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威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国药东风总医院,湖北十堰 442006)
在目前临床治疗中,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药物主要为核苷类似物,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虽然核苷类似物对于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是仍然无法彻底对患者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进行清除[1],另外长期使用该类药物治疗后,患者体内会出现耐药菌,影响治疗效果,停药后容易复发。另外这种核苷类似物治疗所需要的治疗疗程较长,患者治疗负担较重。
1.1 IFN 在宋芳芳等[2]研究中,提出长效IFN治疗药物。IFN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可以有效对病毒感染细胞进行阻滞,并且还可以对患者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在临床中IFNα属于细胞因子制剂,但是其具体疗效并不显著。
根据临床研究表明,一方面需要从IFN的剂量、疗程等方面进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研究出IFN的新型制剂,增加治疗效果。将IFNα聚乙二醇化制成长效IFN,不仅可以保证药物的抗病毒效果,还可以延长药物半衰期,使得药物血药浓度更加稳定。
1.2 白细胞介素 在李艺等[3]研究中,发现白细胞介素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并且患者还产生了乙型肝炎病毒抗体,但是对于单穿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而言,其治疗效果却并不显著。而将白细胞介素与IFN进行联合使用,相对于单用白细胞介素而言,效果较好。但是在停药一段时间后,患者出现复发症状,因此白细胞介素对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具有药物依赖性。另外采用白细胞介素治疗患者具有药物剂量依赖性,并伴有严重的药物毒性不良反应,不宜在临床治疗中大范围推广。
1.3 胸腺素 在赵绪海等[4]研究中,发现胸腺素a1对患者体内T细胞的成熟以及抗原类别的转换具有加速作用。另外对IFN细胞因子的分泌也具有刺激效果。另外还提出在胸腺素与IFN联合治疗中,两种治疗药物具有协同抗病毒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胸腺素治疗方法相对于IFN抗病毒治疗而言运用更为广泛。在其治疗研究中,对68例乙型肝炎患者给予不同治疗方法,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IFNα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胸腺素治疗,治疗完成后,研究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为61.7%;对照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为44.1%,组间差异显著。据此证明两种治疗药物具有协同抗病毒的作用,并且治疗效果更加。
2.1 蛋白疫苗 有研究采用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复合物疫苗,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免疫复合物疫苗在健康人体内可以产生特异性体液以及细胞免疫。并且在研究中,将采用30 µg的免疫复合物疫苗患者、采用60 µg的免疫复合物疫苗以及采用白蛋白制剂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可发现三种治疗方式下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通过蛋白疫苗进行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还有待观察,并且有希望研究出一种高效的治疗性疫苗。
2.2 DNA疫苗 有研究发现DNA免疫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结果发现,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采用DNA免疫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克服乙型肝炎转基因小鼠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无应答的现象,并且可以促使其融合基因的质粒能诱导增强。但是就目前的医学研究而言,尚没有针对DNA疫苗治疗的临床经验,单就其对人体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效果以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而言,暂时没有说服力较强的结果,该类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3.1 细胞因子 有研究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经过体外的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刺激后,会获得异质性细胞,这种异质性细胞具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限制性,另外具有非特异性杀伤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可以降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水平,并且还可以改善患者肝功能。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有研究提出,细胞因子的杀伤细胞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能力与机体细胞的频率以及重建功能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该研究仍处于观察阶段。
3.2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有研究发现乙型肝炎持续感染以及慢性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有关,患者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功能对于其乙型肝炎感染后的转阴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进行骨髓抑制后,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了具有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骨髓后,可以有效清除其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另外有研究中发现,在肝移植患者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据此证明乙型肝炎患者在获得了正常特异性细胞的免疫功能后,可以有效清除体内原有的乙型肝炎病毒。
IFN治疗药物虽然也属于一种乙型肝炎病毒抑制药物,并且病毒抑制效果较强,但是患者治疗12个月后效果会明显降低,另外药物不良反应较重,患者耐受力较差。因此研究更为安全、有效的乙型肝炎治疗方法刻不容缓。主要包括免疫调节剂、治疗性疫苗、免疫细胞疗法。目前多数治疗方法尚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