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口语课堂移动学习体验的调查与分析

2018-02-09 02:20
镇江高专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英语口语学习者语言

陈 献

(浙江农林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使移动学习(M-learning)逐步进入人们的生活。关于什么是移动学习,学术界还未有统一的定义,但基本认同它的某些特征。“英国伯明翰大学的Sharples教授曾指出:“由于移动学习具有可移动性和情境性相关的特点,移动学习成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学习技术和形式。”[1]移动学习具有地道的语料、真实的场景、便利的连接等特征,移动技术与语言学习的结合产生了MALL(Mobile-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这一学习模式,它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结合模式之一。在这种趋势下,基于语言学习理论与移动技术学习理论,将移动技术与某一语言技能习得有机结合,进行合适的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势必会对该领域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班级人数过多时,很难进行有效的口语教学;即使师生比例合适时,语料的原真性、口语实践活动的频率、情景的真实性等都是较大的挑战。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学习管理系统、人工智能系统、语音识别技术等)的实施,可以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改善创造契机。目前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移动技术与某一语言技能的习得(如口语习得)深度融合,从而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教学。

1 研究背景

国际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CALL)领域权威期刊之一的美国LanguageLearning&Technology期刊于2013年第17卷第3期专刊讨论了移动学习的应用及对语言教学的影响。该专刊的5篇文章视角各异、内容丰富,涉及的技术或设备有播客、安卓或苹果系统手机、ipad;语言角度涵盖了语法、写作、课堂教学、阅读、口语流利度等。大多研究注重使用者/学习者的体验认知,从学习者的视角进行研究。这些文章展示了国际上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成果和关注热点,也说明移动学习已成为学者关注焦点。近期在中国期刊网通过关键词“移动学习”搜索核心期刊论文,可得到911篇,涵盖移动学习与基础应用、移动学习技术研究、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等各方面研究,以最近5年为多。以“移动学习”并含“英语”搜索核心期刊论文,显示有56篇,从2009年的2篇增长到2016年的12篇、2017年的9篇。据胡茶绢和沈春蕾对国内2004—2014年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综述分析,近十年来,发表在CSSCI上的24篇相关文章主要关注了5个方面:移动英语学习理论模式;移动英语学习技术;移动英语学习资源建设;移动英语学习实践以及移动学习的教师角色及能力;在研究角度上,“利用移动学习技术创造培养英语听、说等英语能力的实践研究已经展开,只是为数不多,如曹超、张洁、李艳平等”[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移动学习近年来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相关研究中将移动技术理论与某学科领域相结合,特别是与语言学习深度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比较缺乏。此外,从学习者的感受和体验出发探讨移动学习与英语口语习得的研究更是鲜见。

2 调查与分析

2.1 研究目的、对象、方法与结果

研究如何将移动学习有效引入大学英语口语学习,有必要对学习者情感认知、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和动机等进行调查与研究。笔者设计了面向学习者的移动技术与大学英语口语习得体验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发出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移动技术引入课堂尤其是大学英语口语课堂的体会。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东南部某所大学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在校生。问卷共19道题,主要包括5个部分:基本信息、自主学习模式、移动设备持有率与使用情况、英语口语能力自我评估、英语口语移动学习的习惯与态度。其中1— 4题为基本信息采集,对移动学习经历的体验和感知方面,设置了4道多选题,其它均为单选题。

截至2017年7月1日,收回问卷172份,有效问卷161份,有效率93.6%。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中,男生75名,女生86名。数据显示,学生拥有智能设备的比率高达95.93%,但有34.78%学生表示没有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经历,在有相关经历的学生中,仍有34.43%学生表示不喜欢这种经历。是否经常将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用于英语口语的学习,有52.91%学生表示没有。是否熟悉苹果和安卓系统应用商店里的教育类应用软件,有40.12%学生表示不了解,另有几乎同样多的学生表示只是稍微了解。是否知道苹果或安卓应用里有支持与英语国家的人士进行交流的应用,多至73.8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但与此有对照意义的是,是否习惯借助于移动设备进行学习,63.98%的学生表示习惯,4.97%的学生表示非常习惯,只有0.62%的学生表示非常不习惯。81.98%的学生认为移动设备的使用会对英语口语学习有所帮助,75.58%的学生赞成课堂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进行讨论、完成作业,90.7%的学生支持教师在英语口语课堂活动中使用移动设备,并在移动设备中布置相关任务。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大学生并不排斥将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引入学习;相当多的学生也认识到在英语口语学习上,移动学习能提供更多的资源与空间,如在回答问题“你认为将移动设备引入英语口语学习,会有什么好处”时(可多选),90.7%人次认为“网络上资源丰富”,75.58%人次认为“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和学习”,56.4%人次认为“可以接触到纯正的发音”。但大学生在主动探索与主动学习方面有一定欠缺。如在回答问题“你认为移动设备引入日常学习的突出矛盾”时(可多选),79.65%人次认为是“难以坚持使用,不能形成系统使用习惯”,48.26%人次认为“需要教师推荐应用以督促学习”,另外,45.35%人次认为“免费无线网络没有或者网络速度慢”。学生群体对移动技术的发展也有不同的态度。在回答问题“对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你对将它们引入学习的观点是什么”时,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我挺喜欢,但是自己不会主动去了解和使用”,37.21%人次学生认为“我非常喜欢并且能很快接受和使用,它们帮助了我的学习”。

2.2 结果分析与对策

Web 2.0持续发展,Web3.0即将到来,这些使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途径和资源日新月异。10年前的移动学习研究者指出网速过慢或者资源匮乏阻碍了移动学习的应用,而现在的研究者更多地担忧如何在海量的资源、多样的途径里进行选择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移动技术的发展与学习习惯的改变促使移动技术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但是,技术的提高不表示相应理念的及时跟进,移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萌芽状态,有关移动技术对学习者以及移动学习体验影响的理论框架相对缺乏。海伦“用‘Frameworks of Mobile Learning’(移动学习框架)作为关键词在谷歌学术进行搜索,结果仅显示3篇已经发表的论文”[3]。其中,Sharples等认为移动学习是“借助和使用个人和移动技术进行频繁交互而产生的情境中的会话”[3],这指出了学习者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移动学习在英语口语习得中帮助产生情境的重要性。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既要有“可理解的输入”,也要有“可理解的输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获得地道丰富的语料易如反掌。在输出交流方面,对象也不再局限于教师与学生,而可以是世界各地的母语使用者或者语言学习者,甚至是人工智能。以上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智能设备拥有率很高,学生对将移动学习引入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持欢迎态度,但在学习资源的选择、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与保持上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支持。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方面,应将学习者的特点放在重要位置,真正做到将移动学习有效引入口语课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学生群体的变化,及时将移动学习引入课堂。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00后”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也应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及时引入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与学习者对移动学习认识不足,把移动设备看作是学习过程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移动学习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学生要提高信息素养”[4]。教师和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态度会影响学习效果,这包括对移动设备与技术使用的态度。Rogers的新技术接受曲线显示,学习者对新技术的接受以及与它的关系处在动态变化中;新技术接受者经历获知、说服、决定、实施和确认5个过程,因个体而异,表现为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起众多跟进者、后期众多跟进者以及滞后者[5]。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对于新技术的接受都会有一个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引导工作非常重要。学校相关部门应尽可能给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技术培训以及移动教育管理方面的学习机会等,以此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带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形成将移动学习引入课堂的积极的氛围。

2) 学习者的移动学习感知和体验应成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我们知道大多数学习者在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会挣扎前行……,移动学习似乎更多地属于学习者,而不是教师”[6]。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对学生的移动学习感知和体验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要适时介入与引导,并能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计。是将移动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放入课堂进行正式学习?还是转为课后使用移动学习进行辅助性地非正式学习?在教学评估上,移动学习比重占多少?移动学习工具如何正确选择(如Apps、聊天工具、聊天室、专门的语言学习平台等)?这些问题都应结合学习者的特征作出及时而正确的判断,从而构建一个合理具体的教学设计。大多数学生对移动学习进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持欢迎态度,但也有某些学生对此排斥、不习惯;即使在支持移动学习的学生群体中,对于学习经历的感知和体验也存在差异。教师通过一段时间了解不同群体的感知情况,可以进一步夯实教学设计的基础。

3) 关注学习者移动学习的动机,选择和设计合适的移动学习应用。“我们需要关注是什么驱动人去参与到那些在线社交、游戏和其它有学习要素的在线的‘非正式的自愿的活动中’”[6]。KUKULSKA-HULME在WillMobileLearningChangeLanguageLearning(《移动学习是否会改变语言学习》)一文中指出MALL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可获得途经的连续性和主动性,以及不同使用语境的交互。学习者主动参与非正式学习的动机可能包括:资源的丰富与个性化、游戏的趣味性、非正式学习的舒适感、互动社区的新奇感与融入感等。关注并了解学习者主动参与非正式学习的动机,教师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差异等,在此基础上,可以将移动学习过程中的正式和非正式学习进行有机动态融合,同时,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比例,从而更有效地将移动学习介入大学英语口语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学习应用与管理应用时,简洁而功能丰富应作为选择的首要标准,其次可以关注有趣、互动以及个性化等方面。

4) 大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因素。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繁杂的学习资源、5G的连接速度,很多学习者会无所适从,因此,对学习者自主学习动机的激发与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需双管齐下。很多大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与自我管理能动性,这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移动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有所不同,它与语言学习结合的优势虽广被认可,但它具有学习碎片化、学习者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时间零碎等特征,这些会对学习者学习习惯的养成带来不同的影响。Dam定义学习者“自主性”为“……学习者身上逐步发展形成的承担学习责任的一种能力。在学习者为主导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要鼓励学习者反思他们的学习、了解学习的过程和语言的功能,促进他们采取自己主动和觉得自己在控制进程的学习模式”[7]135-146。学习者养成良好的自主能动性,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是基础,教师的引导与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有力支撑。教师应让学生熟悉学习者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评价与反馈,帮助学生反思学习、了解学习的过程,让他们产生自我控制进程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帮助学生提升自主能动性,将“碎片化”的学习逐渐变成系统学习。

猜你喜欢
英语口语学习者语言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英语口语课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应用
语言是刀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我有我语言
浅谈加强高中英语口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