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政治思想(以下简称“师夷”政治思想),自魏源在《海国图志》著作中提出后,对我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师夷”政治思想有较多的研究,并产生许多成果。但对旧民主主义时期一代代先进中国人追求中国独立振兴中如何体现“师夷”思想却研究甚少。本篇文章主要就“师夷”政治思想产生后,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何激励先进中國人救亡图存,探索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做初步研究,使大家了解有志人士在旧民主主义时期的艰苦探索,为之后的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一定的阶级基础,同时要有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师夷”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历史作用;结论
1 “师夷”政治思想及《海国图志》著作出现的时代背景
魏源所著《海国图志》成书于1842年。是时,清王朝国门被英国打开,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对外战争的失败加之条约中规定的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款项,促使一批知识分子的觉醒,感受到了中西方的巨大差距,如“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魏源在林则徐禁烟期间搜集编译而成的《四洲志》基础上,于1842年编纂而成《海国图志》,其中在《原序》写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这是近代先进中国人对救亡图存最早的探索,对之前几千年“华尊夷卑”“天朝上国”观念发出了巨大挑战,此种思想的提出,冲击着当时社会的思想界。“夷”,即蛮夷,作为一个历史性词汇,是古代封建统治者对周边少数民族及西方国家的蔑称;“长技”,西方的长处,在不同时期所指代的也不尽相同,整体来说,由于近代以来各阶层对西方认识的不同,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的过程,“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之政治思想的提出,不仅充斥着当时的风云变幻的社会思想界,对后来的一批批先进中国人和仁人志士进行反帝爱国运动,探索中华民族的出路和未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师夷”政治思想在旧民主主义时期救亡图存的体现
旧民主主义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结束,前后约80年。期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派、革命派、激进派等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以不同方式尝试救国运动,力图使中国走上摆脱殖民统治、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道路。
1.太平天国时期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资政新篇》
“师夷”政治思想产生近十年后,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展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的历史遗产不仅仅是沉重打击满清封建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殖民统治,更重要的是颁布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这是先进中国人在看到西方的先进后,主动向西方学习、力主发展资本主义、探索救国救民的过程,是近代中国首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施政纲领。
1859年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事有常变,理由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尔,视乎时事之变通为律”,强调要因时变通,猛烈抨击“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派的观点。这和“师夷”政治思想的逻辑不谋而合,都是在中华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巨变的情形下主张学习西方,对知识分子尤其是统治阶级产生了较强的冲击波。
《资政新篇》通篇可概括为“设法”与“用人”两方面,“设法”即兴工厂、办银行、开矿山、修铁路等,发展资本主义近现代企业,体现学习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用人”即“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权力和革命队伍内部的团结。这些向西方学习的具体举措体现了太平天国部分领导层希望借助西方的模式实现重振天国的美好愿望,也是“师夷”政治思想在当时的具体体现。
2. 洋务运动时期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1860年)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64年)后,清王朝也开始反思其统治所出现的危机。为巩固统治,部分开明的封建地主阶级如恭亲王奕?、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开始自强自救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长技——“器物”,主要是洋枪洋炮等军事科技。一场洋务运动于19世纪60年代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夕(1894年)在中华大地轰轰烈烈的展开。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派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看到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故他们最直接的主张就是开办企业,效仿西洋,革新武器。洋务派创办许多近代企业,如曾国藩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及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等,都是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采用近代化的方式进行运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兴办军事工业为主,以图用“自强”达到“制夷”的目的;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主要兴办民用工业。另外,为了适应国内外局势的变化,更好的了解外国,洋务派在教育制度中进行一定的改革,如增加天文、算数、外语等科目,并派遣一批留美儿童出国深造,以更好的学习西方的技艺,培养外语人才。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和“师夷长技”为指导思想,这两者又是相通的,“西学为用”是“师夷长技”的体现,洋务派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乐制度等远超西洋,独火器不能及,故学习西方的“火器”,用以维护、巩固封建统治,达到“制夷”“御辱”的战略目的。
在“师夷长技”政治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对实现国家独立与自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和近代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果,也使得民族资产阶级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成为推动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
3.维新变法时期设议院,废科举,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甲午一战,使发展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成果毁于一旦,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洋务派所秉承的以“师夷长技”“中体西用”为宗旨的在“器物”上学习西方的道路被证明行不通,“师夷长技”的层面在甲午战争的刺激下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推动下,又向前进了一步,他们主张以自上而下的改良手段来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即学习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进行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良,在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推行全面的变法,以求通过政治改良来实现国家的富强。endprint
“师夷长技以制夷”政治思想自提出到甲午战时,已有半个世纪,通过半个世纪的宣传,加之是洋务运动的理论宗旨,此思想早已深入知识界思想界,成为那个时代富有责任感的志士孜孜不倦追求国家富强与民族独立的理论指导。梁启超对《海国图志》的定位和评价最高,他认为“以夷制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林则徐乃创译四报,实为变法之萌芽。由此可见,维新运动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政治思想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层次的向西方学习的延伸和新的体现,魏源所提出的“师夷”政治思想深刻的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
4.民国初年以“德先生”“赛先生”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仿照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建立以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为主要内容的五权宪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师夷”政治思想在制度学习上继维新运动成功进了一步,是近代史上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阶段。但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破坏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最后走向复辟。国内知识界和仁人志士终于明白,国家的落后与积贫积弱根源不在于器物,也不在于制度,而在于思想,“师夷长技”中的“长技”最根本最深层的是思想。半个多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一直致力于学习西方,但总是失败,归根结底是思想认识的问题。于是,在反对袁世凯复辟的背景下,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如期而至。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以此为标志,新文化运动到来。他们反对专治、愚昧、旧道德、旧文学,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学,极大地解放了思想,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直接促进了无产阶级的觉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垫定了思想基础。“师夷”政治思想到此时期进入最彻底最深入的空前学习阶段。
3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政治思想自1842年在魏源著《海国图志》中提出后至五四运动前夕,整个旧民主主义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自提出之初就石破天惊,使当时的思想界发生震动,冲击着“华夷之辨”“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时间的车轴向前转动,无论是太平天国、洋务派,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与激进派,他们的政治主张中都体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思想,从学习西方的洋枪洋炮等“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政治经济制度,到后来的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等思想,无疑都是对“师夷”政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师夷长技以制夷”政治思想在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在作为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洋务运动时期和力主学习西方先进政治经济制度的戊戌变法时期,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不断攻击扼杀新事物,抨击“师夷长技以制夷”政治思想及其发展和延伸出的新思想,主张“礼教”为本,在这种情形下,当时先进中国人的政治主张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尝试在艰难探索中寻找经验,寻找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实属难能可贵。正是由于魏源“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集前修以大成,开一时之风气,继往以开来,守先以待后”,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开一代之先河,才有后来者在其基础之上的实践,故“师夷”思想在近代旧民主主义时期发挥着积极地导向作用。
当我们翻开历史,回顾那一段沧桑岁月,因为落后挨打,我们感到屈辱,但因为先辈们的不懈奋斗和探索,让我们感到自豪。历史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同样继承了“师夷”政治思想,将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人权等先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进行中国化,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师夷”过程中,发扬我们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特色,确保“洋为我用”。
参考文献
[1].卢伯炜.《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月,第4期;
[2].郑大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N],《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6年2月14日,第011版;
[3].赵长福亓佩成等.《從“蔑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J],《保山师专学报》,2009年5月,第28卷第3期;
[4].贾小叶.《1840—1900年间国人“夷夏之辨”观念的演变》,[J],《史学月刊》,2007年第10期;
[5].关静杰.《论魏源经世致用及师夷制夷思想》,[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作者简介
刘艺龙(1988-),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现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方向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