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蓓张 翥
(1 河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5级,河南 郑州 450008;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导师张翥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诊疗中心主任,从事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与诊治30余年,对水肿病的诊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经验,对水肿(edema)的中医治疗也有很深的造诣,余有幸师从张翥教授,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获益匪浅,现将论治中医水肿部分的一点经验述之如下。
水肿是指因受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情志内伤等因素,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转运,肾失开阖,膀胱气化失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导致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肿的一类病证。
中医学博大精深,自《内经》起就对水肿有一定的认识,水肿在《内经》中称为“水”,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关于水肿的临床表现,《灵枢·水胀》描述为“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灵枢》中对水肿的描述非常形象,最初可见眼睑及面部浮肿,继之可出现双下肢、腰背的水肿,更甚者男性可见阴囊的水肿,女性会阴部水肿,病情严重的还可出现胸水、心包积液、腹水,使腹胀大如鼓。有关水肿的发病原因,《素问·水热穴论篇》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认为水肿的发病与肺肾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讲的是脾与水肿的关系。肿满多为湿聚,《内经》认为凡浮肿、胀满一类湿邪留滞的疾病,都由脾脏的功能失常导致的。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为肿满。由此可见《内经》对水肿病的认识已经比较明确了。张翥教授认为水肿的发病原因可归纳如下。
1.1 病生于外 风邪外袭 内经认为水肿可因感受外邪所致,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通调,上则津液不能宣发外达以营养肌肤,下则不能通调水道而将津液的代谢废物变化为尿,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如肾风、风水一为劳汗当风,一为风客玄府。
1.2 病生于内 脏腑失调 内经中认为水肿可因脏腑失调所致,多责之于肺、脾胃、肾等脏腑。内归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痈疡疮毒生于肌肤,未能清解而内归肺脾,脾伤不能升津,肺伤失于宣降,以致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发为水肿。《济生方·水肿》谓:“又有年少,血热生疮,变为肿满,烦渴,小便少,此为热肿。”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因素,伤及脾胃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肾者水脏,主津液”,气化失常,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使水肿顽固难愈。
关于水肿的治法,清代《证治汇补·水肿》对前贤的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治水肿“宜调中健脾,脾气实,自能升降运行,则水湿自除,此治其本也。”并且又列举了水肿的分治六法:治分阴阳、治分汗渗、湿热宜清、寒湿宜温、阴虚宜补、邪实当攻。
2.1 注重肺脾肾 先实脾土 次温肾水 本病的病位在肺、脾、肾三脏,在发病机理上,肺、脾、肾三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景岳全书·肿胀》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如肺脾之病水肿,久必及肾,导致肾虚而使水肿加重;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使水肿更甚;肾虚水泛,上逆犯肺,则肺气不降,失其宣降通调之功能,而加重水肿。因此,肺脾肾三脏与水肿的发病,是以肾为本,以肺为标,而以脾为制水之脏,宋代医家严用和关于水肿的治疗提倡宜“先实脾土,次温肾水”,治疗应先补土实脾,温补脾阳,而后温补肾阳。《济生方》“先实脾土,脾实则能舍水,土得其政,面色纯黄,江河通流,肾水行炎,肿满自消。次温肾水,骨髓坚固,气血乃从,极阴不能化水成冰,中焦温和,阴水伴流,然后肿满自消而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2.2 辨证施治 分清阴阳 元代《丹溪心法·水肿》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这一分法对临床辨证有重要指导意义。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其肿多先起于头面,由上至下,延及全身,或上半身肿甚,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多逐渐发生,或由阳水转化而来,病程较长。其肿多先起于下肢,由下而上,渐及全身,或腰以下肿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不烦渴,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虽然以阳水、阴水为纲,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但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亦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虚,水邪日盛,便可转为阴水;反之,若阴水复感外邪,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肿势剧增,又可表现为以实证、热证为主,而先按阳水论治。
2.3 专方专用 提高疗效 导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联合运用专方专药的诊疗思路于临床。专方如防己黄芪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是益气利水的代表方,《金匮要略》治疗水肿病的原则是腰以上发汗,腰以下利小便。《外台秘要》中“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防己黄芪汤由防己、黄芪、白术、炙甘草4味药组成,用法中加入了生姜、大枣。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以补表虚,防己、白术利水祛湿,生姜、甘草、大枣调和营卫。药味精简,配伍严谨,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行,标本兼顾。防己,功效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用于治疗水肿,腹水,小便不利,含有十余种生物碱,直接作用于肾上腺,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及镇痛的作用;黄芪,功效健脾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并且含有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及皂甙、黄酮、多糖等,具有调节免疫、促进血清及肝脏蛋白质更新、降糖、预防血栓等作用。有研究报道,黄芪可减缓肾小球内膜病理变化,抑制系膜增生,改善肾小球血管内皮功能,对肾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还有加减常用的川芎,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其主要成分川芎嗪,能减少肾小球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减轻足细胞损伤、抑制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还可以增加肾血流量,提高大鼠MN模型的内生肌酐清除率,并且降低血液黏度、拮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形成[2]。白芍,功效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含有芍药总苷及安息香酸等,白芍总苷可以通过影响nephrin蛋白表达、降低IL-1表达等多种机制显著地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3]。积雪草,功效清热利湿,消肿解毒。研究发现,积雪草能够抑制TGF-β1、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并下调肾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 的表达,具有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作用[4]。如上所述,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有机结合,常起到相得益彰的功效。
2.4 重视预后调养 控制饮食 孙思邀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大凡水病难治”,在预防水肿复发和调养上提出许多建议,一是慎口味,“痉后特须慎于口味。又复病水人多嗜食不廉,所以此病难愈也”,苦瓤丸治疗遍身大肿乃瘦后再次强调“三年内慎口味”。强调水肿病人在饮食上注意少盐,清淡饮食;导师临床治病,经常告诫患者改善不良饮食习惯,要向信奉宗教一样虔诚地控制饮食,低盐低脂低蛋白饮食,避免大吃大补。二为情志,慎忌“丧孝、产乳、音乐、房室、喧戏”“其房室等,犹三年慎之,永不复重发。不尔者,痉而更发,重发不可更治也”,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房室的节制,情志的舒畅,避免恼怒、思虑,规律作息、不熬夜等。药物治疗和生活调养对于水肿病的防治缺一不可。
万某,女,57岁。2016年2月5日来诊,自述反复眼睑及双下肢浮肿1年,伴间断尿频、尿急,尿常规:红细胞:(2+)、白细胞(2+),在当地卫生所注射左氧氟沙星及口服八正散,病情减轻,后出现腰酸乏力、颜面部浮肿、晨起较甚,尿常规示:红细胞:(2+)、白细胞:(2+)、蛋白:(1+)、颗粒管型:(0~2),诊断为慢性肾炎。又多次注射左氧氟沙星、口服螺内酯片及八正散,浮肿渐消,症状暂时缓解。后易感冒,反复感冒引起症状加重,并伴乏力、纳差、怕冷、便溏、小便短少,查尿常规示红细胞:(2+)、白细胞:(1+)、蛋白:(2+)、颗粒管型:(0~2),遂来导师门诊求医。现症见:面色萎黄、乏力、纳差、怕冷,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日1~2次,眠一般。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胃中寒冷证。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处方:黄芪60 g,防己20 g,白术20 g,生姜皮12 g,大腹皮12 g,桑白皮12 g,茯苓皮12 g,薏苡仁20 g,山药12 g,白茅根30 g,白花蛇舌草30 g,积雪草30 g,一周后复诊,诉初诊症状较前好转,现自觉较前有力,偶有眠差,治则不变,加酸枣仁20 g,半月后再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纳眠可,大便转实,查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颗粒管型:(-),继服上方1月,诸症皆除,后以防己黄芪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服用半年后,诸症悉除。1年后随访,期间未见复发。
按:余导师对急、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症引起的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肿者,善用防己黄芪汤为主,随症加减:水湿浸渍,壅阻不行者全身水肿按之凹陷,身体困倦,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可合 “五苓” “五皮”等方通阳利水;湿热壅盛者,见遍身浮肿、胸腹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沉数者,合疏凿饮子清利湿热。脾肾阳虚,腰以下肿甚,纳差便溏,神倦肢冷,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白,或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者,合 “实脾” “真武”之类温脾肾之阳,化气行水。
[1]周承.中药黄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2):100-101.
[2]谭宗凤,罗光燕,孙兴旺,等.川芎嗪对大鼠膜性肾病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551-2553.
[3]刘冬恋,马松涛.白芍总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8):1143-1146.
[4]张翥,秦中豪.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和药物干预[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7):565-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