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在医疗关系中作用的思考

2018-02-09 05:38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庸医者医患

1 中庸的本质与医者之道

所谓中庸,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中庸所谈的“至诚之道”[1],从修身养性中看来,其实也是“真诚之道”。真诚、信任这正是作为医者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态度。

个人之间的互动是所有社会构成形成的起点,也是医患关系形成的本质。信任是人的一种态度和主观愿望,信任将周围复杂的环境和千差万别的人的性格简化为“二元”,即“可以相信”和“不可以相信”[2]。离开了人们之间的一般性信任,社会自身将变成一盘散沙。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在社会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信任都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医患信任是医疗活动的前提,是维系医疗活动的纽带,是医患关系中的重中之重。以中庸之中的至诚之道去相互对待,是所有医疗活动的第一步。

2 中庸的精华-信任

在早期,医患双方都会围绕着一个主题就是信任与识别来左右自己的行为。患者就医,医者医病,医方需要博取患方的信任,患方也只有相信医方医患关系才能初步建立。作为医者在与患者的交往中,也就是在人伦中,不断的磨砺自身,会将自身的良好的德行辐散到他人身上,使之受到感染而提高自己的德行。这种德行的外在是很明确的,精神的饱满富有生机、外表的端庄威严、行为合乎礼节都是内在修行良好的表现,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3],患者是多样化,复杂性的,习惯、身份、举止言谈和形象都各不相同,如果想达到初步的相互信任,在相互接触时,也就是患者接诊时就要以诚相待,在这时医方别无选择处于主动的一方,患者处于被动方,因此对医生的职业素养及人格素养的要求很高。

当然就医生个体而言,其外在信息的展示、传达是博取患方信任的最初亮点。患者的就医需求与医生的外在信息重合,促使医患信任在短期内建立。另一方面医者在生活中要亲近有德行的贤人“亲贤”[4],从而在人伦中增加自己的阅历,学习与人相处之道,尤其是不同的人的德行思想,这是一种很积极的入世观念。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相同,不论是地位还是思想,子曰:“因材施教”,所以对于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的不同不是指有色眼镜的不同,而是指适合的方式不同,因人而异但都合乎礼节。反过来说,不同的人也应该追求不同的德行方向,不仅仅是适合自己的本性,还能够适合自己的身份地位,处理好不同关系之间的模式异同,但是根本是一致的。责任和义务在医患信任关系中也必须有所体现,这也是医患信任的特殊性。医生面临的是核心接触点复杂而宽泛的对象,医者主要处于倾听的位置,患者的表达也需要取得医生的信任,有一部分患者处于某种原因会隐瞒真实病情,这就会为以后的相互信任埋下隐患,信任是相互的也要维持和持续的,需要精心呵护和培育。

信任在不断的成长和升华,将直接影响双方的状态是回到原形还是持续发展。建立信任不很容易,破坏信任却极容易。多次做出值得信任的表现,也不一定能让你真正信任他,而只要出现一次或少数几次令人不信任的行为,已经建立的信任就会瓦解。建立信任和破坏信任之间的不平衡,是由于认知因素的作用。在认知判断体系中,负面信息往往印象更深刻,所占权重更大。所以医生的一言一行都需要围绕与患者之间已经建立的信任。即使是医生护士之间不经意的一句话,查房时无意的一个眼神,患者就诊环境的嘈杂,医生对症状的模糊解释等,都可能让已经建立的信任瞬间限于无形。而此时医患关系倘若依然继续,那么在充满着不信任的过程中完成的医患过程,就是医患矛盾的孕育过程。

3 中庸的延展

中庸的涵义从本质来说,即是合适的状态。用中立的思维状态去思考事情,没有成见的影响,是最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德性的眼光的。然而人们普遍对中庸产生了一种误解,认为中庸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随波逐流,但正好相反,中庸反而是最具有观点和态度的。因为有中立的心态,看待问题就会更加清晰。当今社会中医患矛盾明显,关系紧张,就是应为医患双方都没有以中庸之道思考问题,当代人很多丢失了自己的信仰,唯金钱论,唯实物论,唯功利性非常普遍,有患者认为自己得病是倒霉,心里一团火气,当今看病难,看病贵,媒体大力渲染,影视剧夸张的表诉,都促使患者对医生不相信,有人宁愿相信鬼神,患病以为中了邪神,病情痊愈认为是鬼神保佑,可发生任何其他问题则考虑是医生的责任,从而引发进一步医患矛盾。关于鬼神的问题,笔者的态度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状态,也就是常怀敬畏之心。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对于鬼神,除敬畏之外,并不会过分的研究,而是保持不具有功利心的信仰,同时常常自省[5],改正身上能发现的小毛病,又能为善而不作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儒家观念中,天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人长久处于其中必会耳濡目染;天道至善,因此天之道即是人应当遵从并极力追求的大道,也是人性的基础,人敬天就在是在另一个方面对自己的德行自我反省,如果医患双方都能做到心中有敬畏,心中有感恩,时常自我反省,相信绝大部分的医患矛盾都会消失于无形之中。

中庸思想始终表达的是一种独立思考,向善的思维态度,且其对于君子的要求是进退有度,举止合宜,重在合适。这与“和稀泥”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最核心的相异点就是中庸需要人们自主思考,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向善的公正的定夺,是有所选择的,甚至于立场鲜明的。最终这样的思维态度会影响到周围的人们,这是一种文化摇撼力,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征服。譬如叱咤世界风云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圈,日韩文化乃至于东南亚文化都能找到中华文化的痕迹,这是文化自信。

4 中庸的意义及在医疗关系中的作用

保持理性的美德无论在任何时间与地点都是值得赞扬的存在。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修身的起点,唤起最初的善之本性,而修身能知何为明德[6],何为好恶,分清好恶,分清不同的情况下的处事方式的区别。但是中国内部尚有未接受相应教育,没有文化基础的人,势必缺少认同,主要原因是因为一方面文化水准差距太大,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基础不牢固,无法顾及生存以外的事情,人性本善,与天相合,受到外物的刺激才会生变。若内心无法保持平静而过分感于外物,就会喜怒无常,这不是因为人本性就如此,而是因为无法抑制外物刺激导致的激情[7],如果连生存都有问题时,对于一个患者来说就不是信任了,可能会滋生出怀疑社会的心理,在这种条件下与他讲中庸之道,理性的美德无异于对牛弹琴,不如解决实际问题来的更实惠。同样也有一些个别文化水准高的人在浮躁情绪的影响下,出手伤害医护人员,玷污了自己所受教育,没有自知之明,每一个自明者都具有理性的美德,真诚之道作为一种德行的基础性要求,对君子的行为进行全面的约束和教化,向着至善的方向发展自己。这种发展是无尽头的,一方面,天道是深不可测的,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变化万千的,人心难免会有感受不到的部分,但是君子之德本质上来讲就是来自于天,不停的感受天道是无法停止的;另一方面来说,德行是没有最好而有更好的,不断的追求更高更善的德行,是君子本心的要求。这种对“至善之德”的不断追求,是人不断向上的渴望。

信念、信仰始终是人们上进的动力,儒学,能够看到更多曾经被掩盖掉的东西[8]。儒家的思维方式作为中华文化根基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学博大精深,中华文化需要被儒学承载着,推动华夏民族傲立与世界民族之林,而我国现在的国学教育令人心惊,现在社会的文化走势几乎动摇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浮躁的气息无法得到安抚,医患关系紧张程度就可看出一般,因此发扬儒家中庸思想,在它所构造的秩序中,看似松散而没有外在的保证,但是却从相反的方向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内心的信任,从而形成了更加牢固的关系链条,以中庸思想感悟、约束医患双方言行,必将促进医疗行为的顺利进行,也是教化最终的结果。

[1]马作峰,王平,姜瑞雪,等.论中庸思想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文化基础 [J].中医杂志,2013,54(10):811-813.

[2]王君柏.论中庸传统与社会理性的营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2):92-97.

[3]陈竹,田蓉,樊一桦,等.浅谈孔子思想及对中医学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6):154-156.

[4]胡俏,焦长勇,周美琴,等.中庸工作重塑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7,37(5):459-464.

[5]李启明,陈志霞.中庸实践思维的结构和测量[J].心理研究,2014,7(1):23-28,35.

[6]吕美祯,潘家玮,郑淇,等.大学生中庸思维对宽恕及自我宽恕的影响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71-74.

[7]马建新,解如华.儒家中庸思想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35(1):98-100,123.

[8]蔡红兵,张军一,罗荣城,等.中庸治疗:中晚期肿瘤治疗的医学新思维 [J].医学争鸣,2017,38(4):22-25.

猜你喜欢
中庸医者医患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