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绝非“胡乱折腾”

2018-02-08 19:48刘良军
铁军 2018年2期
关键词:宜居美丽农民

刘良军

高楼纷起,以种种理由“逼迫”农民入住,再顺势将延续了几十、上百年的老屋拆除,使乡村旧貌换新颜,与城镇相类似;又或者统一颜色,将房前屋后一律粉饰一新,美其名曰“新村建设”。

基层调研,上述情形在各地农村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的确折射出乡村振兴的一种内在冲动与创造热情。只是如此折腾过后,乡村是否美丽,尤其有否达标中央提出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之一的“生态宜居”?答案显而易见。毕竟党中央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是要使传统意义上的乡村荡然无存,销声匿迹。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换言之,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洼地,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可谓下了一场及时雨,要求迅速补齐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必修课,使乡村生态宜居,让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乡村社会和谐静美。

美丽乡村重在生态。要看到乡村并非孤立的乡村,而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乡村已经与农村生态系统融为一体,成为支撑、推动农村生态系统周而复始循环运转的有机构成和重要元素。某种程度上,乡村本身就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务必注重生态第一,将生态纳入乡村美丽与否的首要考量。

譬如,乡村建设如何规划好地表与地下、陆地与空中、资源利用与垃圾处理、人类发展与动物生存等的关系,做到新村建设只能更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甚至寅吃卯粮,只顾眼前不顾未来,以及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的必备物质资源需要。又如,一味地将农村城镇化,以楼房取代平房,以群居替代散居,乃至四面八方全都硬化、亮化,孤立地看诚然是美丽,只是与远处的山水田林对照起来,便显得“鹤立鸡群”,格格不入。不仅如此,农村城镇化更是人为隔断了乡村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相互作用、相互补给、相互贯通,容易使周边环境迅速恶化,反而不利于人居。

美麗乡村重在宜居。毋庸置疑,将农民群众集体赶上楼,有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加速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施政理念蕴含其中。但正如古人云,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毕竟农民群众与土地打交道日久,一天脚不沾泥,就难免心气不顺、心情不爽。一个明显的例证即是,以往农户的房前屋后,大都有几块菜地,主屋边夹杂有猪圈、牛棚、鸡笼等附属房屋。由此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菜园生活不仅让农民群众心安理得,也能让市民朋友在乡村真正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逍遥。事实也是如此,不少上了楼的农民群众直言不讳,每天只能在不太宽畅的房间里踱步,有鸟儿关进笼子的感觉。

因此,以宜居的全新视角考察,要求美丽乡村建设修新如旧、以新补旧,在近乎丝毫不改变乡村原貌的基础上,通过“内科手术”实现原有乡村的“内骨子革命”。譬如,推动房屋加固、保持房屋原有外观的同时,通过改厕、改水、改灶等生活主要设施建设,让农房的“里子”翻新,使农民群众过上与城里居民同等水平的日常生活。又如,即便是让农民群众上了楼,也适时在楼宇前后辟出空地、拓展闲置地,或供其继续种植菜蔬、从事小规模养殖,或用来放置农业生产器具等。如此,农耕文明、乡村文化、农村习俗得到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农民群众也就“乐不思蜀”,愿意厮守、终老乡村。

一言以蔽之,“生态”要求原汁原味,“宜居”强调应享尽享。唯有乡村建设既保持乡村姓“乡”的本质本色、内在底蕴,又让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之果,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这样的乡村才是不折不扣的美丽乡村。反之,罔顾客观规律,动不动就推倒重来、另起炉灶、任性作为,只能让乡村黯然失色,这决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猜你喜欢
宜居美丽农民
耕牛和农民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农民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基于多种数学方法的城市宜居性评价体系
最宜居的多元文化之城——多伦多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