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食品分析”课程现行考核方式状况分析

2018-02-09 05:17
职业技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食品分析考试食品

张 琦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0 引言

高职院校中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主要是面向食品相关行业,为食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检测等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管理第一线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掌握食品加工、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安全管理、食品营销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测、食品营养分析与设计、食品营销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更着力于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食品分析”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应更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食品分析是食品生产及销售等相关领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研究如何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进行分析、检验及控制的一门极为重要的科技型应用学科。主要针对各类食品的组成成分进行研究、分析及检验,并对食品品质做出判断和评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针对高职院校,“食品分析”课程更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以及职业技术课。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食品感官分析、理化分析、仪器分析等方面的分析检测原理和方法,与生产、科研、教学紧密相关。该课程的重点是食品主要营养成分分析、食品中各种食品添加剂的分析,以及食品中农药残留以及兽残的分析及检测,等等。

考试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评价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中的考试不同于中小学考试,也不同于社会性的选拔性考试。高等教育考试是考核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水平掌握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具备了对知识灵活运用的实践能力。[1]所以,考试内容和方式除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更应检测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则要通过考试结果,诊断学生的短长处,分析学生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食品分析”作为食品营养与检查专业学生的职业技术课,运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手段,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好的导向作用。

希望通过本文归纳现行的“食品分析”课程考核方法的特点,能为后续考试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提供参考。

1 高职“食品分析”课程考核方法现状分析

1.1 考试重理论,轻操作,内容局限于教材,理论性偏强

如今“食品分析”的课程考察,考试内容多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而这种考核方式偏重于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效果,对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实操能力考察有所欠缺,并且会导致学生平时的学习敷衍了事,仅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在学期末进行突击,简单机械性的记忆,无法真正实现对学生实操技能等综合技能水平检测的目的。刘亚兰调查了10余所地方高校的考试改革现状,发现教师和学生虽然都知道应用能力考核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知识考核比能力考核更容易操作,成绩更容易量化,因此在实际考核中还是偏重理论知识考核。[2]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考试仍然保持着应试教育的模式,这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不相符的。

1.2 考试形式单一,以闭卷理论考试为主

“食品分析”课程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食品检验等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课程考核应该根据该课程的实际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目标采用以技能考试为主,理论考试以及平时成绩为辅的考试形式。综合应用各种考试方式,各取所长,使考试真正达到以考促教的效果,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考试的操作方便,减少考前准备的工作量,以及实验室有限等现实原因,笔试形式较其他形式要被采用得更多,一些学校甚至将实训内容的考核也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王富平指出,传统的纸笔测验在测查知识的掌握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难以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别提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了。[3]理论考试多,技能、实操考试少,这样单一的考试形式,不能体现专业课程考试特点,不能满足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忽视了专业课程运用价值和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与培养。[4]同时,也不能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实现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目标,培养多样化人才,多样化发展学生个性,必然要求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1.3 期末考试成绩比重过大,无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创造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都安排在学期末,且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大都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学习,死记硬背考点,几乎没有学习过程的考核,即便有平时成绩,也大多是对学生考勤、课堂表现的评价。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仅仅通过一次考试来下定论是很不合理的。

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成绩的比例仍以期末考试比重最大。而针对“食品分析”这类对学生动手实操要求较高的课程而言,就更是缺乏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理论考核无法很好地起到督促学生对实操练习的重视。

1.4 重结果,轻过程,分析反馈不足,无法体现教学指导作用

“食品分析”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检验教师是否完成了学期初拟定的培养目标,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目的。

但是现实情况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试对于学生而言,取得好成绩是为了拿到学分,为了拿到奖学金,反而不在乎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得到了多少实操动手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考试也仅意味着一门课程的结束。难得有教师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2 改革方向

笔者认为,根据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食品分析”课程的特点,该课程的考核应进行大胆的创新改革。如增加技能考试,降低理论考试所占比例,提高实践考试所占比例。

将考试融入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阶段性测评的比重定为5%,一个学期共测评4次。平时成绩的比重占20%,具体的标准应进行分类细化,课堂的出勤率占比10%,课堂的参与度占比10%(学生自行收集材料,课堂讲解部分),技能考核占比30%,最终期末的卷面分数占比30%。

这样的考试模式能让学生认识到实践与理论的同等重要性,期望鼓励学生平时自主学习,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改变学生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行准备课件授课,走上讲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查看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料,反思自己教学内容的优缺点,同步进行改进提高。[5]

完善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仅能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能通过考核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综合实践能力,还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反馈,为后期优化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3 结语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真正实现与社会和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6]学校组织的考试应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考试形式的多元化。最终成绩的核定应该增加平时成绩以及实践成绩的比重。利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创新式学习、开放式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也要通过考试结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这才是高职教育考试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食品分析考试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高职《食品分析》教学内容的重构与优化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