。
情感和能力需要通过设置情景、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顿悟,在实际问题情景和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诗歌教学是精神的熏陶、心灵的交流。因此,在对话交际中领悟是诗歌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况且,诗歌有疑惑的地方就应该有对话的自由,老师也应以一个策动者激励者的身份来组织一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歌对话。只有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上,与教师同学展开积极对话,他们才能更好唤醒自己缄默的思想,发现和发展自我,并且在相互接受与自由争鸣的过程中实现与诗人诗歌的相遇、融合。
诵读是中国传统诗歌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因为诗词作为文本,意境词句固不可缺,声律尤不可少。诗词的灵魂大半在于音韵,而音韵只有通过口耳才能传其神,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诵读的作用。
譬如我在《念女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除造势激起读趣;还给学生自由朗读、相互听读评读的过程,最后还设立学生评审团进行课堂诵读评比点评,于是整首词在以诵读为核心的课堂结构下打通了语言与情意的筋脉,走入词人以豪壮的情调书写胸中块垒的“诗者天地心”。
诗歌中语音的质感、语调的变化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相同的音节就像两个相距遥远的声音,前呼后应,勾勒出诗歌独有的情感线条。必须要调动学生缄默的直觉、体验、体悟来诵读诗歌,才能真正的走进诗歌的深处。
罗兰·巴特曾说:美是缄默不语的,它拒绝一切直接的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也正如此,在传统文化氛围逐渐淡薄的今天,在诗歌鉴赏的精神滋养需求和高考的应试的夹缝中,希望我们的诗歌教学,更多的是通过缄默知识显化的角度来赏析诗歌,来提升学生的诗歌灵性。只有调动了缄默知识,才有可能迎来诗歌教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