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连锋
原有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掌握“袅娜”等26个词语。
2.初步感知《荷塘月色》的美。
3.学习“我”的游踪。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体会叠音词的表达效果。
2.理解通感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体味第四段的画面美、语言美。
教学目标:
1.掌握散文鉴赏的相关知识。
2.赏析五、六段的画面美、语言美。
3.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作者的情感美。
升格思路
三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在对象上都指向学生,在内容上都指向学习结果,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陈述目标的动词都不是具体的行为动词,“感知”“体会”“体味”“理解”都是心理动词,“学习”“鉴赏”“赏析”“简析”“把握”都是概括的行为动词。因此,其教学目标都不可观察、不可操作与不可检测。
第一课时目标“2”与目标“3”在一个学习链上,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两者不宜分开来作为两个目标。第二课时目标“3”与第三课时目标“2”的“语言美、画面美”相同,只是段落不同,如此安排只是照顾文章段落先后次序,没有照顾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三课时目标“1”内容空洞,散文鉴赏知识面广量大,更难操作;目标“3”属于抒情散文的感情,与目标“2”“画面美、语言美”也在一个学习链上,也不宜作为独立的教学目标出现。
《荷塘月色》可教的语文要素非常丰富,安排三个课时的阅读教学不算多。不过,一个课时只能教一个阅读原理,再携带一系列细碎的语文知识。不妨这样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生解读草蛇灰线式“游踪”的艺术效果;第二课时,教学生分析作者把客观之景写得富有诗情画意的秘密;第三课时,教学生分析作者把本来不美之景写得很美的秘密。更为重要的是,这三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得可观察、可操作与可检测,不能模糊不清。
升格目标
教学目标:
陈述本文草蛇灰线式“游踪”的两个想像补充的具体内容与审美效果,且用于同类“游踪”的陌生文本的解读。
从“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而“带上门出去”,在“沿着荷塘”的“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上“背着手踱着”至“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形成了一个草蛇灰线式“游踪”。其中,首先享受“独处的妙处”,接着“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然后“想起采莲的事情”“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惦着江南”的所见所闻所享所思,都是在“沿着荷塘”的一条“小煤屑路”上与由此再到家门的“游踪”间,“背着手踱着”的过程中发生的。省略“首先”后面几个“背着手踱着”的动作叙述,既避免机械交待“游踪”的呆板之嫌,又突出作者心绪仍然“颇不宁静”的中心。既给读者补充想像作者寻静求美的空间,又给读者补充想像作者心绪仍然“难以宁静”的空间。
1.给8个字注音(注意“娜”“颤”“倩”“脉”的多音字)。
袅娜nuó(娜nà拉)
颤chàn动(颤zhàn栗)
霎shà时 蓊蓊wěn郁郁
倩qiàn影(倩qìng笔)
旋律 lǜ 敛裾 jū
脉脉mò(脉mài络)
2.口述14个词语的意思。
【满月】圆月。
【幽僻】幽深僻静。
【受用】享受。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霎时】极短时间。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之句。
【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宛然】仿佛。
【风致】美的姿态。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3.陈述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教学目标:
对把本已很美的客观之景写成富有诗意的主观之景的写作艺术进行“三理由”的主客观分析,就第四段开头一句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欣赏短文。
教师教学举例: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客观上很美。
1.要素组合,茂盛的荷叶中间,既有打朵的荷蕾,又有盛开的荷花。
2.主要特征,淡淡的月光下,其它颜色的荷蕾、荷花看不清,但白色的比较醒目。
3.美感效果,淡淡的月光下有荷塘月色更加美丽,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主观上更美。
1.诗化方式,由实景联想虚景,方式是多重联想且带有层进联想。由白色的荷蕾、荷花联想到点缀荷叶,此乃一重联想;又实景分别联想袅娜的舞女与害羞的少女,这是二重联想;由实景联想一粒粒明珠及其天上的星星,这是三重联想且带有层进联想;最后由实景联想到“刚出浴的美人”,这是四重联想。
2.主要特征,联想的主要对象是美女,先是舞女与少女,后是美人,都是女性美——柔美(与静美相通)——的形象;次要对象是明珠与星星,增强了女性美的明亮与晶莹的特征。
3.照应效果,本句以女性美为主要对象的联想与前文“亭亭舞女的裙”、后文“采莲”事、《西洲曲》中的女性恋爱之事形成映衬。
常识积累:
1.口述下列12个词的意思,注意“风流”的多义。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斑驳”。
【倩影】美丽的影子。倩,美丽。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旋律】也称曲调,指若干高低、强弱、长短不同的乐音的有节奏的、和谐的运动。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一例】一律,一概。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风流】(1)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2)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3)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文中指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
【敛裾】提一提衣裳。裾,衣襟。
【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酣眠】熟睡。
2.划出文中26个重叠词,按照“AA”“AABB”“ABB”三种形式各找两三个形容词,概述它们的音乐美。
(1)AA :“悄悄”“薄薄”“脉脉”;(2)AABB:“迷迷糊糊”“曲曲折折”“高高低低”;(3)ABB:“阴森森”“峭楞楞”。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鲜明,韵律协调,读起来点琅琅上口。
教学目标:
对把本来不美的客观之景写成很美的主观之景的写作艺术进行“三理由”主客观分析,就第五段最后一句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欣赏短文。
教师教学举例: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客观上有遗憾。
1.基本缺憾,“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欣赏不到水的面容与气色。
2.进层缺憾,“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静止而不流动,不鲜活。
3.照应缺憾,与下文“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的批评相应。
主观上很美。
1.基本美感,“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衬托叶子风采与姿容。
2.进层美感,“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含情,与“独处”和谐,静美情深。
3.照应效果,“更见风致”让人回味上文,“波痕”的风姿“闪电”的“风姿”。
常识积累:
1.解释梁元帝的《采莲赋》。
《采莲赋》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写的一篇体物抒情小赋,全篇以莲起,以莲结,中间部分写少男少女的荡舟嬉游,抓住采莲过程中的“棹移”和“船动”等动态渲染。赋中的采莲之欢愉,人物体态之优美,小家碧玉与荷花之相映媲美,体现了江南特有的生活情调。全篇语言整饬,音节谐美。
2.解释南朝乐府《西洲曲》。
南朝乐府《西洲曲》堪称千古情诗绝唱,诗里描画了一位年青少女对情郎一别之后的刻骨铭心的想思,叙说了一场平凡而美丽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