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省试赋考述

2018-02-09 01:04王彬
枣庄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司空仁宗

王彬

(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宋代科举的常科考试有三级,分别是州郡解试、省试和殿试。在这三级考试中,省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宋仁宗嘉佑年间殿试除杂犯外免黜落后,省试成为士子通向仕宦之路的主要关隘,诚如南宋人所言:“科举之设,实用人材之根本,而省试最为重事。”[1](P5636)省试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故又称为礼部试、南省试。省试一般又在春天举行,所以又叫做春闱、春试。宋代从太祖黄袍加身后的第一次开科取士起,律赋①就成为省试中的一项考试内容,并且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决定举子去留与名次高低的关键因素。当然也毋庸讳言,诗赋取士在宋代不断受到抨击,律赋在科场中的地位是呈递减趋势的,神宗熙宁变法时期,诗赋取士被罢黜,哲宗绍圣之后也是以经义取士,但综观北宋科举历程,在熙宁变法之前的一百多年里,省试一直考赋,元祐时期也曾短暂地恢复诗赋取士,因此对北宋省试赋进行爬梳有着客观的必要性。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与宋代的殿试赋相比,省试赋是备受忽略的。《宋会要辑稿·选举七》详细记载了北宋历届殿试赋的题目,对照这些题目,可以相应地排列出现存的殿试赋作品,今人在这方面已做了一定的整理、研究工作。关于宋代省试赋的记载十分零散,它们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存留在宋人的笔记以及相关文献中,既不系统,又相当芜杂,尚未见有人梳理。省试赋是科举考试的产物,每当贡举年,由礼部统一命题,举子集体作答。命题对应的是省试赋的题目,作答对应的是省试赋的作品。基于这种实际情况,对北宋省试赋的考察需要兼顾题目与作品两个方面。其中,作品必然包含题目,由现存的省试赋作品,再加上其作者的登科年份,便可以推论出某一年份的省试赋题。本文对北宋省试赋的考述即是以题目为主线,以作品为辅助。

1.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省试《圣人并用三代礼乐赋》。

田锡今存《南省试圣人并用三代礼乐赋》一篇②。在宋人中,田锡与欧阳修是三级试赋保存最完整的两位作家。除省试赋外,田锡还存有《开封府试人文化成天下赋》(以“焕乎人文,化成天下”为韵)和《御试不阵而成功赋》(以“功德双美,威震寰海”为韵)。田锡为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进士③,是以知该年的省试赋题为《圣人并用三代礼乐赋》,以“皇猷昭宣,礼乐备举”为韵。田锡此赋破题云:“吾皇帝膺运承乾,唯师古以为先。化邦家而辑睦,因礼乐以昭宣。”第七、八韵又云:“今皇上嗣位而致升平也,前古之遗文必复,百王之阙政皆修,是以文章明备,声教同流”;“矧今卜代继于周姬,登歌美乎象箾,方期驾玉辂于鲁道,封金泥于泰岳。遐方咸走于梯航,太史远颁于正朔。小臣稽首而称之曰:穆穆皇皇,有以见我宋之礼乐也。”这些语句皆以颂美为主,与欧阳修在庆历年间提倡的“赋者古人规谏之文”截然异趣,由田锡的这篇省试赋颇可窥见太宗朝的律赋风尚。

2.真宗咸平元年(998)省试《仰之如日赋》。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一二载:

“进士董祐之咸平元年,将赴举,颇怯于公战。常歇马于信陵君庙下,忽遇秣陵进士许骥自南来,亦将求荐于府,叙话久之。许曰:‘适于一院,见一翁云,开禄命书甚灵,盍往谒之?’二子同诣,各说其生之年甲,翁曰:‘据命,二君未见食禄之期。’……又问曰:‘府试题可知乎?’曰:‘岂惟府试,虽省试、监试皆可见。’又于薄后揭一页,上画赫日一轮,‘此省试赋题也’。又一页,亦画日一轮,曰:‘国子监试题也。’二子莫测。已而收其簿,入于院后,莫穷其迹。后府试《离为日赋》,监试《迎长日赋》,省试《仰之如日赋》。”[2](P148)

由这条记载可知,咸平元年的省试赋题为《仰之如日赋》。这条记载还保留了两个京畿之地的解试赋题,即开封府试《离为日赋》与国子监试《迎长日赋》,同样值得注意。

3.真宗咸平五年(1002)省试《有教无类赋》。

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咸平五年,南省试进士《有教无类赋》,王沂公为第一,赋盛行于世。其警句有云:‘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纤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3](P25)此处明言真宗咸平五年的省试赋题为《有教无类赋》。王沂公即王曾,他不仅是咸平五年的省元,也是本年的状元,其殿试《有物混成赋》享誉当时,是宋代律赋中表现器识的典范,今存;其省试《有教无类赋》全篇不传,仅借《归田录》保留下了一联警句,但此赋在宋代也极为有名,常与《有物混成赋》被一并提及。《宋景文笔记》卷上载:“莒公尝言:王沂公所试《有教无类》《有物混成》赋二篇,在生平论著绝出,有若神助云。杨亿大年亦云:‘自古文章立名不必多,如王君二赋,一生衣之、食之不能尽。’”[4](P47)《石林燕语》卷七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赘。

4.真宗景德二年(1005)省试《当仁不让于师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上载:“王文正公为相,南省试《当仁不让于师赋》,时贾边、李迪皆有名场屋,及奏名,而边、迪不与。试官取其文观之,迪以落韵,边以师为众,与注疏异,特奏令就御试。王文正议:落韵失于不详审耳,若舍注疏而立异论,不可辄许,恐从今士子放荡,无所准的。遂取迪而黜边。”[5](P81~82)由这则记载可知,王旦(即王文正公,文正是其谥号)为宰相时,某年的省试赋题为《当仁不让于师赋》,而其年份可由另一则记载提供,《石林燕语》卷八载:“李文定公(即李迪)在场屋有盛名,景德二年预省试,主司皆欲得之,以置高第。已而乃不在选。主司意其失考,取所试卷覆视之,则以赋落韵而黜也,遂奏乞特取之。王魏公(即王旦,魏是其封号)时为相,从其请。既廷试,遂为第一。”[6](P113)查李迪的登科年份,他也确实是真宗景德二年的状元。李迪的际遇在古代属于科场佳话,所以宋人笔记中多有载录。此事也能展现王旦作为一位宰相的风范,故《宋史·王旦传》中亦有记载。

5.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

范仲淹现存《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一首。范仲淹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由此推断该年的省试赋题为《自诚而明谓之性赋》,以“诚发为德,彰彼天性”为韵。范仲淹擅长写作律赋,在他执掌应天府学期间,“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由是四方从学者辐辏。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7](P182)。范仲淹的律赋游行自得,隶典纯熟,常被后人称道。“周公之才之美,申伯于蕃于宣,张燕公《宋广平遗爱碑颂》已开之于前矣。范仲淹《自诚而明谓之性赋》云:‘文王之德之纯,既由天启;周公之才之美,亦自生知。’施之此题,更为亲切有味。”[8](P104)这是李调元对范仲淹省试赋的夸赞。

6.仁宗天圣二年(1024)省试《良玉不琢赋》。

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载:“宋郑公庠省试《良玉不琢赋》,号为擅场。时大宗胥内翰偃考之酷爱,必谓非二宋不能作之,奈何重叠押韵,一韵有‘瓌奇擅名’及‘而无刻画之名’之句,深惜之,密与自改‘擅名’为‘擅声’。后埒之于第一。殆发试卷,果郑公也。”[9](P15~16)宋庠于仁宗天圣二年登第,由此可知是年的省试赋题为《良玉不琢赋》。另有一条记载也提到了《良玉不琢赋》,可与上面的记载相互印证。阮阅《诗话总龟》卷三六引《古今诗话》曰:“章郇公性简静,尝为开封府试官,出《人为天地心赋》,举子白先朝曾试,遽别出一题曰《教犹寒暑》,既非致思,举子又上请:‘此题出《乐记》,教乃乐教也。上在谅阴,而用乐事,恐非便。’方纷纷不已……时南庙试《良玉不琢赋》,国学试《良工之子必学为箕赋》。”[10]这条记载也肯定了《良玉不琢赋》为南庙(即南省)所试之赋,其时“上在谅阴”。“谅阴”是指皇帝服丧,天圣二年,仁宗也确实正在为真宗服丧。两处记载不言一事,而语多暗合,足见其可信度很高。

7.仁宗天圣八年(1030)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

欧阳修现存《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一首。除这篇省试赋之外,欧阳修的解试赋、殿试赋均可得睹,即《国学试人主之尊如堂赋》(以“堂陛隆峻,人主尊矣”为韵)与《殿试珠藏于渊赋》(以“君子非贵,难得之物”为韵)。欧阳修是仁宗天圣八年进士,进而可知天圣八年的省试赋题为《司空掌舆地图赋》,以“平土之职,图掌舆地”为韵。欧阳修在其省试赋写作过程中表现出色,最终斩获省元。《默记》卷中载:

晏元献以前两府作御史中丞,知贡举,出《司空掌舆地之图赋》。既而举人上请者,皆不契元献之意。最后,一目眊瘦弱少年独至帘前,上请云:“据赋题,出《周礼·司空》,郑康成注云:‘如今之司空,掌舆地图也;若周司空,不止掌舆地之图而已。’若如郑说,‘今司空掌舆地之图也’,汉司空也。不知做周司空与汉司空也?”元献微应曰:“今一场中,惟贤一人识题,正谓汉司空也。”盖意欲举人自理会得寓意于此。少年举人,乃欧阳公也,是榜为省元。[11](P26)

欧阳修是在入仕之后、与尹洙等人交游时才学习古文的,他的《省试司空掌舆地图赋》属于少作,骈俪色彩较重,还没有后来写作《拟御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那样横骛别趋。

8.仁宗景祐元年(1034)省试《斗为天之喉舌赋》。

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卷三载:“祖父年十六省试《斗为天之喉舌赋》。文肃主文,见曾祖曰:‘贤郎已高中,而点检试卷者以声闻(原注:去)为闻(原注:平),为不合格,遂黜。’祖父自是始切意字学,发明为多。”[12](P58)苏象先的祖父便是苏颂,苏颂生于真宗天禧四年(1020)④,按古人计算年龄的惯例,十六岁时当在仁宗景祐二年(1035),但景祐二年并非贡举年,其附近的贡举年份是景祐元年与景祐五年,《丞相魏公谭训》中的记载或有误差,今采取就近原则,将《斗为天之喉舌赋》定为景祐元年的省试赋题。

9.仁宗庆历二年(1042)省试《历者天地之大纪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载:“苏子容(即苏颂)过省,赋《历者天地之大纪》,为本场魁。既登第,遂留意历学。”[6](P133)苏颂乃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结合上条记载可知,该年的省试赋题为《历者天地之大纪赋》。此赋今存,以“圣人以通天地之数”为韵。苏颂博学洽闻,于书无所不读,在五行星历、训诂文字、医学方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他的《历者天地之大纪赋》融会经典,对星历之学多有阐释,李调元在《赋话》卷五中称扬道:“宋苏颂《历者天地之大纪赋》云:‘制自清台,得举正履端之要;职由太史,尽观文察理之宜。’又云:‘亦何异鲁经比事,举二中以岁成;义《易》穷神,合五位而象布。’融会两汉《律历志》,而出以疏宕,似平易而实精微。”[8](P105~106)此赋曾被南宋吕祖谦编辑的《宋文鉴》收录,可见它在宋代是受到普遍认可的。

10.仁宗庆历六年(1046)省试《民功曰庸赋》。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载:

“庆历丙戌岁春榜省试,以《民功曰庸》为赋题,题面生梗,难为措词,其时路授、饶瑄各场屋驰名,路则云‘此赋须本赏’。饶则云‘此赋须本农’。故当时无名子嘲曰:‘路授则家住关西,打赏骂赏;饶瑄则生居浙右,你侬我侬。’”[13](P86)

这条记载重在记录趣事,但在无意中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庆历丙戌岁即庆历六年,是年省试赋题为《民功曰庸赋》。

11.仁宗皇祐五年(1053)省试《严父莫大于配天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载:

“王彦祖初名亢宗,庆历二年,方胜冠,廷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罢,寝旅舍,梦一人告之曰:‘君今年未当中第。’彦祖尤不平,且责之曰:‘子未尝见予程文,又未始知予生月,何从而知未中第?’其人笑曰:‘君若中选,赋题“天”字在下,君当三中选,皆然。今题“天”字在上第二字,是以知其未也。’及唱名,果不预选。次举春试,不利于礼部。八年,再预廷试,《盖轸象天地赋》,又复黜。至皇祐五年,免解赴礼部。前以卧疾困眠,梦至一大府,见二人,因恳求生平禄命,二人笑不答;再叩来年得失,其人指面前池水曰:‘待此水分流,君即登第也。’觉,以为池水不能分流,决无中第望矣。久之,乃寤,即更名汾,以符水分之兆。及试礼部《严父莫大于配天赋》,廷试《圆丘象天》,皆中高选。其后召试学士院,又赋《明王谨于事天》,得贴馆职。皆符梦中之言也。”[14](P78~79)

这则记载的迷信成分浓厚,但其中涉及的史实却并非无根之谈。本文开篇即指出,《宋会要辑稿·选举七》详细记录了宋代历届的殿试赋题,这则记载中提到的庆历二年殿试《应天以实不以文赋》、庆历八年殿试《盖轸象天赋》与皇祐五年殿试《圆丘象天赋》与《宋会要辑稿》中的记载基本符合,因此有理由相信这条记载中的说法,皇佑五年的省试赋题为《严父莫大于配天赋》。

12.仁宗嘉佑二年(1057)省试《佚道使民赋》。

程颢今存《南庙试佚道使民赋》一篇,林希也有一篇《佚道使民赋》传世。程颢与林希均是仁宗嘉佑二年的进士,正是因为两人参加了同一次省试,所以有这样两篇同题之作。这两篇赋作的存在证明嘉佑二年的省试赋题为《佚道使民赋》,以“民得终佚,劳固无怨”为韵。程颢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是“作文害道”说的支持者,在理学家的思想中,诗赋等时文是受到严重排斥的,但很多理学家都参加过科举考试,也曾练习过时文。《南庙试佚道使民赋》是程颢早年的律赋作品,是他学习时文的最好证据,颇值得重视。林希是该年的省元,他的《佚道使民赋》在北宋较有影响力,“元祐间尚词赋,朝廷常以林希《佚道使民》、沈初《周以宗强》、刘辉《尧舜性仁》、陈之方《恤民深者向其乐》、江衍《王道正则百川理赋》五篇颁天下为格。”[15](卷三上)元祐时期恢复诗赋取士,在朝廷颁布的五篇律赋范文中,林希的《佚道使民赋》便居其一。

13.英宗治平二年(1065)省试《公生明赋》。

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六载:

“张芸叟治平初以英宗谅暗榜赴春试,时冯当世(即冯京)主文柄,以‘公生明’为赋题,芸叟误叠压明字,试罢,自分黜矣,及榜出,乃居第四。芸叟每窃自念,省场中卤莽乃尔,然未尝辄以语人也。当世后不相闻。至元祐中,芸叟以秘书监使契丹,当世留守北门,经由,始修门生之敬,置酒甚欢。酒半,当世谓芸叟曰:‘京顷作知举时,秘监赋中重叠用韵,以论策甚佳,因自为改去,擢置优等,尚记忆否?’芸叟方饮,不觉杯覆怀中,于是再三愧谢而去。”[16](P99)

周密《齐东野语》卷五亦载:“冯京知举,张芸叟赋《公生明》,重叠用韵,已而为第四名,窃怪主司卤莽。”[17](P87)张芸叟即张舜民,是英宗治平二年进士。该年英宗确实为仁宗服丧,在“谅暗”(也即上文提到的“谅阴”)中,检《宋会要辑稿·选举一》,治平二年也确实为冯京权知贡举[1](P5253),换言之,《挥麈后录》与《齐东野语》中的记载是相当可靠的,所以治平二年的省试赋题应为《公生明赋》。

14.英宗治平四年(1067)省试《刚中正履帝位赋》。

许安世为英宗治平四年状元,《宋历科状元录》卷四云:“(治平四年)三月赐礼部进士许安世等及第、出身四百六十一人,赋题以《刚中正履帝位》。”[18](P171)这则记载指出许安世是以《刚中正履帝位赋》夺得状元,乍一看来,《刚中正履帝位赋》似是殿试赋题。但治平四年并未举行殿试。宋代从真宗起,皇帝在“谅阴”中必免殿试,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一三《谅暗罢殿试》中说:“自咸平以来,人主有三年之丧则罢殿试,而以省元为榜首。”[19](P274)英宗在治平四年正月初八丁巳日驾崩,该年贡举时,神宗已即位,只不过尚未改元。神宗要为英宗服丧,治平四年未举行殿试,许安世为状元其实是“以省元为榜首”。因此,《刚中正履帝位赋》应为治平四年的省试赋题。

15.哲宗元祐六年(1091)省试《延和殿奏新乐赋》。

苏轼《跋进士题目后》云:

“元祐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上御延和殿,奏端明殿学士范镇所进新乐,自太中大夫待制以上皆侍。时西夏方遣使欸延州塞,而边臣方持其议,相与往返未决也。故进士作《延和殿奏新乐赋》、《欸塞来享诗》云。”[20](P2069)

自神宗朝起,宋代殿试开始试策,已不再考诗赋;元祐时期虽复诗赋,但没来得及在殿试中施行。因此苏轼所跋的进士题目不可能是殿试题,应当是省试题。元祐时期的贡举年份是元祐三年和六年,而元祐三年的省试是在正月间举行的,范镇奏新乐是在十二月二十八日,赋以此事为题显然不可能发生在元祐三年的省试中。而且,尽管元祐二年朝廷已下诏恢复诗赋取士,但考虑到举子要有一个适应期,元祐三年的省试其实仍然延续了熙丰时期的考试办法,仍然考经义。哲宗绍圣时又罢黜了诗赋取士,所以说《延和殿奏新乐赋》只可能是元祐六年的省试赋题。

综上所述,本文共考得北宋省试赋题15,作品6。北宋从太祖朝到英宗朝,再加上元祐时期,曾经考赋的省试举行过四十余次,本文所得其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南宋以经义、诗赋分科取士,省试仍然考赋,但其地位已一落千丈,而且关于南宋省试赋的记载愈发稀少,有待于进一步搜求,兹不涉及。省试赋对辞赋研究、科举文学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文学文献价值,是以不揣谫陋,草此短篇,幸祈方家有以补正。

注释

①在律赋研究中,“律赋”与“试赋”这两个名词的含义有必要交待一下。“试赋”专指科场中的律赋,殿试赋、省试赋、解试赋是“试赋”最主要的三类,此外还有馆阁试赋等。“律赋”的含义大于“试赋”,它包括科场之外的作品.

②本文开示的省试赋作品(包括引文)皆可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合肥: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③本文提及的宋人登科年份不一一出证,均可查龚延明、祖慧编:《宋代登科总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④《宋史·苏颂传》载:“建中靖国元年夏至,自草遗表,明日卒,年八十二。”(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867 页)其生年由此上推而来,学界多持此说,异议较少.

[1]徐松.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宋某.新编分门古今类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欧阳修.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宋祁.宋景文笔记[A].朱易安,傅璇琮等.全宋笔记第一编(五)[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5]苏辙.龙川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司马光.涑水记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李调元.赋话[A].王冠辑.赋话广聚(第3册)[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9]文莹.湘山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阮阅.诗话总龟[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王铚.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苏象先.丞相魏公谭训[A].朱易安,傅璇琮等.全宋笔记第三编(三)[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13]吴处厚.青箱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王辟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佚名.无锡县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王明清.挥麈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7]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朱希召.宋历科状元录[M].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19]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0]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司空仁宗
宋仁宗好色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冲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典雅
一盘好棋
司空见“惯”
一盘好棋
宋仁宗的自守之道
好马也忠诚
里耶简“司空厌弗令田当坐”文书研究
为一个错别字较真的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