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张宝华
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10
当前研究生报考规模不断增长,从2005年的117.2万人到2016年的177万人。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给研究生的培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包括生源质量、培养标准的降低、师资队伍配套跟不上生源数量扩大等。学生培养质量明显下降导致研究生学历含金量下降,就业难度提升。如何使研究生教育在快速成长中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在于建立适应新形势变化的、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它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依归,其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利用自身知识储备挖掘有用信息的内在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并制订高效的实验方案。达成这一目标需要课堂教育和科研实践的有机配合,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动态过程。为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其专业技能,在课堂教育环节对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提出了较高要求。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有其内在规律和科学方法。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决定了研究生教育不仅要紧盯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也要跟紧技术变革催生的新需求,教学理念要与教学内容同步更新。课程改革始终应朝着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方向推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根据社会发展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专业技能,快速适应新环境。强化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增强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实效性。以课程教育推动创新能力培养,更好地引导研究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研究生课程按照课程性质可分为公共必修课、学位课、专业课。目前,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强,课程设置与研究方向衔接较好,课程内容覆盖范围广,专业性强。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普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并不能提供相应的资源、课程设置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编制缺少前沿思维。课程设置受限于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表现为根据教师情况而不是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开设课程,部分选修课程由硕士学历的教师担任,专业性和覆盖面有一定缺失,且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内容高度重叠,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学科的具体要求有不小的差距。开放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手段、前沿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素,普通高校的教学资源很难满足上述要求。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不能反映专业领域最新研究进展、教师专业科学视野较窄、不能打开学生的创新思路都成为制约学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瓶颈[1]。学生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培养方案反映了教学单位对学生培养的定位和施教计划,虽然培养方案会定期修订,但对比历次修订的结果,可以发现修订过程存在形式的变化大于实质的提升。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以基础课、学位课、选修课课时、比例调整为主,忽视培养方案的内涵提升,脱离了课程间的关联性,没有把课程放到统一的体系中考虑,使不同课程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功能性作用上打折扣,也对学生建立全面的科研思维体系造成破坏。与之配套的培养计划不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点和学习兴趣,同属一个科研团队的导师指导的学生课程基本都是相同的,不能根据个人的学习基础、专业背景、学习兴趣因人而异地制订有个人特点的培养计划。教学内容的选取范围小,局限性强,涉及不同学科交叉的内容较少,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也不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最终降低了教学效果。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课程增加了实践环节内容,但知识传授与动手实践还有明显的脱节,不能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2]。普通高校教师由于经费紧张,较少参加学术会议,缺少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机会。在校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仅限于学校科技部门组织的几场学术报告,没有机会与国内外顶尖科研学者学术交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课题相关内容交流少,对学科交叉领域的科研成果了解有限。有限的经费限制了学校定期组织学术报告和学术会议,教师较少和本领域顶尖科学家交流,无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导致学生获取研究信息困难[3]。
合理设置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能帮助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即学位课服务于掌握专业系统知识、打牢专业基础功底;选修课程服务于拓宽研究视野、扩大科研关注领域及培养研究兴趣。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辅以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课程,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潜力,尽快提升科研能力。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打牢扎实的理论根基、拓宽专业视野是开设研究生课程的主要目标。拔高授课内容层次、拓展教学内容深度是研究生授课阶段的应有之意。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既承担本科教育,又承担硕士生、博士生的专业课程,师资力量的重叠性无法避免教学内容的部分重复,导致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界限不清晰,不能体现不同层次的培养要求。即使部分课程明显区别于本科教学要求和深度,但教学内容设置缺乏考虑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连贯性,没有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实现实质的提升,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效果。
课程内容陈旧,启发性、先导性的教学内容不足是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脱节的另一表现。选修课程较少涉猎学科发展前沿以及多学科交叉领域,课堂讲授内容缺少与该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结合,无法跟踪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衔接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另外,高校教师虽然普遍具有高学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但很多教师缺乏企业或企业部门工作经验、与企业缺乏广泛的沟通和联系,在开发实践课程和进行实践教学方面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师资力量是决定课程质量的首要因素。先进的教学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宽阔的国际视野,前沿的教学资源是高水平师资的必备特征,普通高校的师资改善需要循序渐进,同时应根据研究生知识基础、学缘结构、个性特性、科研兴趣,确定优化课程的方向。在不断提升师资力量的同时,需要根据已有教师队伍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设置不求全求新,应与本校教师研究方向、科研积累相匹配,避免盲目追求超越教师知识积累的教学内容,忽视研究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个性特点,违反研究生教学客观规律,则无法保证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应与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校根据自身定位、科研条件和办学经验制订培养大纲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带动研究生培养朝着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创新的科研能力的方向推进。每门课程的设置都应放在提升创新能力这个大视角中考虑,授课内容和考核指标应以拓展学生科研视野、提升学习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实现开门办学,授课空间不局限于校园课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创造研究生增长学识、见识的机会。在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锻炼学生挖掘社会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准确的课程定位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理论课程设置应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选修课程应开设适应学科交叉或跨学科性的课程,拓展研究思维的边界,并开设紧密跟踪学科前沿的文献调研等课程,拓宽专业知识的交叉性、边缘性,实现知识的跨学科综合。
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和专业性指向强,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拓展,也涵盖研究方法和技巧的养成。因而教学活动不能简单通过教案式的内容展开,而是以学术研究为牵引,多元、灵活地讲授专业课程。传统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方式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的学习习惯,塑造创造性思维。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开创务实型、求知型、互动问答型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活络教学形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同时可以增加具有互动性质的网络教学内容,开发对某一领域热点问题、新兴技术开展讨论的手机APP,实现课堂教学实时互动,加强学生思辨思维的形成,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多元化的训练途径和手段。
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以增强研究生科研能力为目标和改革方向,而改革内容必须以增强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为落脚点。在准确掌握授课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分析所在学科发展前沿的动态,科学地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实践环节,加大课程与研究课题的对接强度,为研究生尽快熟悉科研对象,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