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冠心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冠心病引起心律失常患者也在增加,临床中比较多见。心律失常检测手段越来越成熟,新药物不断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具有比较长的历史,存在丰富的经验。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疗,使用西药治疗的费用高,毒副作用大,而中药相对廉价,副作用小,因此临床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
2014年5月—2016年12月我院对14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开展了研究分析,患者经冠脉造影诊断确诊。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70例,观察组有31例女性和39例男性,最小41岁,最大69岁,平均(53.68±5.39)岁,对照组有28例女性和42例男性,最小46岁,最大68岁,平均(54.77±4.65)岁,两组一般性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开展研究比较。
在两组患者冠心病的治疗中,逐步停止使用药物1周后接受常规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利用中药治疗,中药药方如下:琥珀3~6 g采用研冲,珍珠母30 g,生龙牡各20 g采用先煎,人参10 g利用另煎,麦冬15 g,甘草6 g,五味子3 g,赤白芍各10 g,丹参30 g,桂枝6 g。
在用药的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同时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和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患者治疗情况的评判通过原卫生部药政局在1988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评定。
对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观察组的CO平均(4.4±0.9)ml/min,治疗后平均(5.1±0.8)ml/min;治疗前CI平均(2.7±0.5)min·m2,治疗后平均(3.9±0.4)min·m2,治疗前SF-36平均(95.8±6.9)分,治疗后平均(114.1±6.8)分;两组的射血分数(EF)、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SF-36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87.14%,对照组是74.29%,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恶心病例,对照组1例恶心病例,对治疗不产生影响。
冠心病心律失常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生率比较高,在发达国家也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发展中国家该类患者的数量也是在不断增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可能在2025年,心血管疾病会变成世界第一号疾病,尤其是对中老年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冠心病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一种,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引起了心律失常症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西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主要是通过化学药物治疗,效果突出,可是治疗的费用较高,还存着很大的毒副作用,因此临床应用具有限制性[2-8]。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冠心病心律失常是“怔忡”“心悸”疾病,中老年的饮食不当、外邪内侵、情志不顺等导致了心脉气血运行受到影响,患者心神不宁,心脏失养。一般来说患者的脏腑功能失调是相互影响的,肺脾肾同病,而且患者的气血运行不畅,心脉闭阻,中医治疗时祛邪扶正,调和阴阳,补充气血,活血通络。
此次研究中,我们发现,两组的射血分数(EF)、心排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SF-36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所改善(P<0.05)。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87.14%,对照组是74.29%,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恶心病例,对照组1例恶心病例,对治疗不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临床中使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效果突出,安全可靠。
[1]张午雷. 探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0):261.
[2]迟玉双. 浅析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4):139-140.
[3]唐群. 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5,22(10):36-38.
[4]赵映宝.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疗效[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6(6):74-76.
[5]郑和豪,方琪,董嘉毅. 美托洛尔联合苓桂术甘汤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5):58-60.
[6]罗锦浩. 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治疗效果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8):31-32.
[7]郭志华. 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0):7.
[8]吴春霞.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0):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