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超+郭伟
最近《急诊科医生》热播,急诊科也因此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您真的了解急诊科吗?在急诊,如何才能做到科学理性就医?
“我是医生,在我眼里生命大于一切”“当我们无能为力的时候,应该给生命以尊严”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患者,都要记住我们是医生”……近期,热播医疗题材剧《急诊科医生》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片尾的急救小知识更是一大亮点。剧中一段对话,让我印象颇深:“你就那么喜欢进急诊啊?”“开始不喜欢,但做着做着就喜欢了,在这里能够救人命,每次看到患者在我们手里起死回生,觉得这辈子不白活,值了。”这正是大多数急诊人的内心独白。但是,您真的了解急诊科吗?如何才能科学看急诊?
您了解急诊科吗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繁重的科室,是所有急危重症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处。急诊科医生也与其他科室不同,他们可以说是医生中的“全才”,每天面临的都是生与死的考验。医生的一个决断、一个犹豫,可能造成不同的结果,随时都要面临巨大的压力。
比如,在《急诊科医生》这部剧中,一位老爷爷因车祸导致颅脑损伤。在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及家属的情况下,急诊科医生为其安排了手术,“抢”回了他的生命,家属表示非常感激。这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可能只是他一天中抢救的无数个病人当中的一个,但是对于这位老爷爷的家庭来说,这就是全部。
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时候。同样是在这部剧中,一位大面积脑梗死的老奶奶,因为病情恶化而离开了这个世界,家属打骂急诊科医护人员。这在现实工作中也是会遇到的,家属的情绪可以理解,但其行为是不能够原谅的。因为医学无法改变死亡,死亡是自然客观存在的。作为医生,我们大都是陪伴患者最后一程的人,当我们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应该给生命以尊严。知道患者什么时候该顺其自然,是所有决定中最难的。有时候,最人道的方法是顺应天道。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不仅仅是一句誓言,更是我们急诊医生的信仰。有什么能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患者远离生死边缘更具有成就感呢?
常見急诊就医误区
急诊科工作任务重,面对的重症病人多、病种多,需要紧急救治的病人更不在少数,时间就是生命。那么,哪些疾病需要急诊治疗呢?突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的,如急性腹痛、胸痛、无尿、消化道出血等;病情危重,如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突然意识丧失、严重外伤、中毒、烧伤等;另外,还有一些慢性疾病急性加重的情况,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心力衰竭等。那么,我们在急诊就诊时,有哪些常见的就医误区呢?
误区1:门诊病人为了方便挂急诊号
现实中有些门诊病人为了方便而去急诊挂号,这无疑占用了很多急诊资源,使需要急诊救治的病人反倒要排队等候,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另外,有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急诊无法解决。所以,在此请门诊病人为急诊病人让路。
误区2:急诊就诊顺序也是先来后到
很多病人认为急诊像门诊一样,就诊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其实不然。急诊就诊顺序从来都不是先来后到,而是根据病情轻重:一级为濒危病人,二级为危重病人,三级为急症病人,四级为非急症病人。请大家了解并遵守该秩序,以便急诊工作能顺利进行,使更多的病人得到及时救治。同时,许多医院建立了相关疾病的绿色通道,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危重产妇、严重创伤绿色通道等,极大地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在急诊科如何科学就医
1.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急救的知识和技能。面临险境,您所掌握的急救技能既能够让您自救,也能够让您救助身边的亲人,降低家庭和社会的生命财产损失。往往发生威胁生命的事件,必须采取措施的时间仅为几分钟,届时医生不可能立即到您身边施以援手。
2.预防为主,减少急诊事件的发生。遵从医嘱控制好基础疾病,到社区医院做好慢病管理;防范风险因素,比如水患、火灾、刀具、电源插座等环境危险因素,特别在秋冬季,天干物燥要小心防范危险。
3.急症发生之后,一定要妥善应急处置。时间就是生命,在专业人员没有到场的情况下,钻石四分钟、白金十分钟,早采取措施,会为后面的专业抢救创造条件。但也不能乱作为,因为不正确的处置也有可能造成二次损伤。
4.理性使用120、999等院前急救资源。不负责任的骚扰或者乱用,会剥夺其他公民请求帮助的权利,其中也包括您的亲朋好友。
5.合理选择急救医疗机构。一般遵从就近就急的原则,没有必要长途跋涉到专科性很强的医院,否则很可能会贻误治疗时机;特殊问题,比如农药中毒、蛇咬伤或者大面积烧伤等,应该转给专业机构。听从急救人员建议,不要盲目坚持己见。
6.理解急诊分级系统,尽可能把优先权留给危重病人。大家要有公民意识,互助共济,不紧急的患者建议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在急诊候诊要有耐心。
7.理解急诊的特殊性。急诊将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所以对急诊医生因忙碌告知不及时、不充分,要宽容和理解。
8.大家要善用急救资源。当急症不急的时候,建议配合医院及时转出到基层医疗机构、居家护理或者是慢病康复机构,让急救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率,抢救更多的生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