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拥军
做一行真的就有做一行的乐趣。我夫人是做纪录片的,前不久刚刚从缅甸拍摄回来,走之前还战战兢兢的,担心去了这个连旅游保险都不容易买到的国家,到底能不能安全地回来……
她带着一种莫名的“悲壮”情绪出发了,归来却对这个国家赞美不已。那里不仅安全,没有传说的那样不堪,而且这个佛教国家人们平和的生活态度,善良的笑容都让人感动(图1)。
缅甸人宗教意识很强,僧侣在这个国家非常受尊敬。有一个统计数据说缅甸全国32万僧尼的斋饭、袈裟和日用品都是教徒布施的。在缅甸,男孩子十几岁左右都要出家为僧,最短7天的僧侣生活是男孩子成年的标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缅甸的中小学校每天的第一堂课就是半小时的诵经。或许对于孩子们来说,那些按照老师传授的节律吟诵着的经书,他们并不明确了解其中的含义,只是在这样的诵读之间,佛已经深深地刻印在孩子们的心中(图2)。
说起来小孩子学东西就是这样,从最初的懵懂、好奇的吸收,到最后形成自己认识世界与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方法。有时候真是要回望儿时曾经记忆与感受到的,才多少理解当年那些内容真正的内涵与价值。
就像国家,就像祖国,对于年幼的我曾经是很辉煌的字眼,留在脑海里的是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是那些报效祖国的英雄人物故事以及中国版图的幅员辽阔……直到成长了,看世界了,才越来越理解国家、理解祖国的含义。
在美国洛杉矶,刚刚结束的2018年国际卒中会议上,我再一次感受到祖国与我的生命相依,也再一次自豪于我和我的团队在脑血管病研究领域所做的点滴努力,为我的祖国赢得了国际脑血管病研究同行的尊敬!
总结这次卒中大会,新版美国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的发布无疑是亮点之一(图3)。作为国际脑血管病指南的风向标,新版指南处处体现了以患者良好结局为核心、以循证证据为准绳的原则,更新力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图1 善良的缅甸老人(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2 读佛经的孩子(图片由作者提供)
如同2014年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这次新版指南把中国急性非致残性高危脑血管事件使用氯吡格雷研究(Clopidogrel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Acute Non-disabling Cerebrovascular Events,CHANCE)的成果作为一条单独的推荐意见,指出:对于发病24 h的轻型卒中患者,应该启用21 d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这有益于发病90 d的卒中二级预防。
图3 2018年美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指南
图4 中美两国共同启动IMPROVE项目(图片由作者提供)
指南发布后,在洛杉矶会议中心的会议现场,很多同行对我和我的团队表示祝贺,祝贺中国临床试验所得出的证据改变了国际指南,在国际临脑血管病防治领域有了中国方案。作为这个项目的领导者和主要研究者,我也为天坛脑血管病团队感到骄傲!经历了多年的坚持与努力,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从跟随者进入引领者行列!
脑血管病临床实践,不仅表现于高水平的研究,也表现在日常医疗实践的规范性。从坚实的证据换来规范的指南,从指南带来临床实践的变化,从而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结局。为了使指南内容更好地落实,美国卒中学会(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ASA)和中国卒中学会(Chinese Stroke Association,CSA)共同发起改变中国脑血管病临床实践的质量控制项目:中国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改进项目(Improve Acute Reperfusion Treatment for Stroke in China,IMPROVE)。这个项目的推动将会使更多的中国患者享受到国际标准的益处,享受到国际水平的医疗照顾(图4)。
从洛杉矶回来,飞机腾空的那一瞬间,突然有一种感动,想起了小时候读到的中国,我的祖国,就在这一刻,觉得祖国那么近、那么亲!我和我的团队,作为中国的临床科研工作者,只是在完成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但是因为我们是中国的团队,代表着中国临床科学家,这让我们的工作被赋予了更卓越的意义,而这更将激励我们执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