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会芳,陈颖颖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小儿体温中枢神经尚未发育完全,极易出现发热等症状。且其抗邪能力较弱,身体不具备自行调节寒暖的能力,若天气情况处于不稳定状态,易于引发外邪侵入,导致发热[1]。外感发热疾病作为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儿科病种,若不及时予以治疗会对小儿后续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故而在临床中为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儿身体康复,对其实施全方位、高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中医护理模式对小儿外感发热疾病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抽选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接收并予以治疗的96例小儿外感发热疾病患儿,按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中医组(n=49)与对照组(n=47)。中医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5个月至6岁,平均(3.25±2.75)岁。对照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1-7岁,平均(3.35±2.85)岁;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并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比较意义。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在患儿入院后对其家属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嘱咐其注意患儿保暖工作。并维持好病房卫生条件,及时通风,保持病房空气畅通,避免细菌滋生。患儿住院期间若需服用中药药剂,护理人员需嘱咐家属掌握好汤药温度,避免烫伤。中医组实施中医护理模式干预,主要方式如下:①灌肠护理干预。患儿取侧卧位,并将治疗巾及手术垫单铺置在适宜位置,使患儿肛门充分显露。将肛管前端做润滑处理,使用专用注射器吸取提前准备好的灌肠药液,使其与肛管连接紧密,在患儿排气后将其插入患儿直肠13 cm左右处,并缓慢注射。在注射完毕后轻柔拔出,置于弯盘当中,护理人员再取干净卫生纸放于患儿肛门处轻柔,使患儿保持舒适卧位,并嘱咐患儿将灌肠药液在体内保留60 min左右[2]。②中药贴服护理干预。将冰片与生石膏研磨呈粉状,并与凡士林充分调和,直至黏糊,将调制好的药物敷于患儿膝窝委中穴、大椎穴及肘窝尺泽穴处,并使用纱布将其固定,替换时间为24小时[3]。③饮食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需在患儿入院时就及时告知其家属,患儿需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生冷、过于辛辣等食物,日常多饮水,促进体内食物消化。且在患儿排便后需及时清理其肛门处,避免感染。④药浴发汗护理干预。在患儿住院期间为其提供中药浴足发汗护理,在进行足浴时要保障水温保持在适宜温度,避免水温过高造成烫伤或水温过低着凉,足浴时间保持在30 min以上,在足浴完成后要及时替换患儿汗湿衣物,避免着凉。
比较护理效果及发热复发率情况,护理效果主要由显效、有效、无效三项指标构成,其中小儿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住院观察后无反复发热情况为显效;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住院观察时有轻微发热为有效;临床症状在治疗及护理后无明显变化,住院观察期间出现反复发热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并同步记录患儿住院期间反复发热情况,便于后续观察分析。
在SPSS 21.0统计软件中算出本次研究所有数据,(χ2)(%)分别表示计数资料,(P<0.05)则表示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中医组患儿例数49例,显效24例、有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47例,占总比95.92%;对照组患儿例数47例,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38例,占总比80.85%;(χ2=5.368,P=0.021),两组患儿经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医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中医组患儿例数49例,住院观察期间出现反复发热患儿5例,占总比10.20%;对照组患儿例数47例,住院观察期间出现反复发热患儿19例,占总比40.43%;(χ2=11.686,P=0.001),两组患儿经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医组反复发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小儿出现外感发热等疾病几率较高,不利于其后续健康成长发育。小儿发热的诱导因素有很多,从中医方面而言主要分为两类,内伤及外感[4]。小儿卫表不固、形气末充,不具备有效的冷热自调能力,十分容易受到疫病及邪气所侵,进一步造成外感发热,且此种病症一般发病较快、较急。若小儿先天不足或喂养不当,极易在其体内造成乳食淤积等情况,导致气血虚亏,长此以往会引发肝脏功能失调,出现持续性发热。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天气等原因所致,一般以感冒、瘟疫等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5]。外感发热主要以恶风、发热、口干、舌苔黄、微汗为临床表现,通常以解肌发汗、疏散风热为治疗方式[6]。但此类疾病通常具有反复性,故而依据实际情况对患儿实施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其身体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护理干预护理效果不具代表性,护理质量不佳,不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为患儿施以中医模式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其能够有效发散外邪、清热解表,为治疗提供有效支持。对患儿进行灌肠处理,其具有安全性高、痛苦较小优点,且微量灌肠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充分保留灌肠药液,使其达到有效降低患儿体内温度的效果。中药贴敷主要是选择部分适宜患儿使用、刺激性较小且具有显著药效的中药材,在研磨成粉后敷于患儿指定穴位处,起到疏通经络,退热等作用。本研究中中医组运用中医护理干预模式,其护理有效人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就反复发热而言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护理效果显著[7-8]。
综上所述,将中医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疾病中护理效果显著,能够及时缓解患儿临床症状,降低发热反复率,促进患儿身体康复,在临床护理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