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是维持生命的关键,目前常用绳梯式穿刺方法,容易出现血栓、血管狭窄等并发症,对血管较短、穿刺难度较大的动静脉内瘘存在局限性[1]。本研究分析了扣眼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将2015年5月—2017年1月11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分组,各有55例。扣眼组男33例,女22例;年龄21~76岁,平均(40.12±2.76)岁。对照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21~77岁,平均(40.91±2.82)岁。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绳梯法穿刺技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扣眼组采用扣眼穿刺技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所有穿刺由同一护士进行操作,以同样进针深度、角度和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8~12次,直至皮下隧道形成,隧道口进针点为扣眼。后续穿刺只需消毒后剔除扣眼处血痂,并改钝针从扣眼处缓慢推送,沿着隧道进入血管[2]。
比较两组维持性血液透析穿刺成功率;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和动脉瘤发生率;患者穿刺疼痛评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剧烈)、生活质量水平(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采用SPSS 18.0软件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作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扣眼组维持性血液透析穿刺成功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76.36%,P<0.05。
扣眼组穿刺疼痛评分为(1.00±0.56)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水平(92.73±3.65)分,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分别为(3.24±0.21)分和(78.54±3.56)分,P<0.05。
扣眼组无一例出现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和动脉瘤,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和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5.45%和7.27%,P<0.05。
扣眼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特点主要有:在动静脉血管穿刺过程需穿刺同一部位皮肤和血管穿刺点,在血管隧道形成后需用钝针穿刺,若仍用锐针穿刺,容易损伤血管隧道,引发穿刺点出血。和传统的血管穿刺方法比较,扣眼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可显著提高血管穿刺成功率,降低血肿、血管瘤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穿刺难度,缩短穿刺时间[3-4]。
扣眼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需注意几个要点:第一,合理选择穿刺针,一般需选择针头光滑,质地柔软动静脉内瘘针,降低透析器堵塞发生率,避免因静脉压过高出现透析机报警。还需选择针尖有背孔的穿刺针,确保穿刺过程血流量最佳[5-6]。第二,合理选择穿刺点。一般选择桡动脉、肱动脉、肘静脉、头静脉穿刺,动静脉穿刺点距离大于10 cm,在实施扣眼穿刺技术时需遵循近心端进针,避免损伤血管组织。第三,扣眼穿刺实施过程需合理选择针尖斜面和穿刺角度,对皮下脂肪薄和血管浅的患者进针角度偏小;皮下脂肪厚血管深者扣眼穿刺技术大。穿刺过程选择针头斜面向下方向穿刺,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7-8]。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穿刺技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扣眼组采用扣眼穿刺技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结果显示,扣眼组维持性血液透析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扣眼组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和动脉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穿刺疼痛评分、生活质量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扣眼组穿刺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扣眼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穿刺疼痛,降低动静脉内瘘血管狭窄和动脉瘤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余美芳,徐青,张青春.动静脉内瘘钝针与锐针扣眼法穿刺技术的临床效果比较 [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4):73-74.
[2]厉淑荣,王会,邵倩,等.扣眼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21):90-92.
[3]郑淑娟,黄秀碧,简小兰,等.开展钝针扣眼穿刺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保护内瘘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8):49-52.
[4]杨雪群,梁业梅,钟秋,等.绳梯扣眼法应用于动静脉内瘘穿刺口止血效果的观察 [J].护理研究,2014,28(4):449-450.
[5]张晓燕.两种动静脉内瘘穿刺法的临床效果比较[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6):1738-1739.
[6]赵丽娟,林初媛,龚丽萍.扣眼穿刺在血液透析中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的研究进展 [J].黑龙江医药,2015,28(5):1171-1173.
[7]何娇玲,詹月妹,张丽娜.钝针扣眼穿刺技术对内瘘血管瘤影响研究 [J].中外医疗,2016,35(23):56-58.
[8]康彩花,高翠莲,张艳,等.扣眼穿刺技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研究进展 [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0):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