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腔内注射给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97例疗效分析

2018-02-09 13:29:52张培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13期
关键词:咽鼓管鼓室中耳

张培

分泌性中耳炎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学龄期儿童、中青年、老年人群中均会出现分泌性中耳炎,很多患者因为早期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病情持续发展加重,在就诊时已经出现有耳闷胀感、听力下降、持续耳鸣等症状,针对这些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方式已经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以往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取药物治疗方式,很难实现对中耳积液的彻底消除,现阶段临床上以鼓室穿刺引流治疗方式为主,能够实现对患者鼓室内积液的有效清除。但是采取鼓室穿刺治疗方式很难实现对患者积液的根治性消除,病情容易反复,多次穿刺会增大感染风险[2]。本文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7例进行研究,分析中耳腔内注射给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7例(120耳)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左耳49例,右耳48例,双耳2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中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听力下降,部分患者可见明显积液。其中,男54例、女43例,年龄为23~65岁,平均年龄为(42.8±4.2)岁,排除中耳占位性病变等因素干扰,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分别47例(59耳)、50例(61耳),对照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27例、20例,观察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27例、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常规外耳道消毒,鼓膜处敷1%地卡因棉片表面麻醉,10分钟后取出棉片,于鼓膜紧张部前下方或后下方刺入中耳腔,将鼓室积液抽出,更换注射器,注入地塞米松,叮嘱患者头部偏向另外侧,耳屏按压,直至咽部有苦味感。7天后复查,坚持半年随访。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常规外耳道消毒,鼓膜处敷1%地卡因棉片表面麻醉,10分钟后取出棉片,于鼓膜紧张部前下方或后下方刺入中耳腔,将鼓室积液抽出,更换注射器,鼓室注射药物除地塞米松外,还有盐酸肾上腺素与α-糜蛋白酶,三种药物按1∶1∶1混合,叮嘱患者头部偏向另外侧,耳屏按压,直至咽部有苦味感。7天后复查,坚持半年随访。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听力恢复,鼓膜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听力提高10~15 dB;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有效24例,无效8例,有效率82.3%,观察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有效率96.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更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07,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未有中耳感染、耳鸣、听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出现。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存在有较多的致病因素:(1)中耳局部感染,根据以往大量的病原学检查或者组织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可以发现,分泌性中耳炎非常有可能因为中耳受到低毒性细菌感染引起[3],其主要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等;(2)变态反应,儿童属于分泌性中耳炎高发人群[4-5],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中耳积液中会存在有细菌特异性抗体等物质,还有研究表明,分泌性中耳炎与湿疹存在有一定的联系性,存在有遗传性过敏体质儿童,其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更高;(3)咽鼓管功能障碍,有机械性阻塞和咽鼓管本身障碍两种类型,在机械性阻塞方面,比如说鼻咽部肿瘤、鼻孔填塞时间过长等,在咽鼓管本身障碍方面,可能与支配咽鼓管开放肌肉的乏力有关,咽鼓管弹性较差;(4)遗传因素,相关报道表明,遗传因素是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一项主要因素,其易感基因为FBXO11基因[6]。

分泌性中耳炎以免疫反应为基础,选择地塞米松、盐酸肾上腺素与α-糜蛋白酶三种药物混合,其中地塞米松属于肾上腺皮质药物,能够实现对中耳免疫反应多个不同环节的有效抑制,缓解患者变态反应,起到抗过敏和抗炎效果,减轻患者中耳腔水肿和粘连,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得到降低,加速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促进咽鼓管开放,将中耳积液从鼻咽部排出。另外,激素还能控制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的释放,控制咽鼓管病理生理学平衡,降低中耳渗出液,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7]。α-糜蛋白酶属于蛋白水解酶的一种,能够分解肽链,对部分纤维组织以及黏稠胶状分泌物有着非常好的分解效果,帮助患者咽鼓管功能更好的康复。肾上腺素能够收缩中耳腔血管,减轻患者咽鼓管黏膜的肿胀,保持咽鼓管通畅。鼓膜穿刺注药后,能够减轻中耳腔负压,药液能够更好的分布在中耳腔流至咽鼓管,每次注入药量1 ml,总容量稍多于鼓室容积,多余药液从中耳腔等位置进入鼻咽部,实现对咽鼓管的扩张和冲洗[8]。另外,药液流动方向与咽鼓管黏膜纤毛运动方向相同,与咽鼓管生理功能相一致。部分药物留在中耳腔可以继续发挥药效。

本次研究表明,在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2.3%,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更好(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均未有中耳感染、耳鸣、听力下降等不良反应出现。

综上所述,中耳腔内注射给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确切,创伤小,患者不存在严重后遗症和并发症。

[1]黄孝文,崔伟伟,刘云,等. 分泌性中耳炎并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误诊报告[J]. 临床误诊误治,2017,30(12):47-48.

[2]康一,施俊,柴永川,等.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方法比较[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7,25(6):603-606.

[3]孔令英.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 保健文汇,2017,29(8):19.

[4]赵兴泉,钟渠,陈茜. 分泌性中耳炎研究现状[J].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41(3):136-140.

[5]夏忠芳,孔维佳,王智楠,等. 儿童中耳炎临床特征及治疗进展[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7):505-508.

[6]徐隽彦,刘春丽,倪立群.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或穿刺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对比[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1):21-23.

[7]魏金龙,王苏亮,赵志明,等.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干预78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0):3259-3261.

[8]冯晓华,龙孝斌,汪建,等. 鼓膜置管治疗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危险因素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22(1):56-59.

猜你喜欢
咽鼓管鼓室中耳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开放式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效果及鼓膜愈合率观察
Valsalvas闭气加压MRI在评价咽鼓管功能中的价值研究
重庆医学(2017年5期)2017-03-01 02:34:05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西南军医(2016年1期)2016-01-23 02:22:20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鼓气球鼓室充气治疗梅尼埃病疗效观察
潜水员中耳气压伤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感冒后听不清,可嚼口香糖
声导抗基本概念(2)
声导抗基本概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