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对新闻话语的控制,向来是政治关注的焦点[1]。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新闻话语,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并在新闻事件中争夺话语权。正因为如此,新闻话语的研究越来越为学者所重视。英国新闻报纸在国际社会和英语文化国家中影响很大,经常扮演舆论权威的角色[2],但迄今为止,国内基于英国新闻话语语料的研究尚显不足,现有研究多集中在传播学、社会文化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生态语言学分析等领域。如王国凤、邵培仁[3](2015)从传播学视角,杨希[4](2007)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薛婷婷[5](2014)从社会文化分析视角,袁颖[6](2018)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分别对英国《卫报》、《泰晤士》报和BBC等相关新闻报道语篇进行分析,部分揭示了英国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特征、语篇内在的意识形态以及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综合来看,研究英国新闻话语的视角相对广泛,研究方法相对丰富,但是缺少基于评价理论的系统分析,语料来源相对狭隘,尤其缺少对英国第一份日销量达到百万的报纸——《每日邮报》新闻报道语篇的分析和探讨。鉴于此,本文以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为基础,对 《每日邮报》2018年10月1日和3日“央视女记者掌掴工作人员”新闻报道的态度资源进行分析,探讨语篇表现形式及深层的态度意义。
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功能千变万化,可以抽象概括为三大纯理功能: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具有表达说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7],它通过语气和情态系统来体现,以揭示人际之间的关系。基于此,Martin和White经过深入探讨和研究,从人际意义中扩展出评价理论系统。Martin认为,“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文本中语言手段共同作用而表达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强弱,价值观念的来源方式以及如何使作者与作者意见保持一致的方式”[7],包括三个方面:态度、介入和级差。态度系统是整个评价理论的核心,指人们参照情感反应或文化和制约下的价值体系对参与者和过程进行主体间性评价的意义资源,包括三个子系统: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系统表达语言使用者对事件或现象的情感反应,并从情感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判断系统是指根据一系列制度化的规范对人的行为做出评价的意义资源;鉴赏系统是对事物、过程和现象等进行评价的意义资源[8]。下文主要基于态度评价下的三个子系统对所选语料进行评价分析,以期揭示出语篇背后的态度意义。
本文语料来源为英国 《每日邮报》(The Daily Mail)的官方网站(www.dailymail.co.uk)。《每日邮报》创刊于1896年,属于英国保守类报纸,目前属于联合报业集团,是英国最早的现代报纸,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英国第二大受欢迎的报纸,也是第一份日销量达到百万的报纸,目标群体为普通大众。该报既有知识性文章,也有趣味娱乐的内容;既有严肃呆板的政治话题,激情澎湃的热点追踪,也有轻松自在的日常事件报道。自十月份以来,该报颇为关注中国大陆热点新闻,其中对央视女记者掌掴工作人员(以下简称“记者掴人”)事件多次进行报道,为更好地探究该报涉华新闻报道的话语特征以及语篇涵盖的态度意义,笔者截取了10月1号和4号的新闻报道,对其态度资源进行分析。
根据统计,《每日邮报》“记者掴人”2则新闻报道语篇中,态度评价资源数量相当丰富,其中情感资源、判断资源、鉴赏资源交互出现:情态评价9个,判断评价19个,鉴赏评价7个。在所有态度资源中,判断资源所占比例最高,为百分之五十四;情态资源次之,占比百分之二十六以上,鉴赏资源占比为百分之二十左右。情感资源中则出现许多属于负面情感范畴的词汇,如unacceptable、indignantly、shame、shocked等;判断评价的表现中,多选用消极的评判词汇,如 inappropriate、liar、ridiculous 等。 判断评价的比例明显高于情感评判和鉴赏评判。这些都说明,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报道者不断选用社会评判,有意识给读者描绘出一幅立体、生动的新闻图画,突出了新闻语篇的语言特征,同时也说明了新闻报道中更少地掺入报道者心理、情感方面的主观态度,突出了报道语篇的客观性。
两则新闻报道了同一事件,涉及到的参与者分别为:Kong Linlin(央视女记者)、保守党人权委员会主席Mr.Rogers(伯明翰保守党关于香港人权会议发言人)、Enoch Lieu(伯明翰保守党关于香港人权会议服务生)、CCTV (中国中央电视台)、Chinese Embassy(中国大使馆)、中国大众、中国网民以及参会观众。新闻报道内容是以陈述式、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言形式呈现的,基本上体现了新闻报道客观公正性的特点。但是在报道语篇的不同部分,作者使用的评价资源完全不同。不同的评价体系体现了怎样的态度意义和价值倾向?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评价理论认为情感是人们用来抒发和表达情绪的,即面对某一行为、事件以及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肯定或消极否定的情绪反应,只有人的情感受到影响之后,才会对他人行为或事物进行判断和鉴赏。鉴赏是对事物和现象价值的评判,包含正面和负面评判,属于美学范畴,包括三个方面:反应、组成、价值。反应是面向读者、听者情绪上的影响。新闻报道开篇选用大量属于反应范畴的积极类鉴赏 词 汇 ,如 : “hailed a hero”、“highly praised”、“heroic”、“excellent”、“good”等,然后选用欲望范畴积极类情感词汇,如孔的行为受到国民“outpouring support”,因其行为“maintain the country’s reputation resolutely”、中国政府“do award her handsome-ly”,展示了中方民众对此事件的强烈反响:捍卫祖国主权,给予当事人坚决支持和高度赞扬。报道看似客观,但丰富的情感资源词汇更多地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态度意义和意识倾向,报道者只借用转述形式,不掺杂个人主观评判,描绘出中方民众态度如此狂热,实际上是缺少理性、客观的表现。
判断系统属于伦理范畴,是依据道德准则对行为进行评价,运用明确或模糊语言来评判语言使用者行为正面或负面的含义。在判断系统中,人类行为被评价为道德或不道德、合法或不合法、接受或不接受、正常或不正常等[8]。报道在描述中国官方对此事件态度和回应时,更多地选用判断资源,使用直接和间接转述方式表现出来。如CCTV发表声明力挺自己的员工,“urged”英国政府采取行动,阻止此类“ridiculous incidents”的发生。中国大使馆在其网页上发文声明 “her ejection was completely unacceptable”,在一个“boasts freedom of speech”的国家里,发生此类事件确实令人“puzzling”。报道者采用消极判断词汇 “ridiculous”、“unacceptable”、“puzzling”表明中方立场和态度:驱逐央视记者离开会场的行为是不正当、不道德、不为社会所接受、不合法的行为。报道者看似选用直接客观的报道手段,其社会判断词汇的密集使用,暗示了中方只是在不断进行评判,对事件本身的客观性根本没予以考虑。
而在报道英方对此事件回应时,报道者主要是通过香港观察对参会观众描述来呈现的,如:“Hong Kong Watch said the audience remained?calm despite the row.There was a great sense of unity and sympathy for our speakers,for the volunteer who was assaulted,and for the people of Hong Kong,as well as a sense of shock that this woman behaved in this way.”从上述例句看出,报道者连续使用 3个情感品质评价词汇“sympathy”、“calm”、“shock”,1 个积极鉴赏评价词汇 “a sense of unity”,形象描述了参会观众对女记者打人行为感到震惊,对会议发言人和受害者充满同情,并表现出极大的团结精神,在严重事态面前依然保持冷静、客观和中立的态度,报道者对这种团结精神给予很高的鉴赏。
报道者同样使用直接引述方式来报道英方会议举办方的反应,如 “The individual concerned was removed from the conference centre and has had their pass revoked.”发言人话语中没有出现态度评价词汇,仅仅使用被动表达形式,比较客观地陈述了事件结果。因为语言中缺少心理、感受、情感的表现,更能说明英方对此事情表现出了客观公正的态度。
本文基于评价系统理论,从态度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情态、判断和鉴赏出发,对该新闻语篇进行评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报道者报道该事件时没有聚焦事件发生的详细过程,而是选用直接和间接陈述表达方式,大量选用态度资源词汇,态度资源的表现在报道的不同部分完全不同。报道中方对孔琳琳行为的反应时,大量选用积极类鉴赏词汇和情感资源词汇,而描写对会议组织方反应时,更多选用消极评判词汇和情感词汇,说明中方在此事件的解读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心理、情感、感受等主观因素,缺少客观色彩。报道英方时则很少使用态度评价词汇,对英方与会观众反应的描述中,积极类情感评价和鉴赏评价资源占绝对比例,说明英方在事件反应和处理方面持有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综上所述,在新闻语篇中建构评价体系,有助于揭示语篇中深层的态度意义,同时有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