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昕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迅速发展,它们作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开始活跃于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舞台之上。我国非营利组织起步相对较晚,发展还很不全面,针对其现有情况,从非营利组织内外部环境入手,研究未来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路径对于规范非营利组织,扩大非营利组织的队伍,完善其社会职能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于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剖析了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更好地发挥非营利组织的职能。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China. As the third sector outsid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they started to play an active role in the public service and social welfare.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China started relatively late and its development is still not comprehensive. According to its current situation, starting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the fu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expans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improving their social functions.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function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管理
Key words: non-profit organization;development status;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6-0232-02
1 非營利组织的内涵
1.1 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界定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为“NPO”,是指除开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这些组织的集合就构成非营利组织或者称第三部门。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①
1.2 非营利组织的分类
1.2.1 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体系)
联合国有关部门根据经济活动内容的不同划分出17大类,非营利组织活动是其中之一。
同时又将非营利活动分成3小类15项,具体的内容是如下:①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②健康与社会工作:医疗保健、兽医、社会工作;③其他社区社会与个人服务活动:环境卫生、商会与专业组织、工会、其他会员组织(包括宗教与政治组织)、娱乐机构、新闻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及文化机构、运动与休闲。
1.2.2 非营利组织国际分类体系
非营利组织国际分类体系(ICNPO)是由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协调13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合作设计出来的。ICNPO体系的分类基准是经济活动的领域,它将非营利组织划入12大类,24小类。各小类再被分为近150小项。②
1.3 我国非营利组织分类
我国的民政部则根据成员的组成形式将非营利组织分为“实体性的民间非企业单位”和“会员性的社会团体”两类③。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力量以及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科、教、文类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主要包括协会、学会、联合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等社会组织,这些社团根据其性质和任务被划分成学术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四大类。④
2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2.1 非营利组织类型多样
根据民政部门《2015社会组织发展公报》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66.2万个,比上年增长9.2%,共有社会团体32.9万个,比上年增长6.1%。全国共有各类基金会4784个,比上年增加667个,增长16.2%。我国现有的非营利组织的活动领域多种多样,既包括福利事业、慈善救助、维权保障、公益事业,也包括地区间的扶贫互助和社区功能的优化项目。
2.2 呈现多元化格局
非营利组织一般以专业化、职业化的公共形象,活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活动领域、组织规模、服务对象等都具有特殊性和对应性,各种非营利组织的存在构成了当下公共服务事业的多元化格局。由于其非政府性、非营利属性更能代表多种群体的利益,丰富了社会不同群体参与到社会公共事业的渠道,大大提升了群众对公共事业的满意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加强了全社会范围内对非营利组织和其他社会公益团体的关注程度。endprint
2.3 社会效益巨大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以往应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公用事业或者社会福利事业的责任,将社会上多余的闲置资源进行了重新的优化组合,建立双方甚至多方的连接桥梁,将一些行业或者部门的剩余资源向偏远的贫困地区输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共财政资金对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也缓解了政府单一全面负担社会公共事业与福利事业的压力。有利于公共事业服务的良性运转,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促进了政府角色的转化。这样势必在社会公益项目上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并且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意义。
3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困境
3.1 资金筹集困难
非营利组织基于其公益性、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决定它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较窄。它不能像政府那样拥有强制的资源聚集能力,难以整合资源进行统筹支配。现阶段,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起步资金较少,通常是由社会中一部分热心公益的爱心人士发起,致力于某一项公共事业,因此大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依赖于外部捐赠,而这部分资金难以保持其连续性,使得资金衔接能力差,导致一部分非营利组织难以持久存在,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到非营利组织的规模扩张与可持续发展。
3.2 发展不平衡
鉴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差距,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存在东西、城乡之间的不均衡现状。由于社会资源在地域、行业之间同样存在差异的现象,致力于不同活动领域的非营利组织也存在着不平衡,这无疑对非营利组织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
此外,种类繁多的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公益领域不尽相同,这导致不同领域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关注程度也参差不齐,一些致力于社会关注程度更高的公益领域的非营利组织更容易获得社会捐款和媒体曝光度,对其今后的发展十分有利;相反,其他一些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上可能会受到影响。
3.3 社会公信度不足
非营利组织以自己的诚信和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这种信任对其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种影响力包括公信力、信誉、良好的形象等。在我国,许多组织缺乏社会公信度,主要表现为资金监管不到位,资金来源鱼龙混杂,内部监管杂乱无章,官办色彩浓厚等。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缺失不仅会影响到其非可持续性发展,也会对整个行业队伍产生不利影响。
4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路径
4.1 营造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环境
健全非营利组织的行业标准并规范其准入原则。一是尽快制定和完善非营利组织管理办法,确立非营利组织的法律地位,设立专门的行业标准,明确要求非营利组织严格执行有关部门对其税收、财务、内部人员管理方面的规定。适当放松对非营利组织的准入限制,鼓励更多的非营利组织进入到政府、市场难以触及到的公益领域,给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帮助其改变当下发展受阻、自我动力不足的困境。
4.2 建立監督管理体制
一方面,构建政府监督、社会舆论监督、自我监管于一体的管理网络,立足于大数据产业时代,建立公共服务信息网,逐步要求非营利组织定期向社会公开经营和财务信息,增强资金来源和资金利用的透明度,提高公众对其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在非营利组织内部要建立和严格的人员管理规定和组织结构体系,不断提高组织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一整套奖惩和晋升机制,增强组织凝聚力。
4.3 优化人员队伍
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的主要力量,人才的全面统筹是未来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人员队伍的优化升级,才能带动非营利组织内部的良性运转。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对社会公益事业与非营利组织活动的宣传,吸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社会成功人士加入其中,定时定期对志愿者进行专业领域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公益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服务理念,也有利于组织内部文化的构建。
4.4 坚守公益使命
基于非营利组织的职能性质,必然被赋予更高的公益使命和特殊的社会职能。在组织文化确立和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非营利性为根本,社会捐助资金用于提高公益事业的数量和质量上,杜绝资金流向不明或用于利益支配活动,否则则失去了非营利组织建立的初衷和存在的根基。因此非营利组织必须坚守公益使命不能动摇,自觉战胜有悖于组织文化的不良影响,让公益精神伴随非营利组织未来发展的方方面面。
注释:
①周恩毅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2,第2页。
②周恩毅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2,第165页。
③吴东民,董西明主编,营利组织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0页。
④庄序莹主编.公共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06,第256页。
参考文献:
[1]苗丽静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学[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
[2]周恩毅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
[3]李长文.我国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3,04:20-29.
[4]陈为雷.从关系研究到行动策略研究——近年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13,01:228-240,246.
[5]张冉.社会转型期我国非营利组织声誉研究:危机溯源与重塑路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00-112.
[6]黄浩明,赵国杰.美国非营利组织国际化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行政管理,2014,03:115-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