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林,黄希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新生儿科/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传统的护理思路、方式、方法必将受到冲击,传统护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否提供个体化、全方位的护理。已有文章报道了精准护理在癌痛的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但尚无精准护理对新生儿疼痛管理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探讨了精准护理在新生儿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据统计,新生儿自出生后会遭受各种直接的疼痛刺激,其中87%的疼痛经历均与必须的治疗及护理有关[2]。研究表明,新生儿疼痛的主要来源包括:①诊断性操作:动脉穿刺、支气管镜检查、足跟采血、腰椎穿刺、早产儿视网膜病检查等。②治疗性操作:脐动静脉置管、PICC置管、胸部物理治疗、经口鼻腔吸痰、气管插管、置入胃管、肌内注射、静脉穿刺、机械通气等。对超早早产儿而言,更换尿布、体温测量等日常的护理操作,甚至病房光线、噪音水平等都将作为疼痛刺激给其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3]。
目前,尚无文献报道新生儿疼痛评估的具体时机,大多数对新生儿疼痛评估的研究主要选择在侵入性操作之后。由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比婴儿和成人更加强烈和持久[4],因此疼痛评估不应该局限于部分疼痛刺激性操作之后。针对新生儿这一特殊群体,应该建立全程的疼痛评估流程及相应的制度。
余淑仪等[5]通过研究集束化护理在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的作用效果中发现,“体位支持+抚触+口服葡萄糖水+安抚奶嘴”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单项干预措施。刘春庆[6]发现,联合使用“襁褓包裹+音乐疗法+非营养性吮吸”比单一的护理措施更能减小穿刺过程中心率的波动范围,降低啼哭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在新生儿疼痛护理时,应采取集束化护理措施、多种干预措施联合使用的方法可取得更好的效果,且在干预结束后,需评估干预效果,并根据患儿具体情况找出最优组合,在多次护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个性化的、有效的护理规范,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
众所周知,对疼痛刺激反应程度最轻的时候是在吃饱后即将进入睡眠状态时,处于饥饿、清醒状态,尤其是熟睡状态被刺激醒的新生儿,其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最大。因此,在疼痛刺激前,医护人员应保证病房安静舒适,并给予适当的奶汁,再加以安抚,以避免新生儿处于激惹状态;操作过程中,继续给予安抚,或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等措施,并予以体位支持。保持适当的体位,即新生儿最放松、最舒适的睡眠姿势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的疼痛承受能力[7]。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整个过程均可让其父母予以袋鼠式护理。操作结束后,及时评价干预措施是否有效,适时再评估再处理,直到患儿疼痛程度转为轻度或无痛为止。
在精准护理模式下减少不必要的疼痛刺激是每位医护人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新生儿疼痛护理实践中,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①进行穿刺性操作之前,与管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尽量使多种验血标本在一次操作中采集完成,避免反复穿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②在采集足底血等末梢组织血液时,尽量不打开箱门或将新生儿包裹并置于提前预热好的辐射台上,防止因环境温度降低导致患儿周围血管收缩,组织末梢血运不良以致采血失败。③为新生儿粘贴胶带时,在保证固定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与皮肤的接触面积,避免粘贴在头发上;对早产儿要避免使用粘贴性强的胶带或敷贴;此外,在去除胶带或敷贴前,应予以石蜡油或温生理盐水进行充分浸润,然后再轻柔去除。总之,工作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操作,加强人文关怀,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新生儿不必要的疼痛刺激。在精准护理模式下,教会父母有关新生儿疼痛护理的方法,允许并鼓励父母参与新生儿疼痛的管理也许是今后该领域发展的方向。
临床实践中,非药物干预措施并不能完全缓解新生儿的所有疼痛,当其对疼痛刺激无缓解作用时就应该采用药物镇痛法,但长期以来国内医护人员对新生儿镇痛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一般认为镇痛药物会影响新生儿神经系统和智力发育[8]。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疼痛无效时,可根据指南合理使用镇痛药物,临床药师应严格监控用药剂量,加强对医护人员药物相关知识的培训。但研制出新生儿专用的药物乃是当务之急,国家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支持并鼓励药物生产商生产针对新生儿使用的小剂量药物,同时应成立专门的科研力量研制此类药效好且毒副作用低的新药。
疼痛作为人体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一直被大家关注,而病人的主诉是目前测量的金标准。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疼痛对新生儿这一类特殊人群所造成的近远期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未来的精准护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①建立专门的科研力量研发适合我国且不受评估者主观意识影响的疼痛评估新技术;②在新生儿科组建疼痛专科护士管理小组,除了为新生儿提供疼痛护理服务外,该小组还负责定期对新生儿科一线护士进行疼痛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及考核;③医护合作,针对疼痛敏感或处于中重度疼痛的新生儿,建立全程疼痛评估机制并对部分患儿进行疼痛随访记录。本文仅从理论上探讨了精准护理模式下如何对新生儿进行疼痛评估和护理,缺乏相应的临床实践经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精准护理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加强多学科间的协作,研制出客观评估新生儿疼痛的工具,并努力探索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新技术、新方法,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新生儿疼痛护理规范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