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萍,朱凌,吴艳
(靖江市人民医院,江苏 靖江 214500)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被认可,其所具有的优势有便于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小、可以对患者的血管起到保护作用等[1,2]。不过在临床上行PICC置管时发现有的患者会因为手臂的屈伸容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静脉炎等,假若行PICC置管的患者的血管条件不理想,则往往需要对其应用盲穿法,这样会增加穿刺失败率,会给患者的局部组织带来比较大的损伤等[3]。为了顺利行PICC置管,充分发挥其作用,本院借助于B超的引导作用对患者行PICC置管,并认真做好相关护理工作,成效明显,详情见下。
随机选取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患者19例,均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于本院,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占10例和9例,最大年龄者70岁,最小年龄者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PICC置管适应证,且均对PICC置管操作的实施表示知情同意。
协助患者躺在检查床上,借助于B超探头对患者拟穿刺侧上臂实施扫描操作,选择肘关节上3-4cm以上的贵要静脉,完成体表标记。对患者即将进行穿刺的部位进行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将B超探头的方向调整好,使之与手臂保持垂直状态,对贵要静脉的横断面进行查找。于拟穿刺点的位置实施局部麻醉,之后顺着B超所引导的部位、方向、深度,缓慢进14G动静脉留置针,观察到回血后,采用平穿刺针进针l-2cm,将套管送至患者的血管内,将内芯拔出,将P1CC管送至所需长度,完成可靠的固定,对 PICC尖端所处位置加以明确。为了确保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顺利进行,在B超引导下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前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配合度,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和血管,对穿刺角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完成置管后进行相应的置管后护理。
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置管,穿刺成功率达到100%;PICC置管后没有1例患者发生局部渗血。
虽然借助于B超可以更顺利地完成PICC置管操作,可以降低穿刺失败率,但是在B超引导下对患者实施PICC置管时也要做好如下的护理:
考虑到不少患者缺少对B超引导下PICC置管的正确认识,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且患者出现的负性情绪会导致其血管发生收缩情况,进而会增加穿刺血管的选择难度。故对需要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即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PICC置管的必要性、优势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向患者做解释说明,增强患者对此的正确认识,安抚患者不要过于担心、紧张,针对出现不同负性情绪的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有条件时邀请成功置管的患者到病房与需要行PICC置管的患者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让患者可以从同伴中获得精神力量,使其存在的负性情绪得以缓解或者消除,使其坚定行PICC置管的信心,使其配合度得到提高[4,5]。
所选择的穿刺针比较长,在观察到回血后,可以确保有一定长度的外套管进入至患者的血管内。将容易进行穿刺和固定的部位作为穿刺部位,穿刺部位最好不要有过多的神经和动脉。在此次研究中对患者选择了肘关节上 3-4cm以上的贵要静脉,所具有的优势:血管保持直行状态,具有较粗的管径,血流速度比较快,穿刺和送外套管时,很少会对患者的血管内膜造成损伤,所处位置平坦、便于进行固定。再者,为了避免对局部组织的血供、静脉回流造成影响,应当选择直径和PICC管直径之比超过2∶1的血管。此外,在对患者进行穿刺前,要借助于B超,对患者穿刺血管的走向等进行严密的评估,以免送管困难。
所应用的穿刺针需要和探头保持紧贴状态,保持垂直后进针,观察到回血后,放平,再缓慢进针1-2cm。值得注意的是,操作速度不要太快,以免因穿刺速度太快而将患者血管穿透。假若观察到进针的位置和患者血管存在一定的偏差,要马上退针,退出至患者皮下后,对进针方向进行合理的调整,然后再进行穿刺。值得注意的是切勿任意扭动穿刺针,进针时切勿走“S”形路线,以免增加送管的难度,以免增加重新穿刺的可能性[6,7]。
在置管后,采用弹力绷带进行48h的压迫包扎,切勿包扎太紧,对患者局部渗血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尤其观察患者穿刺侧的前臂和手背是否出现肿胀情况,观察患者末梢血液循环状况),发现异常对症处理[8,9]。强化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结合宣教手册上的内容告诉患者PICC置管期间需要掌握的相关注意事项,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疑问耐心做出解答,指导患者和家属可以正确掌握相关护理方法,定期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对置管期间存在的问题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更好地安全留置管道[10,11]。
总而言之,对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患者也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这样有助于确保PICC置管作用的发挥,有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